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石

吴山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个人简介

吴山石、1963年出生于山东夏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现为中国民革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国画院副院长、山东省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德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获2006李苦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2006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绿色和谐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走进鄂尔多斯市国际美术大展优秀奖、第六届当代山水画展优秀奖。香港大红鹰杯海内外书画大奖赛一等奖石景宜博士杯中原地区书画创作大赛金奖、中国傅抱石中国艺术节全国中国画展银奖等。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西部辉煌全国中国画提名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中国画展、首届草原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齐白石艺术节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纪念黄道周全国中国画提名展、2007全国中国画展、2010故宫金秋中国名家书画大展、红色太行山全国中国山水画展、首届、二届全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齐鲁颂山东省省中国山水画晋京展、齐鲁颂--“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百处山东名胜古迹作品展、山东省山水画大展等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评论文章

山水精神的反思与重建——吴山石山水绘画中的审美追求

作者:褚 海

五行八作,画虽小技,实则蕴涵大道也。古来今往,画坛流派迭起、名家辈出。然能得真谛、入画史者少之又少。何也?仅止于技法表层,看山画山、心中无山,难入“大化之境”,最终“泯然众乎也”。拜读吴山石先生的山水画,我想到一组词语:反思与重建。也就是说,他一方面以融入山河的方式实现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认同;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当代人生存空间和环境的笔墨营造,试图重建一种独立的现代精神品格。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寻找一种新精神和新格局,并以此观照自然、叩问人生,已成为不少画家的艺术自觉。吴山石与这些具有革新意识的艺术家们一道,对新的“山水精神”从反思到融合再到重建的探索历程,已成为当代山水绘画领域中重要的文化现象。

吴山石是当代山水画创作阵营中的中坚力量。溯源他的艺术经历,可以看作是一个励志的典型。他是山东夏津人,这里地处鲁西北平原,既无名山大川,也非繁华富庶之地。从这个位于文化边缘地带的县城起步,要身当代画坛,要登上艺术高峰,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而又漫长的,他为此付出了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在多年的艺术追求中,他先后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接受了严格正统的艺术训练,踏上了传统绘画的正途与正脉。吴山石对宋元诸家下了不少功夫,其中得益最多的要数董源范宽李成沈周龚贤石涛诸家。他的作品用笔精到,无论是近处的实景,还是远方的虚茫,他都不吝用笔,染点染不舍细微,尽可能地让笔触带来一种沉稳的气象。太行山系列是吴山石近年创作的的代表作,如《太行秋韵》《大山脚下有人家》《山居云幽》《山乡情》《林谷清幽》《太行雄风》《秋声云起》等。这批作品陆续问世后,在国内画界引起了不小影响。在太行山系列作品中,他把山石、古树、云烟、屋宇、溪水等自然物象作为表现对象,在繁复的构图中完成了不在场的“在场整合”。但在色彩的运用上却又十分节制,没有选择大红大绿的强化渲染,而是以淡青色调辅染,呈现出一种清幽爽利的艺术效果。在他的笔下,太行山不再只是一个自然场景,还具有一种文化象征意义,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太行山的美学记忆,更唤起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感。

山水画一旦被程序化、规范化,就失去了自然山河的随机性和生命力。在吴山石的山水画作品中,一部分大胆融入了高铁、汽车、楼宇等现代文明符号,还有一部分让青山绿水间的鸡犬牛羊作为点缀,这便更好地展现出当代山水画的“时代感”和“生活气”,也表现出“融入当下”的强烈渴求。反观当下的山水画创作,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要么是一味地模拟古人的外在形式,要么就盲目地追求古人的精神状态。在现代语境的观照下,我们不可能再重复古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在那种状态下形成的绘画方式。我记得著名山水画家张志民先生这样说过:“当代社会如果我们还都是去画古人那种逃避现实、归隐山林、风花雪月,我觉得是不符合这个时代感觉的。”因此,如何在抒情上和气息上与传统获得链接、如何在传统构图中获得具有当代感的图像体验,是每一位山水画家必须面对的。吴山石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既不是对古人图像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西方构成学的“拿来主义”,而是对传统笔墨体悟后的重新运用,是对现代审美观念反思后的文化体认。可以说,吴山石的绘画风格是建立在坚实的传统绘画精神之上的,但又有别于传统绘画的样式。他以山水画的人文气质为依托,融入个人的现实体验和丰富情感,弥散出一份浓浓的生活气息。

