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灵门县

灵门县,为西汉故县,约在今山东省沂水县北部富官庄镇与安丘市西南柘山镇一带。《汉书▪地理志》载:“灵门,有高山。壶山,水所出,东北入淮。“

概括介绍

灵门县,为西汉时期的古县,属琅郡。班固《汉书▪地理志》中载:“灵门,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淮。“淮就是潍水,过去当地人们也称潍河淮河,不是流经江苏省的淮河。至今五莲县西北仍有东淮河、北淮河村。郦道元《水经注▪潍水》中称“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汉书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省接浯山。许慎说之解字》言水出灵门山,世谓之浯汶矣。”

灵门县由于仅存于汉代,年代久远,且存在时间短,因而没有留下多少可供考证的证据,其故城遗址也湮没无考,只是根据浯水、高柘山、壶山等推断,笼统说“在(莒)州北一百二十里。”由于灵门没什么名气,很少有人去现场考证,过去也缺乏现代的测绘学手段,只是根据记载相互推断,因此,在过去的地理书籍及地方志的记载中存在诸多矛盾,动辄把灵门与姑幕混为一谈,如乾隆《沂州府志》在姑幕下说姑幕故城在莒州东北一百六十里,”其为石埠无疑“,到了灵门下又说灵门在莒州北一百二十里,”即石埠古城“,自相矛盾。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灵门县位于过去莒州的北部,境内有高柘山、壶山,有浯水,因此,要大致确定灵门县位置,还是要从这三者入手。

浯水,即浯河,发源于沂水太平山西麓和南麓,在圈里乡转向东流,在沂水县抬头村东,北纳发源于虎眉山-擂鼓山的支流磨山河,《重修莒志》认为这是浯河东源。逄春阶继续东北流,渐称渠河,在安丘景芝镇东北入潍河。其故道经临浯、景芝镇区北流,至王家庄东入潍河。太平山,郦道元称为浯山,东西绵延约10公里,今为沂水、安丘界山。

高柘山,现在大多认为是安丘市西南的摘药山,也写作摘药山。山海拔496米,古称柘岳,位于浯水之北,处于沂蒙山地东缘,从东边平原望去显得高大雄伟。过去手写中柘字多写成少见的异体字(上“石”下“木”),有讹做“高原山”。不过从《水经注》看,也不能排除高柘山是擂鼓山的可能。

壶山,即虎眉山,过去称作胡米山。以前,许多人仅仅从“壶山,浯水所出”,就认定壶山就是今天的太平山顶,这是不正确的。《水经注》中已经说的很清楚: “今是山西省接浯山”,就是说,现在壶山西边与浯山相接,壶山在东,浯山在西,它们不是一座山,《汉书地理志》和《说文》所说的“浯水所出”不是浯水正源。现在交通的发达和测绘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虎眉山与太平山只相隔一条几百米宽的谷地,“西接浯山”非常恰当。“临汾市公民”先生提供的《谭氏家谱》中也明确记载:明代谭氏“三世祖复由临朐县 迁壶山阳之秋峪”,秋峪村位于虎眉山之阳,因此,虎眉山为壶山无疑,当然过去的壶山可能包括了今天的虎眉山、五龙山、擂鼓山整个山系,没有今天这样详细命名。从虎眉山市的旧名“胡米山”也可以看出与壶山的继承关系。至于为什么说壶山是浯水所出?因为石庙河发源于擂鼓山北,秋峪河发源于虎眉山东麓,二者汇合后称为磨山涧水南入浯河,《重修莒志》认为这是浯水东源,因此说“壶山,浯水所出”并不算错,只是并非浯水正源而已。

关于灵门县辖区的推测。

从几方面推测,灵门县辖区应是今天安丘柘山镇大部和沂水县富官庄镇大部以及安丘市石埠子镇的几个村子。

1、从“莒州北”推测。灵门县位于莒州北120里,就是建国前莒州(莒县)最北边。当时,莒州(莒县)北部是现在的安丘市柘山镇和石埠子镇一部以及沂水县富官庄镇,其北境在虎眉山--擂鼓山--城顶山一线,灵门县当在这三乡镇范围内。

