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肉瘤,ASPS)是一种由嗜伊红色大多边形细胞组成呈假腺泡状生长结构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以具有特异性的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为特征,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首先由Christopherson等(1952)报道并命名。ASPS存在特异性的非平衡性染色体易位t(X;17)(p11;q25),产生ASPL-TFE3融合基因,介导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肿瘤发生。ASPS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0.5%~1%,好发于15~30岁,女性比男性多见,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通常发生在上肢或下肢,尤以下肢居多。最常见的表现是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界限清楚,质地坚韧,无压痛。约50%以上的病例有远处转移,以肺最多见,其次为骨和脑,淋巴结和肝转移较少见。

发生于儿童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若为腺泡状或巢状结构时,形态较特异,易于诊断,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有CT和MRI检查。ASPS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原发部位肿瘤的彻底切除是ASPS主要的治疗方式,早期发现、广泛切除是治疗ASPS的关键;常用药物有舒尼替尼、培唑帕尼、安罗替尼等。ASPS虽然生长缓慢,但最终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0%,10年生存率为38%,仅有18%的患者20年后仍存活。

病因

ASPS中特异的不平衡染色体异位der(17)t(X;17)(p11.2;q25)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ASPS的分子发生机制提供了线索。大多数肿瘤染色体异位是平衡的,没有遗传物质的获得或缺失,产生1~2个嵌合基因,而ASPS是以t(X;17)(p11.2;q25)非平衡易位为其特点。ASPS这种非平衡性的染色体改变意味着染色体断裂区17q25和Xp区附近存在染色体获得和丢失,尤其是肿瘤抑制因子及端粒的丢失导致细胞失去了正常分化的功能,与肿瘤的发生相关。这种非平衡易位导致位于Xp11.2的TFE3转录因子与位于17q25的ASPL基因发生融合,易位产生的ASPL-TFE3融合基因作为一个异常的转录因子,诱导TFE3调节基因转录失控,导致TFE3蛋白的高表达,因此TFE3是诊断ASPS的有用指标。

流行病学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0.5%~1%,好发于15~30岁,女性比男性多见。该病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肿瘤通常发生在上肢或下肢,尤以下肢居多,其他特殊部位如腹膜后、乳腺、胸腹壁、口腔、眶内等偶有发生;幼儿和青少年,肿瘤通常发生在头颈区,眼眶和舌是最常见的部位;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还可发生于骨、纵隔和子宫

病理学

病理上以瘤巢形成腺泡状结构、丰富的胞质、大量的血窦以及囊变为其特征。典型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在大体病理上表现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无包膜或部分可见包膜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周围常可见大量增宽、迂曲的血管。切面呈灰白或红褐色鱼肉状,质软、易碎,肿瘤体积较大时,常有大面积的坏死和出血。

镜下肿瘤由排列成“器官样”或“腺泡样”的瘤细胞巢组成;肿瘤表现差异较小,其一致性也是肿瘤的特征之一;肿瘤细胞被大量薄壁的血管窦包绕,呈腺泡状或巢团状排列,提示肿瘤血供丰富;肿瘤细胞间分界清晰,胞核较小,胞质丰富、嗜伊红淡染;PAS及TFE阳性反应。肿瘤边缘常可见到大量扩张的静脉,可能是由肿瘤中的多发动静脉瘘所造成;脉管浸润常见,可能是肿瘤容易发生早期转移的原因。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表现是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界限清楚,质地坚韧,无压痛。最常见于四肢,其中股部、腿部及臀部较多见,偶尔见于腹壁、舌和腰肌。部分病例发生肺转移而原发病灶不明。局部复发常见。约50%以上的病例有远处转移,以肺最多见,其次为骨和脑,淋巴结和肝转移较少见。

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

发生于儿童的ASPS若为腺泡状或巢状结构时,形态较特异,易于诊断,但若表现为实性片状排列,易误诊,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大体:肿瘤边界不清,圆形、卵圆形或结节状,体积一般较大,切面黄白、灰红色,实性、质软,常伴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2.镜下:特征性的结构为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巢状,细胞巢之间为互相连通呈裂隙状的管腔或窦状的毛细血管网,仅衬覆一层内皮细胞。而在婴幼儿和儿童病例中,瘤细胞多呈小多边形,腺泡样结构不明显或缺如,呈实性片状。瘤细胞一致性较大,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淡染,界限清楚,可见嗜酸性颗粒,可见红染的菱形或杆状结晶,胞核1个至多个,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少见。肿瘤周边常可见扩张的静脉,血管内常见瘤栓。

3.特殊染色:胞质内PAS染色显示糖原的存在。部分病例经淀粉酶消化PAS染色可找到菱形或杆状结晶。

4.免疫表型:瘤细胞多表达Vimentin、actin、desmin,TFE3核阳性,偶见S-100、NSE阳性,但HMB-45、Syn、CgA、NF、CK和EMA均阴性。

5.超微结构:胞质内可见大量大小不等的棒状或菱形高电子密度结晶体,有包膜或呈游离状,结晶内可见间隔10nm的平行微丝条纹。

6.分子遗传学:部分病例显示der(17)t(X;17)(p11;q25)导致ASPSCR1-TFE3融合基因。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上,X线检查可以发现有无骨质破坏、骨膜反应以及有无肺转移。

1.CT检查

CT表现无特异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欠均匀软组织肿块,密度一般较肌肉低,邻近骨质有破坏,若肿瘤发生坏死,则可见中央低密度区;当病变发生于骨骼时,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增强扫描通常明显不均匀强化。