吴山石十分注重写生,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写生性和写实性。如在太行山、涉县岩上村等写生系列中,能够敏锐地捕捉情景、心境的瞬息变化而进行自由组合、演化“成法”,表达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读他的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触动和共鸣,能够改变我们的情怀、视野、格局乃至价值观——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艺术价值。我们经常在说“艺贵创新”,在吴山石的一些近作中还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性,如《茂林清幽》《林中幽居》《林间牧歌》《幽林新声》《秋日牧韵》《林中精舍》等作品,画山不见山,山在虚无间,他让交错复杂的古树占据画面的主体位置,以树林的层次坡势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古树是一个重要的笔墨意象,题材以桑树胡杨、枣树、石榴等百年古树为主,树干挺拔遒劲、枝杈穿插交错、树皮纹理斑驳,那种沧桑之美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他对树木的处理方式很巧妙也很精妙,看似杂乱无章的树木纵横交织,不仅没有破坏整个画面的肃静感和秩序感,反而增添了画面物质的线条性。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线,吴山石在绘画创作中擅于用迟涩而不确定的线条来勾勒山石、台阶、古树、亭等自然物象,再以墨与色的交融皴染出一种斑驳感,形成自然的开合交错关系,使画面在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纵与横、明与暗的因素对比中丰富起来。

当代人的山河情怀不是以重复的构图加以冷艳的色彩而拼凑嫁接的,我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是根植于心底、发乎于心灵的。欣赏吴山石的山水画,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所蕴积的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认知和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笔墨技法和美学观念上的双重探索,向我们诠释了“如何重返大自然”这一具有现实指向的艺术命题,也由此进一步扩充了对传统经典理解的向度和深度。

庚子三月于山东懿堂

雄浑古拙 寄意辽廓——吴山石作品赏析

作者:辛民

吴山石的山水画作品在继承与创新的实践中,显示出其不同寻常的艺术潜质及良好的艺术感受力,他以独到的笔墨语言与恰到好处的整体把握为我们营造出新的山水图式。

赏读吴山石的作品,能传达出一种雄浑朴拙,苍润、古雅的气息,既有南派山水的舒展、空灵,又有北派山水的刚猛、豪放;既有水墨交融的滋润,又有枯笔飞白的刚劲;既有泼墨挥洒的厚重,又有细线勾勒的灵动。他以自己独特的感悟抒写着笔墨的苍润之美,在创作实践中把南北不同的画风进行了融合、互动,取长补短演绎出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的现代山水新面貌。

吴山石早年受到正规而又传统的教育,又有丰厚的中西文化积淀,同时他也十分敬重中国山水画图传统精神,他曾系统的研习过范宽龚贤、八大、四王等大量古代山水画大师的名作。他喜好石涛的泼墨破气,汲取沈周的笔势简练,推崇徐渭的水墨写意,领略四王的笔墨精,从而在创作中融古贯今,推陈出新。挥毫时能阔笔大写,尽展水墨交融的的气韵和墨彩绚烂的雅逸。此外,吴山石还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正是这种全面的学养,方促成了其富涵文人气象的笔墨语言。他的作品呈示出的是传统面貌,但又由传统风格转向意向形态,即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借助笔墨,情感融入写心写意的味道,从而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冲突中求融合,使笔墨的情感张力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画作为传统的视觉表现形式,其独具的艺术审美价值又是其它画种所不能取代的。画家寄情山水,以肆意的笔墨,洒脱的笔法去勾勒理想的山。这也是吴山石能在山水画领域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

中国画自古讲求诗、书、画、印四能。当代画家中,具备诗书画印全能的日渐稀缺。吴山石之所以能在山水画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同他全面的学养是分不开的。他喜读诗书,经常临习石门颂、兰亭叙等碑帖,他深知书画同源,故书法用功尤甚,虽未成书家却知绘画大有补拙之功。波折突出,严谨不失灵动意趣,古朴遒劲,淳厚雄浑,泫然大气;圆润劲健。所以他的画作有笔有墨,通过线条的律动感来构成画面的恢宏气势,笔意纵横、变化多端,形成了其独具神韵的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

中国画讲求立象尽意。吴山石非常善于处理画面中“情”与“景”的关系,正是因“意”与“象”的关系不同,使意象类型也产生了分别。如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天真”、“自然”的格调,“兴象天然”,力求把主体情思尽可能隐没于自然的本来面目之中,隐“意”而显“象”,客体为主,主体为从。如入无我之境。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中突出主体情思,把外在对象作为心灵的寄托,浓情的投射,以我为主,物也从,我为体,物为用,营构“有我之境”,在我国诗论中,前者属“兴象”类,后者属“喻象”"类,诗画相通。吴山石的作品大概也可分为两大类,即“兴象”“喻象”交相为用。吴山石在创作中把浓情灌注,投射到形象之中。他的画重气势,重神韵,重意趣,他把气、理、情、意、趣融为一体,他以自己的方式方法,真诚地写自然之神韵,有“尽广大而致精微”之妙,较好的展示出其高超的绘画技能。

