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湍蛙,所属动物界,为无尾目、蛙科、湍蛙属的两栖动物。体形大多与湍流生活相适应;体扁平,后肢细长;趾蹼发达,绝大多数为全蹼,指、趾末端膨大成吸盘状,背面有一横凹痕,腹面呈肉垫状,借以贴附在溪流石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省的五指山市。
物种简介
中文学名:小湍蛙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mith, 1923)
英文俗名:Sall cascade-青蛙设计公司
数量: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物种。
数量趋势:降低
形态特征
湍蛙体形大多与湍流生活相适应;体扁平,后肢细长;趾蹼发达,绝大多数为全蹼,指、趾末
端膨大成吸盘状,背面有一横凹痕,腹面呈肉垫状,借以贴附在溪流石上。
生活习性
成蛙夜出活动,一般生活于山溪水边或岸边,有的蹲在瀑布下的石头上。4~9月为繁殖季节,这时比较集中,大雨后或近黄昏时颇易采到;曾在一条不长的溪流中一晚采到200余只,大多数都正在抱对。湍蛙可能只在产卵季节才能大量发现;俟后就很难找到。卵产于瀑布下的石隙间或贴在附着物上。卵径约4毫米,乳白色。蝌蚪吻部低圆,眼位于头背上方,体宽扁,尾肌强,尾鳍低。与林蛙属不同湍蛙蝌蚪腹面口后有1马蹄形大吸盘,用以吸附在溪流石上,不致被水冲走,常逆流缓缓向前移动。
物种评估
数量: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物种。
数量趋势:降低
红色名录分类及标准:弱势B1ab
评估时间:2004年
评估人:Michael Wai Neng Lau, Shi Haitao
评估组织:全球两栖动物评估协调组(西蒙斯图尔特,贾尼丝尚松和尼尔考克斯)
评估结论:列为脆弱,因为其程度发生不到2.0万平方公里和占用面积少于20,000km2,其分布是严重分散,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分布信息
为蛙科湍蛙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五指山市。
范围描述:这个物种是一个地方性的中部和南部,海南西部,中国,并已记录到780m。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吊罗山、尖峰岭、大雾岭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
生态环境
栖息地环境:它栖息中期至大型河流,和周围的河岸生境。育种是在流。
栖息地生态系统:地面;淡水
主要威胁
主要的威胁是栖息地的破坏和退化原因,特别是农业活动。
威胁的名单:
1农业及水产养殖业
2年度和长期非木材作物
3移农业
4小农户农业
5木材和纸浆种植
6农用工业园
7生物资源的使用
8测井及木材采伐
9自然系统修改
10水坝和水管理、使用
保护
保护行动:这是目前在几个保护区的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