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郝天珧

郝天,女,1957年生人,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任油气资源室主任,综合地球物理学研究组组长,研究员。同时担任《地球物理学》编委和《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综合地球物理与海洋地球物理,专注于油气资源、边缘海形成演化等领域的研究。

学术成果

郝天珧的研究方向涵盖重磁反演与综合解释、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研究深部结构与构造及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分布、海洋油气资源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等。她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并承担了多项国家攻关、攀登、863、973、国家基金及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郝天珧曾负责多个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攀登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73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等。她还主持了两项国际合作研究,并在北京组织了“第二届中韩黄海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学术研讨会”。

研究项目

郝天珧的研究项目丰富多样,包括组合式海底地震探测装备、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黄海及邻区壳幔结构及深浅构造关系的综合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国东部海域—西太平洋1:300万地球动力学图、深层火山岩储层综合地球物理预测、南海南、北大陆边缘深部结构特征与构造属性的地球物理研究、海陆联合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研究、渤海及邻域深部结构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响应、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中朝构造对比的地球物理研究、黄海地球物理场特征及盆地沉积结构、海区残留盆地油气资源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重磁震联合反演成果综合解释技术—2、南海地球物理场及深部动力学特征、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海洋油气资源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海洋矿产资源综合探查技术集成、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技术研究、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研究、南海及邻区地壳结构与岩石圈动力学特征、歧口地区火成岩分布规律与盆地演化、成藏关系研究、渤海湾盆地和南黄海油气有利区的磁力探测技术、歧口地区第三系基底构造研究、南海海域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学剖面研究、珠江口盆地油气有利区的磁力探测技术等。

荣誉获奖

郝天珧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2012年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的“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2004年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以及2002年的“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代表论著

郝天珧在学术出版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包括: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