2、从高柘山、壶山推测。既然高柘山是摘月山,壶山是虎眉山,二者相距约8公里,那么,灵门县的辖区肯定包含了这两座山。这两座山的之间就是柘山镇,这是一个略有起伏的山间小盆地,三面为四百多米的山脉包围,北为虎眉山(壶山),东为城顶山--摘月山(高柘山),西面是太平山系的唐王山,浯水东源磨山河南北贯穿,向南则为开阔一些的岭地。因此,柘山镇辖区是灵门县的一部分。

3、从地形和面积推测。在地形上,以柘山镇为中心的是一个盆地,壶山以北是梧成县,西侧是太平山以及向南侧延伸的多条山梁,东侧的城顶山、太平岗、高柘山以东是姑幕,这些山脉多在海拔400米上下,既是屏障也是险隘,交通十分不便,灵门辖区不会逾越这些山脉较远。向南则是沂水县富官庄镇,这一带是南北走向的平缓岭地,灵门县辖区应该向南有较大延伸,可能到富官庄镇的徕庄一带(329省道)。其次,汉代县都很小,一般相当于现在的三两个乡镇,灵门县除了高柘山--壶山之间的柘山镇,向南包含富官庄镇一部分,还应包括石埠子镇的几个村子,这块面积有300平方公里左右,作为汉代一个县绰绰有余。

灵门故城的推测。

灵门故城的具体位置目前没有发现,现在的说法有三:

1、石埠子说。《沂州府志》、《重修莒志》认为灵门就是石埠子(今安丘市石埠子镇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沿用此说。石埠子是姑幕故城,存在时间远多于灵门,已经多人考证,前边已经说过《沂州府志》把石埠子既作为姑幕故城又作为灵门故城,自相矛盾,现在看这一说法基本不成立。从距离看,石埠子距离虎眉山(壶山)直线距离20余公里,即使县城位于最边陲,也超过了汉代县的规模,何况中间相隔许多山岭,东西交通极为不便,难以有效管辖。

2、何家庄子姑子顶遗址说。在石埠子是灵门故城的说法被否定后,莒县张同旭先生认为,在石埠子西南约10公里的何家庄子村姑子顶遗址,有很大可能是灵门故城。何家庄子现属于沂水县富官庄镇,在官庄镇东10公里。此说较石埠子说要合理许多,但细究起来,也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有:其一位置太偏。何家庄子距离壶山20公里,即使县城偏居一隅,这周边面积算起来也有四、五百平方公里,面积太大,县城太偏。其二交通不便。何家庄子向西多为南北向山岭分割,交通很不便,距离壶山一带相对遥远,不利于管辖。其三是遗址作为县城不理想。姑子顶遗址是一高十余米的小土岭,顶部平坦广有十余亩,北侧几十米外有小河。作为县城一是面积局促,其次是缺水,山顶打不出井,现在村民在上挖了许多储存大姜的井子,向下都是页岩类,无水。用水需到岭下小河,如果遇到围城将断水。

3、抬头遗址说。“富满莒沂边”认为,抬头村遗址很符合灵门故城的条件。抬头村位于富官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5公里,北距柘山镇6公里,正处于推测的灵门县辖区的中心地带。抬头遗址位于抬头村北,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跨越新时期时代、汉代、唐朝,此处地理条件非常优越:居于南北交通要道,北可去汉代梧成县,南可去今官庄以远,东可沿浯河去汉代姑幕;居于浯河之阳,磨山河(于家河)之西,用水方便,但地势高敞,少水患之虞;处于河滨小平原,土地肥沃,旱涝丰收;位居辖区中心,便于管辖周边。目前看,此处遗址具有最大的可能性。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此说也只能是推测。

当然,灵门故城也可能静静地长眠在柘山镇与富官庄镇的某处等待人们发现,也可能永远发现不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灵门与石壁口

在抬头村西略偏南2公里许,有个叫石壁口的村,旧地方志称石壁所或者石壁锁。浯河自此向西有约1.5公里的河道是峡谷地段,两岸石山夹峙,河道由二三百米缩小到二三十米,在峡谷出口处,两侧石壁陡立,如同石门夹峙。过去浯河洪水期水量很大,1974年8.13大洪水,石埠子水文站曾测到574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当洪水从峡谷喷涌而出,峡谷出口如同石门,这是否与灵门而来历有关呢?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