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银两
虚银两是指没有实际存在的银两,它是实银的价值符号,仅存在于名义上,具有特定的名称、重量和成色。它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通行标准,适用于中央或地方、政府或民间的各种交易。
历史背景
清朝时期,银两分为实银和虚银两类。实银是以银锭等形式存在的实体货币,而虚银两则是指没有具体形态的货币单位。虚银两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其使用方法由当地习俗决定,且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认同。自明朝起,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期间,银两一直作为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单位。尽管铜钱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但在国家层面的财务活动中,银两仍然是主要的计量单位。清朝晚期,政府尝试引入新的货币体系,但仍保持银两作为预算的基础单位。由于缺乏统一的银两铸造规范,各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银两流通市场,这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不符。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虚银两应运而生,作为实银价值的代表和计算单位。
种类
虚银两的种类丰富多样,包括纹银、九八规元、炉银、洋列银、行化银以及海关银等多种类型。这些不同的银两品种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