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溪斋明寺

大溪斋明寺,位于台湾桃园市大溪区员林里,是一座观音寺。该寺最初建于爱新觉罗·旻宁末年(1840年代),原为居士管理的斋堂。同治12年(1873年),后改建庙宇,易名为“斋名堂”。昭和12年(1937年),斋名堂改为斋明寺。自1999年起,由法鼓山僧伽管理。大溪斋明寺现为桃园市定古迹,但目前因整修工作而暂时关闭,游客无法进入参观。

基本介绍

台湾省桃源县

斋明寺旧称「份仔城」,嘉庆年间林本源家曾招垦于此。道光30年(西元1850),李阿甲法号(性悦),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台后,见此地山水静逸适清修,乃结草庵而修,供奉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名曰「福份宫」。同治12年(西元1873),后改建庙宇,易名「斋名堂」。大正元年(1912)扩建正殿与两侧厢房完竣,并举行盛大落成典礼,昭和4年(1929)于庙之后方兴建「萃灵塔」,供民众安奉祖先遗骨。昭和12年(1937),斋名堂改为斋明寺。主祀观音菩萨外,另配祀金童玉女、哪吒太子、韦驮菩萨华光大帝

斋明寺是一座叁合院形态局的寺庙,中庭佈植草皮,屋顶、墙身酷似一般民居,装饰平素,皆无一般庙宇繁华富丽,正殿无檐廊亦为其特色,整体而言,令人有古朴与家风之感。寺后增设建的萃灵塔,为寺庙增建灵骨塔的先驱,由于斋明寺的清幽环境,景色秀丽,临大汉溪,居福份山,因而吸引了许多的信徒存放先人的遗骨。每年春季(农历叁月十九日、二十日)及秋季(农历九月十九、二十日)斋明寺中就会举办超荐法会,根据【地藏王菩萨本愿功德经】的描述,若为往生者诵经、念佛,可以超度亡者出离苦趣,更可以利益生者,为生者祈福,这就是所谓「冥阳两利」之佛事也。

1985年,斋明寺被内政部评定为叁级古并整建寺体,1999年斋明寺由法鼓山农禅寺接手管理,在第七任住持法鼓山圣严长老的带领下,重新规划庭院设计,乃成今日之风貌。寺庙佔地约3甲,寺庙内景观绿草如茵,清静优雅,环境十分庄严,并且拥有大溪八大美景的美誉。寺内有宋版藏经及高僧墨宝,弥足珍贵。从斋明寺远望,可以看到壮阔的新旧大溪桥,以及大溪特有的叁层河阶地形,远眺近视皆为美景。寺旁有一石板道,即斋明寺古道入口,可直通至大溪溪口,是一条清幽小径,适合散步、休閒,风景十分迷人,亦是早期大溪八景的「嵌津归帆」所指之处。但斋明寺目前(97年)因在整修中,游客无法进入寺内参观。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