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琴蛙
仙琴蛙(学名:Nidirana daunchina),又名仙琴水蛙,是中国的特有两栖动物,属于无尾目,蛙科,水蛙属。它绝妙的鸣声,名扬遐迩,博得中外游人的喜爱。张孟闻于1932年发表论文时,初名“乐声哈蟆”,后更名“弹琴哈蟆”。为峨眉鱊模式种。仙琴蛙因其独特的鸣声而得名,被誉为“自然界的音乐家”。
形态特征
仙琴蛙体长约5厘米,头部扁平,躯体较为肥硕,皮肤光滑;背面以灰褐色为主,背侧褶极为清晰,背部后端有几粒较大的扁圆疣粒;指细长而略扁,后肢较肥硕。雄蛙的喉部两侧有一对声囊——共鸣器官,鸣叫时,声囊象汽球一样涨成圆鼓形,空气的振动引起共鸣,形成一个声谱,所以它的鸣声多变,婉啭动听。
栖息环境
仙琴蛙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500米的地区,如峨眉山的万年寺、黑水寺、洪椿坪和大坪镇等地的溪边、池畔。夏季黄昏或静夜时,可以欣赏到仙琴蛙的歌声,其鸣声清脆悦耳,如同电子琴弹奏出的乐声。
分布范围
相关传说
关于仙琴蛙,有许多传奇故事。其中之一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听蜀僧广浚弹琴时,总有一位绿衣姑娘倚门谛听,这位绿衣姑娘就是仙琴蛙的化身。她从中学得高僧弹琴的高手妙法,因此仙琴蛙的鸣声如琴如瑟,给后世留下了“仙姑弹琴”的传说。
繁殖
仙琴蛙栖息于山地池塘、水沟或小溪岸边的草丛中。繁殖时,它们在近水池的泥埂边上,筑成浅的小泥窝,雌雄成对在水少的窝内产卵,通常有100枚左右。待大雨来临时,孵化出的小蝌蚪被雨水冲刷到临近的水池中,开始它们的水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