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短吻鲾

短吻(学名: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又称为短吻马灯鱼、小鞍斑鲾、小牙鲾,为鲈形目鲾科的其中一个种。

形态特征

背鳍Ⅷ-16;臀鳍Ⅲ-13~14;胸鳍17~19;腹鳍I-5:尾鳍17。 侧线上感觉管58~60。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背腹轮廓略相等;体长为体高2.2~2.5倍,为头长3.3~3.8倍。头小,头长为吻长3.3~3.8倍,为眼径2.5~3.7倍。吻较钝。眼径略等于眼间隔。脂眼睑不发达。眼间隔平凸。侧筛骨上缘有2枚小棘,头背部由二额骨纵嵴所围成的平凸面,略呈三角形。二纵嵴的后端与上枕嵴始部相接。口小,水平状,当两颌向前伸出时形成一向下斜的管口,当口闭合时,下颌略呈45°。口裂始于眼下缘水平线上。上颌后端达眼前缘至瞳孔前缘稍后间的下方。下颌稍凹,牙尖细,上颌3~5列,下颌2~4列,排成细带状,腭骨,犁骨和舌面均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鳃耙4~6+15~18。前鳃盖下侧稍凹,边缘有小锯齿。匙骨前缘上、中部各有一棘。 头部与胸部均无鳞,身体被小圆鳞。侧线稍弯,至尾柄呈平直状,达尾鳍基部,侧线上有感觉管58~60个。 背鳍一个,具8鳍棘,16鳍条,第三、四鳍棘前缘有明显的锯齿。臀鳍有3鳍棘,13~ 14鳍条,第三鳍棘前缘亦有明显锯齿。背鳍和臀鳍前部基底各有一鳞鞘,二鳍基底每侧由间鳍骨构成一纵行棘状突起。胸鳍等于或稍短于头长。腹鳍亚胸位,短于胸鳍,基部有一枚大腋鳞,尖端未达臀鳍始部。幽门盲囊3个。 背部浅灰蓝色,带有稀疏淡黄色斑纹,腹银色,项部有一蓝色鞍状斑,背鳍前数棘上半部有一深黑色斑,随后的棘与鳍条边缘呈桔黄色。尾鳍后缘黄色。臀鳍棘浅黄色,由第二棘至第一鳍条的上顶有一白色斑,其它各鳍条边缘桔黄色。 自眼上缘至尾基有一黄色纵带。

生活习性

短吻鲾生活在浅水域向下至深度大约 40 公尺, 主要在底部的附近, 成群出现。常出现在河口的咸水域,捕食小型甲壳亚门多毛纲为生。以硅藻桡足类、发光虾、线虫和多毛类为食。

分布范围

本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东非、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印度尼西亚、澳洲、新几内亚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帕劳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海域。

主要价值

小型食用鱼,味美但多刺,煮汤适宜。新鲜标本呈金黄色光泽,干燥后逐渐褪色,因此在市场上的新鲜度可以通过其色泽来判断。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