2.MRI检查

MRI检查所见与组织学检查所见有很好的相关性,文献报道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具有典型的MRI表现,T₁WI及T₂WI呈高信号,伴有多发的瘤内外流空信号。在T₁WI上肿瘤高信号区可能是瘤内外的缓慢血流。在T₂WI上一些扭曲的高信号和明显强化区可能是缓慢血流,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瘤内外膨大的静脉,肿瘤内多发的迂曲流空信号可能是快速血流,这些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经常见到。Chen等(2006)及Pang等(2001)报道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在T₁WI可呈等信号,一组2例肿瘤在T₁WI呈等信号,T₂WI呈高信号,伴有瘤内外流空血管影。

增强后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也是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一个特点,强化区是由于瘤内或瘤周的缓慢血流,与病理上瘤内外扩张的静脉以及血窦相对应。

MRI影像上肿瘤的边界反映肿瘤的浸润性,MRI能清楚显示肿瘤的T₂WI瘤周高信号影征象。文献报道,T₂WI瘤周高信号影是鉴别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一个较可靠的征象,瘤周高信号影的出现提示瘤周有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的恶性程度高。一组1例肿瘤可见T₂WI瘤周高信号影征,且T₂WI瘤周高信号影增强后明显强化。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在T₂WI及DWI上呈高信号,ADC值图示肿瘤实质的扩散极慢且与肌肉相似。镜下发现实质内存在大量网状纤维分隔、粗大致密的胶原蛋白索条、胞质内丰富的颗粒物质以及散落分布的紧密细胞巢,这些都起到了明显约束水分子运动的作用。

鉴别诊断

原发于骨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与起源于软组织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骨侵犯难以鉴别。典型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在T₁WI及T₂WI呈高信号,伴有多发的瘤内外流空信号,但需要与肌肉内血管瘤、动静脉畸形、透明细胞肉瘤、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

1.肌肉内血管瘤:T₁WI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₂WI及STIR呈不均匀条索状高信号伴扭曲成团的血管为特征。

2.动静脉畸形:只有血管成分缺乏肿瘤固体组织成分,在T₁WI及T₂WI多为低信号不规则迂曲扩张的流空血管影。

3.透明细胞肉瘤:好发于青壮年四肢远端,尤其是足及踝部,在组织学上由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能缩短T₁及T₂时间,在T₁WI及T₂WI呈高信号,但缺少血管流空信号。

4.滑膜肉瘤:好发于青壮年,四肢邻近关节和腱鞘部位的软组织内分叶状肿块,邻近骨质常有破坏,多数有钙化,关节间隙不受侵为特点。

5.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多为发生于中老年人四肢及躯干、部位较深的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界较清,瘤内可见分隔、囊变及出血。

原发于脊柱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主要应与其他溶骨性恶性肿瘤相鉴别,如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转移瘤、骨腱鞘巨细胞瘤等。

治疗

手术治疗

原发部位肿瘤的彻底切除是ASPS主要的治疗方式,早期发现、广泛切除是治疗ASPS的关键。ASPS充分切除后很少复发,但转移率高。对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手术加放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对于远处转移患者,手术切除转移处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无症状生存时间。而该肿瘤对化疗敏感度低。因此,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远处转移灶不是太广泛的仍属于手术切除范围,应当尽可能手术切除转移灶。

药物治疗

组织学上,ASPS肿瘤组织周围血管丰富,往往可见静脉扩张,其内瘤栓常见,是肿瘤早期发生转移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组织学特性,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可作为ASPS的全身治疗药物。其中,舒尼替尼(sunitinib)和培唑帕尼(pazopanib)在ASPS的疗效已得到认可。针对中国ASPS晚期患者,一项回顾性分析中,14例不能手术切除或已有转移的ASPS患者,应用舒尼替尼治疗后,4例获得PR,10例SD,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1个月。

中国产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anlotinib)也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了很好的疗效。一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报道,对入组的166例患者应用安罗替尼进行治疗,其中ASPS组(n=13)的ORR最高,约为46%(6例获PR),12周PFS率为77%,mPFS为21个月。该药的ⅡB期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报告显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组56例(38:18),中位PFS安罗替尼组为18.23个月,安慰剂组为3.0个月,该药已经被批准作为治疗ASPS的一线药物。此外,另一中国产药物阿帕替尼(apatinib)。也显示了治疗ASPS的较好疗效。

ASPS可通过TFE3基因表达上调而诱导MET基因激活和表达,靶向c-Met的药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和卡博替尼(cabozantinib)也在临床试验中体现了一定的疗效。近期,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开启了肿瘤治疗新篇章,其中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阿昔替尼(axitinib)治疗ASPS的疗效已得到初步肯定;中国产PD-1单克隆抗体特瑞普利制药单抗(JS001)在ASPS的Ⅰ期临床试验中也体现了很好的疗效。

预防

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但病因不明确,执行难度大,如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

二级预防:癌症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规范化治疗,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改善生存质量,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预后

ASPS虽然生长缓慢,但最终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0%,10年生存率为38%,仅有18%的患者20年后仍存活。ASPS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发病年龄、发病初是否转移、肿瘤大小和肿瘤细胞异型性。研究表明年龄越大、肿瘤直径大于5cm为ASPS的不良预后因素,多次复发或已发生重要器官转移者预后越差。近20%的患者在最初诊断时即有远处转移,肺、骨、中枢神经系统是常见部位。只有局限性病变的成人患者5年生存率为71%,而儿童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为83%,有学者认为这与儿童ASPS体积小且呈实体状结构有关。

历史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首先由Christopherson等(1952)报道并命名,是一种临床和形态学具有显著特征的软组织肉瘤。该病多发生于软组织内,也可原发于骨,但其起源一直存在争议,WHO(2004)软组织肿瘤分类中,仍将其纳入组织来源不明确的恶性软组织肿瘤。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