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文学史》是陈芳明编写,由联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全书近50万字,共分24章,以独到观点评论日据时代以来台湾省社会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文学发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学作品、文学杂志、文学社团、文学思潮演变、文学论战、文坛大事等。
内容简介
《台湾新文学史》,谨向所有台湾作家致敬!
近50万字,撰写时间长达12年,几度修订完整、详细的作家、作品述评後殖民理论的文学观点、论述及视野
《台湾新文学史》,全世界台湾读者必读!!
政大讲座教授陈芳明重量级著作
《台湾新文学史》(世纪典藏精装版),华人世界惊叹
陈芳明教授自1999年首度发表台湾文学史论以来,历时12载,钜著《台湾新文学史》终告成书;起自19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终於21世纪首个10年的群声并起,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给未来世代的期许之书。
上一轮的文学盛世,紫嫣红,繁花争豔,都容纳在陈芳明的《台湾新文学史》;下个世纪的丰收盛况,必将酝酿更开阔高远的史观,为未来的世代留下见证。
陈芳明的《台湾新文学史》,为精采的台湾文学与台湾历史做出最佳注记。
《台湾省新文学史》全书近50万字,共分24章,陈芳明以独到观点评论日据时代以来台湾社会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文学发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学作品、文学杂志、文学社团、文学思潮演变、文学论战、文坛大事等。本书同时附录台湾文学史大事年表,扼要记载台湾文学发展面貌。
《台湾新文学史》把台湾新文学的开展过程,划分成殖民、再殖民、後殖民三阶段,一步一步探索台湾作家的文学想像是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显现台湾文学所展现出来的深度与高度。从流离文学到在地文学,从阶级议题到性别议题,从汉族书写到台湾少数民族书写;从本岛到离岛的作家,以丰富的艺术技巧向世人展现美丽的文学台湾省。左派文学、皇民文学、“反共文学”、乡土文学、现代主义、眷村文学、女性文学、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同志文学、马华文学、留学生文学……均一一罗列在内。
作者简介
陈芳明,从事历史研究,并致力於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陈芳明,1947年出生於高雄市。毕业於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他曾任教於静宜大学、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後赴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任教,同时受委筹备、成立该校台湾文学研究所。目前获聘为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以显其治学和教学上的卓越成就。
陈芳明创作逾三十载,其编著的作品影响深远,例如主编《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余光中跨世纪散文》等;其政论集《和平演变在台湾省》等七册见证了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掌中地图》、《昨夜雪深几许》、《晚天未晚》,在在呈现了高度文学造诣。
在文学创作之馀,陈芳明的诗评集《诗和现实》等二册,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孤夜独书》、《枫香夜读》,以及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後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省史观》,传记《谢雪红评传》等书,为台湾文学批评建立新的研究典范。
2011年,陈芳明终於完成历时十二载的《台湾新文学史》,为全世界的中文读者打开新的台湾文学阅读视野。
图书目录
序言:新台湾‧新文学‧新历史/陈芳明
第一章 台湾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
後殖民史观的成立
台湾新文学史的分期
重新建构台湾文学史
第二章 初期新文学观念的形成
殖民体制的建立
新兴知识分子的角色
台湾文化协会:大觉醒时代的到来
文学观念的奠基
语文改革的发端
第三章 启蒙实验时期的文学
政治运动的蓬勃发展
张我军:批判旧文学的先锋
赖和:台湾新文学之父
第四章 文学左派与乡土文学的确立
《台湾民报》的文学成就
乡土文学论战及其影响
文学运动中联合阵线的构成
第五章 一九三○年代的文学社团与作家风格
文学结盟风气的兴盛
台湾文艺联盟的成立及其意义
第六章 写实文学与批判精神的抬头
杨逵与一九三○年代的左翼作家
一九三○年代的新诗传统
第七章 皇民化运动下的一九四○年代文学
战云下的文学社团:《文艺台湾》与《台湾文学》
吕赫若:以家族史对抗国族史
龙瑛宗:虚无的自然主义者
第八章 殖民地伤痕及其终结
台湾文学奉公会与台湾作家
张文环:台湾作家的苦闷象徵
西川满:皇民文学的指导者
皇民文学考验下的新生代作家
第九章 战後初期台湾文学的重建与顿挫
再殖民时期:霸权论述与台湾特殊化
日据时期作家与文学活动的展开
二·二八事件对台湾文学的冲击
第十章 二二八事件後的台湾文学认同与论战
吴浊流孤儿文学与认同议题的开启
战後第一代作家的诞生
认同焦虑:台湾文学定义与定位的论战
第十一章 “反共文学”的形成及其发展
戒严体制下的“反共”文艺政策
战斗文艺与一九五○年代台湾文学环境
“反共文学”的发展及其转折
第十二章 一九五○年代的台湾文学局限与突破
理和与《文友通讯》的“台籍”作家
陈纪滢与“反共文学”的发展
林海音与五○年代台湾文坛
第十三章 横的移植与现代主义之滥觞
聂华苓与《自由中国》文艺栏
第十四章 现代主义文学的扩张与深化
现代主义路线的确立:「蓝星」与「创世纪」诗社
《现代文学》的崛起
从《笔汇》到《文季》:现代主义的动力与反省
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主义
新批评在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实践
第十五章 一九六○年代台湾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流亡小说的两个典型
内心世界的探索
现代小说的转型
留学生小说蔚为风气
第十六章 现代诗艺的追求与成熟
诗的高速现代
现代诗的抒情传统
第十七章 台湾女性诗人与散文家的现代转折
女性诗学的营造
女性散文书写的开创
女性散文的现代主义转折
第十八章 乡土文学运动的觉醒与再出发
《台湾文艺》:日据时代与战後世代的传承
钟肇政:台湾历史小说的创建与擘画
叶石涛:本土文学理论的建构
《笠》诗社的集结: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
挖掘政治潜意识
第十九章 乡土文学运动中的论战与批判
乡土文学之汇流成为运动
新世代诗社与新诗论战
新诗论战的延续:《秋叶》与《家变》受到批判
季季的意义:乡土与现代的结合
一九七○年代台湾小说的前行代
第二十章 一九七○年代台湾文学的延伸与转化
宋泽莱小说艺术的成就
战後世代本地作家的本土书写
乡土文学运动中的诗与散文
第二十一章 一九八○年代台湾边缘声音的崛起
台湾文学正名论的展开
一九八三:性别议题正式登场的一年
台湾同志文学版图的扩张
台湾政治小说崛起的意义
台湾少数民族意识的觉醒及其文学
散文创作与自然书写的艺术
第二十二章 众神喧哗:台湾文学的多重奏
一九八○年代後现代诗的丰收
後现代小说的浮出地表
一九八○年代回归台湾的海外文学
马华文学的**性与**性
第二十三章 台湾女性文学的意义
施叔青小说的历史巨构
台湾女性小说的崛起及其特色
一九八○年代女性诗的特质
从漂泊旅行到自我定位的台湾女性散文
第二十四章 下一轮台湾文学的盛世备忘录
一九九○年代至新世纪的文学造诣
迎接新世纪的文学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