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黄敬斌

黄敬斌,男,1975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汉族,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教授。自1997年7月起参加工作,拥有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城市史。黄敬斌教授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开设了多门课程,包括本科生课程《国史概要》《中国古代史(下)》《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城市史》,以及研究生课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古代史专题》等。

人物经历

黄敬斌1992年9月至1999年7月在武汉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学习,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硕士论文为《发展经济学中的制度理论》。

1999年7月至2003年7月在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经济学院任教,2001年晋升为讲师。

2003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师从樊树志教授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

2006年6月,其博士论文《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通过答辩。

2006年7月起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2011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2017年成为教授。

主要研究

黄敬斌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明清社会经济史、城市史领域,具体包括清代中华民国江南居民的消费史、明清江南治所城市与市场体系、明清江南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经济史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以及贵州清水江文书研究。

主要作品

黄敬斌教授的专著包括《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2000年,参加翻译)

《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2001年,参加编写)

《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2009年)

《郡邑之盛:明清江南治所城市研究》(2017年)

黄敬斌教授的论文涵盖了广泛的历史经济领域,包括《制度分析与发展经济学的重构》(1999.2)

《评彭慕兰、黄宗智论争中的棉及棉布消费问题——以江南为核心的另一种估计》(2006.3,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4000字)

《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住房消费》(2008.1)

《奢侈:经济学诠释与中国传统观念》(2008.5)

《拓展江南史研究的视野——“江南与中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08年,载于《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五辑)

《明清江南蚕桑区叶市上的远期交易》(2009.1)

《清代江南粮食供需与贸易状况的再考察》(2009.3)

《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农民的粮食消费》(2009年,载于《江南与中外交流》)

《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农民的副食消费》(2009年,载于《转型中的亚洲文化与社会》)

《经济史:经济学方法与历史实证主义——答倪玉平先生》《近代史研究》,2011.1

《利益与安全:明代江南的筑城与修城活动》《史林》,2011.3

《全球化视野下的贸易、资本主义与经济史》《文史哲》,2011.4

《明代江南城镇人口规模再探》,《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复旦史学集刊》第四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两种“欧洲中心论”:兼谈加州学派的历史诠释》《社会科学》,2012.11

《明清江南的铺户当官与官商关系——基于碑刻资料的考察》《史学月刊》,2013年第10期

《再论18世纪江南农民的消费》《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近代嘉兴的城镇体系与市场层级》《复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K4《中国现代史》全文转载,2014年第10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F7《经济史》全文转载,2014第6期

《清水江下游农家经济示例之一——天柱县邦寨吴泽坤户文书探蠡》,载张新民朱荫贵主编:《民间契约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以清水江流域天柱文书为中心的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春花鱼鳞册初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明清以来湖州城市经济与区域地位之重估——附论“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城市史研究》(第3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

《近代嘉兴的城镇体系与市场层级》《复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

《春花鱼鳞册初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明清以来湖州城市经济与区域地位之重估——附论“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城市史研究》(第3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清前期江南地方政府商业管理初探》《史学月刊》,2016年第8期

《城墙与街区:明清江南城市形态概观》《复旦史学集刊》第五辑《变化中的明清江南社会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郡邑之盛:明清松江城的空间形态与经济职能》《史林》,2016年第6期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