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严寺位于沙县城东文庙路,左接茂溪,右临沙县城隍庙,前为十里平流,隔岸与真隐峰相对。宝严寺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修建过程中得到沙县区十方信众及海外仁人贤达的支持。
基本简介
宝严寺是一座尼姑庵,原名宝严庵,人称斋婆寺。原庵内祀观音,有一个“观自在”大匾额。民国二十年(1931)先后有6位居士住庙,1949年后仅剩1人。1979年,热心居士和信众捐献集资数万元,修复前殿,重塑佛像,改名宝严寺。
寺庙构建
如今的宝严寺已焕然一新,殿堂楼阁,窈窕玲珑,檐牙高啄。宝严寺有上、中、下三个大殿。下殿是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韦驮和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鼓楼下设祖师殿,供达摩;钟楼下设伽蓝殿,供伽蓝菩萨。中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大殿内两侧为十六尊者,殿后东为观音大士,西为地藏王菩萨。后殿为玉佛殿,内供一尊长2米的汉白玉释迦牟尼佛,系缅甸华人赠送,为三明市所罕见。后殿东厢为僧人房和斋堂,西侧兴建“沙县佛教菩提修正院”。
宝严寺位于城东文庙路,左靠东门大桥,右靠沙县城隍庙,前临十里平流,与“七峰叠翠”之“真隐峰”隔岸相对。
“文革”期间,寺庙被抄,建筑、佛像、藏经均被破坏。寺庙先后改为麻袋厂、棕棉工场。粉碎“四人帮”后,寺庙内有了念经、烧香等活动,不久,该寺成为沙县区佛教信徒首聚场所。1979年,热心居士和信众捐献集资数万元,大兴土木,鸠工抢材,修复前殿,重塑佛像,改名宝严寺。
今天宝严寺已焕然一新,殿堂楼阁,窈窕玲珑,檐牙高琢,勾心斗角。一派崭新气象。
一进大门,便是天王殿,弥勒菩萨居中,其后韦驮,两边是四大天王。
天王殿外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鼓楼下设祖师殿,供达摩;钟楼下设伽蓝殿,供伽蓝菩萨。
主殿为大雄宝殿,中奉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居其左右。大殿两侧为十六尊者,殿后东为观音大士,西为地藏王菩萨。
后殿为玉佛殿,内供一尊长2米的汉白玉释迦牟尼,此佛系缅甸华人赠送,为三明市所罕见。
后殿东厢为僧人寮房和斋堂,西侧兴建“沙县佛教菩提修正院”。
宝严寺建筑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修建过程中得到沙县区十方信众及海外仁人贤达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沙县籍比丘尼释修慧法师和建阳区籍比丘尼释修量法师捐赠港元6.7万元并人民币3万元,这对宝严寺当时的修复雪中送炭,起到过重要作用。
宝严寺始建于何时,传说不一。有说道光(1821—1850),亦有说唐贞观年间(627—649),但都不见史籍。只有民国版《沙县志·卷四名胜篇》载:“宝严庵在城东坊,民国五年建,原名斋婆寺”这十七个字。在宝严寺在拆建翻修中,据说发现屋梁上有残存“唐比丘尼释佛缘法师唐朝贞观十年中秋节月奠基”字样,因而断定宝严寺为贞观年间所建。如果这是事实,宝严寺该有1364年的历史了。但沙县县治迁来是在唐中和四年(884),而在248年前的唐贞观十年(636)即有此寺,也不太可靠。
现寺内保存一个铜质香炉,径14厘米,高8厘米,炉底有“大明宣德年制”一阳文印。此炉为世代相传,如果非赝品,那宝严寺至少也有五百年多年的历史便是明证了。
民间纪事
林联璞、吴敏先生在《沙县“宝严寺”史略》中是这样说的:“……认为道光所建,亦有其据。该寺建立伊始,未闻有住持人,每月朔望之日,才有香客,但不甚热闹。至清宣统年间,始有某氏斋婆来念经拜佛,有时也住在寺中,这算是第一代的开始。嗣后则有七妹之母长住于此,此为第二代。七妹之母去逝后,1915年(民国四年),有叶门乐氏名富姬者,来此住持,还以个人积蓄修理庙堂,在庙后空地筑起楼房一座,于是香火日盛,这是第三代。1931年,这座楼房化为灰烬。乐氏逝世后,有叶门李氏珠娣,作为第四代接班人,来寺住持。第五代是乐素娇,维持此寺。”
林联璞先生家住林巷口之右,与宝严寺仅廖厝大宅之隔,几时步之遥,才能如此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况且他生于光绪末年,才能目睹这五代十国住持的接任。
事实已成历史,但旧县志却说它建于民国五年,孰是孰非,不置可否。其实,只要解开“斋婆寺”三字之谜,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斋婆”,即吃斋念经拜佛的女人,斋婆寺与宝严寺是同义语。《辞源》:“庵,小庙,多指尼姑所居。”《红楼梦》:“且说水月庵中小女尼女道士等,初到庵中,沙弥与道士原系老尼收管,日间教他些经忏。”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写过《妙严寺记》,妙严寺也是个尼姑庵。这里说明了斋婆寺与宝严寺是同一个性质。与唐贞观的梁文“比丘尼”也是一脉相承的。
斋婆寺者,是俗名,是他称,非正式的名称,这是他人对它的叫法。世间还未见到庄严的庙宇有用它称或者自嘲来命名的。此所谓不登大雅之堂。女尼们也决不会以俗为雅而自称斋婆的。
因而可以说,“原名斋婆寺”当是指民国五年之前的寺庙,它因庙小,也许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有一些女尼信女参加佛事活动,人们就约定俗成,称之为“斋婆寺”。民国五年,在这个基础上以旧翻新,才取名“宝严庵”。从这时起,宝严庵才被确认,正式载入地方史册。
另外从县志说它“建于民国五年”,而不说“始建于民国五年”,以及“原名斋婆寺”中可见宝严庵是有它的前身的。
1987年,宝严寺在新建的大门门楣上镌刻着“宝严古刹”四个大字。《辞源》:“刹,佛寺。”“宝严古刹”就是“宝严古寺”。这“古”当是后人对它的认定。那么,“宝严古刹”就是一种标称,而非自称,因此不是寺名。这样一来,怕它和“斋婆寺”一样误以为其名,而以讹传讹了。
参考资料
沙县宝严寺.邢台佛教网.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