中国画笔墨集造型、创意、流美于一体,是高度凝炼,浓缩的艺术手段,是多功能的复合载体。前人论画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笔墨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形而下的工具和手段,它所表现出的笔情墨趣是形而上的,它极具独特的形式美感,又具人们情感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一幅中国画的笔墨,要能在表现形、势、韵、性等诸方面都达到令人叹服的高度,才是充分发挥了笔墨的功能,才称得上是笔精墨妙。

从吴山石的近作来看,其朴拙雄浑,粗犷豪放又极富情感与视觉张力的独特画风渐趋形成。其作无一不呈现着从画家心间流淌而出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欣欣然,活脱脱,呼之欲出,给人一种直抵灵魂的感悟。

在吴山石的《烟云出没有无间》《溪山渔隐图》等作品中,画家融主观情感、性灵于客观的景物之中,看似平淡又可见奇险,山峦重叠,开合有序,结构严谨,稳一又富于变化,设色灰暗沉着,营造出一种纵横恣肆、气韵高古的意境。他以今人之心揣测古人之意,能达到这种境界实属难得。

纵观吴山石的近期系列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山水画从宋人丘壑、元人笔墨中得悟,对董其昌的用笔施墨有深刻的理解,又进一步登石涛的堂奥,在墨法上得力于黄宾虹。正是因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使其作能出古化新,自铸体貌。尤为可贵的是他的画作繁而不乱,密集而不板,繁密有度,设色古雅,并以笔墨线条的律动感来构成画面的恢宏气势,进而形成了笔意纵横、变化多端,独具神韵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山水画笔墨语言符号。

在笔墨语言的运用中,他师承传统又能以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赋予其作品以时代精神,成功地融入现代的构成和丰富的色彩,为其作品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他善于用墨,正如他对黑白有着诗意的理解,他以精墨大写,直取山川灵魂。正是他能娴熟地运用这两种特质,所以他的作品既有山辉川媚之姿,又能有蕴玉藏珠之富;呈示出厚重'磅礴的气势;他擅于放笔抒怀,淋漓尽致地展现东方水墨的无穷魅力,形成富涵文人气象的笔墨语言特色。吴山石的作品呈示出的是传统面貌,但又由传统风格转向意向形态,即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借助笔墨,情感和他丰厚的传统学养与现代审美意趣的自然流露。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作者:王征远

一个成功的画家,不仅要靠先天的天赋,更重要的是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

与山石相识已经有二十余载,山石为人谦诚,“讷言敏行”,在鲁西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默默耕耘,难得的是他那股为艺术事业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每次见面都是来去匆匆,但从他那求知若渴的言表中可以感觉到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山石深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古训,他多次到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河北省、新疆、山西省陕西省等地写生,尤对祖国的山川情有独钟。太行山浑朴恢弘之气势,黄土高原苍凉深沉之情韵、南方山水的秀美婀娜多姿是他意念中的画境。观他的作品,无论是田园、村落、茂林、瓦舍时清新流美而多于深沉的话,那么,在他描写名山大川时则会感到笔墨恣肆、朴茂苍劲、大气磅礴,不论丈二巨制还是盈尺小品,群峦叠嶂的展示还是野村茅舍之小景均可体会到他情感的流露。

观山石的作品,其中最可贵的品质是“诚”,诚就是朴素本质的显露,本色的表达。山石的作品沉稳淳朴,无时下狂怪浮躁之气,可见他作画时的平静心态,这在现在画家中难能可贵。山石主攻山水画,他的花鸟画也很有功力,他笔下的梅花、竹子、葡萄、荷花等均清新典雅。同山水画一样,构图饱满、气韵生动,不乏精彩之作。山石的绘画艺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朴实浑厚而又自然清新,于洒脱奔放中表现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他的创作态度严谨,他用雄健的笔力在大开大合中追求一种细腻的传神化。既有笔墨稳健深沉浑厚的写意,又有意趣盎然巧妙的山水画只有从传统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不断地创新发展。

“笔耕泽远,砚田心长”,他的作品已三十余次入选全国全省美展并十多次获奖,作品被收入60余部画集,出版个人画集两部,并有大量的作品在专业报刊发表且流传至海外。他的绘画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他热爱生活、勤学苦练、广泛汲取各方面的营养是分不开的。山石经常自费外出写生在山上风餐露宿,在外地学习仅以泡面度日。但他甘为攀登艺术高峰,乐而不悔。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苦我快乐,生命有终止,而我的艺术追求永远是新起点”。

作品欣赏

参考资料

吴山石 艺术赏析.大画家网.2021-10-27

2020 众妙之门 | 吴山石作品鉴赏_艺术.搜狐.2021-10-27

雄浑古拙 寄意辽廓——吴山石作品赏析--《商业文化(上半月)》2014年09期.知网.2021-10-27

吴山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_德州新闻网.德州新闻网.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