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物演通论

《物演通论》,2003年王东岳首次出版的图书,原作者本名王东岳,首次出版的出版社是书海出版社,后于2009年12月、2015年12月再版。

《物演通论》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卷一为自然哲学论——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卷二为精神哲学论——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卷三为社会哲学论——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

内容简介

《物演通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大概总归要处于两难境地的吧。在思想史早期,哲学倾向于凭借感性直观表象来否证感性;而今,哲学又倾向于凭借理性科学逻辑本质询理性;这使得哲学不免陷于尴尬的局面:它先行捣毁了自身赖以立足的基础,然后却又说它似乎才是惟一站得住脚的学问。然而,回首远望,当代科学的最前沿,譬如粒子物理学,不就是两千多年前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论”哲理的继续吗?也就是说,科学观念作为哲学思脉的承传产物,其本身不也照例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吗?再说,假如由理性所导出的人类现实生存境遇未曾给我们造成麻烦,或者,假如由科学所导出的人类逻辑延展序列未曾给我们提出疑义,哲学又怎么可能去凭空诉说呢?因此,一味地鄙薄形而上学是毫无意义的,反倒是当前的科学进程愈来愈呈现出某种超脱具象的思辨化趋势,很值得思想界予以关注。

作者简介

王东岳,笔名"子非鱼",是一位独树一帜的自由学者。他的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却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不受限于传统学术界的框架与束缚。王东岳没有固定的职业和职称,这使得他能够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他的学术背景颇为多元,曾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却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离开医界,转而投身于哲学的海洋。王东岳的学术视野不局限于一隅,他曾担任西北大学哲学系的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展现了他在不同领域的深厚造诣。

王东岳的代表作《物演通论》凝结了他多年的思考与探索,这部作品融合了东西方哲学的精华,提出了"递弱代偿法则",对自然、精神、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挑战性,常常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引发人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

除了《物演通论》,王东岳还著有随笔集《知鱼之乐》和汇编本《人类的没落》,这些作品同样体现了他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洞察。王东岳的学术生涯和思想贡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编辑推荐

《物演通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由书海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版序言

修订版序言

卷一自然哲学论——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

卷二精神哲学论——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

卷三社会哲学论——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

附录一:《物演通论》导读

附录二:哲学史与《物演通论》述略

附录三: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

《物演通论》三卷概述

卷一

卷一《自然哲学卷》发现和论证了“递弱代偿原理”,并借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和全新的“物演”(即“宇宙观”或“进化论”)模型,说明物质演化的本质是一个递弱过程,即愈原始愈简单的物类其存在度愈高,愈后衍愈复杂的物类其存在度愈低。随着存在度的递减,后衍物种为了保证自身能够稳定衍存,就会相应地增加和发展自己续存的能力及结构属性,这种现象就是“代偿”。这个理论模型把物质的演变运动放在了可以定量考查的基础上,并化解了既往进化论的深层困惑:即在宇宙演运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愈高级的物种,虽然它们的生存技巧越来越高强(亦即“衍存属性”越来越繁华),却不能改变它们的存在效力越来越衰微的总体趋势。

卷一还说明了递弱代偿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在质量态物质世界的表达。

卷二

卷二《精神哲学卷》把“认识论”问题与“本体论”问题表述为同一个衍存系统,证明了“认知过程不在于求真而在于求存”这一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决“知与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卷二对广义逻辑做了最彻底的反思,目的就是解决知与在的关系问题。

卷三

卷三《社会哲学卷》把“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精神存在”表述为同一个存续系统,证明了“社会系统不是人为的产物而是物态结构演化或生物生机重组的自发序列”这一重要论断,从根本上阐释“社会与人的关系”问题。

总结

全书运用西方哲学的逻辑推论方法,为东方哲思之“天人合一”理念作出了一脉缜密的现代注解和系统证明,也就是将东方与西方大相径庭的原初思想体系梳理成一个内在统一的世界观

该理论重新界定了“人类(或人文现象)在自然界的位置”,为人类文明的现代危机和总体趋势提供了一个基础理论,也就是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亟待检讨的新路标。

《物演通论》三卷逻辑脉络梳理

1、卷一逻辑脉络梳理

①作者用第一章到第三十章一点点勾勒出最简单的递弱代偿本体论整体模型:

即从“我思他在”的公理出发通过纯逻辑推导导出“存在性”(1-7章)、“存在度”(8-15章)、“代偿度”(16-28章)的概念和初步解读,随后重点说明了存在的源头(29章:始基存在)和存在的流程(30章:存在性的展开),即通过从存在度、代偿度到存在性的依次说明初步完成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对存在性的说明。

②而接下来第三十一章到第六十章是对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做进一步从整体到细节、再从细节到整体的深入解读:

先从整体到细节通过物演坐标示意图详细解读递弱代偿的存在性(31-41章);再从细节到整体,把细节中分化出的概念合一,说明存在性的整体性和诸多概念的同一性(42-47章);最后在再次强调人与物的自然统一性后,导出5条自然衍存律,并根据衍存律说明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48-55章),最终,站在人类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由此决定了人类的一切,并首尾照应的回答了卷一开篇的问题,同时在末章强调递弱代偿的存在性把精神哲学、社会哲学统一在自然哲学中,并以此为基础,开启卷二的精神哲学(56-60章)。

卷一的逐章总说明:

1、追问为什么惊异(对“追问存在”本身展开追问)

2、横向的惊异暗含着纵向的公理“我思他在”

3、逻辑(即“我思”)也是一种相对存在,故需追究相对存在的原理

4、何为存在的相对性?存在的相对性决定了存在的统一性,但存在的根源是什么

5、哲学史对存在本原的追问反复迷失

6、唯有追问有限的相对的存在之道(即存在性)

7、存在性的概念

(1-7章通过演绎法导出“存在性”的概念)

8、为了说明“存在性”先引出“存在效价”的概念→9、“存在度”的概念

10、存在度所在的存在度区间暗含了物质不灭及其衍动,物质不灭决定抽象存在存在度守恒,物质衍存决定具体存在存在度分有

11、存在度分有的五种分布可能

12、通过自然科学的整体信息证明存在度的趋降分布

13、总结存在度的六个指标

14、补充新的本体论模型下的“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

15、王氏的老子解读

(8-15章为了说明“存在性”通过演绎法导出“存在度”的概念并初步阐述)

16、补偿存在本性不圆满是物演的原动力

17、补偿只能通过存在本身内在的分化构合完成

18、补偿来自外在,故改“补偿”为“代偿”,说明代偿对本性递弱无效

19、但代偿又必须有效,其有效性通过属性丰化实现;故,代偿既有效于属性又无效于本性

20、前衍存在的代偿要求决定后衍存在的物性规定,结构属性和感应属性纵向由此丰化

21、后衍存在随着代偿能动属性增强,日趋活跃与动荡,即日趋失稳与失存

22、代偿的进化现象掩蔽了存在本性的递弱

23、具体存在都会失存

24、失存即“灭归”于物演之流

25、合并存在度和代偿度,指出存在横向的整体同一性和纵向的衍存统一性,并特别说明人类晚级社会,实体结构代偿到极致时,虚体感应属性代偿同步膨胀至追问万物,精神存在凸显而出

26、精神存在凸显而出,通过智质分化主导人类社会实体结构的分化构合,重塑智质载体,即虚存压倒实存→27、虚存压倒实存,是主体本性残弱的极致阶段,故显化出物演进程的“危在”和“伪在”趋势

28、既往哲学视为人类完善的本质只是人类本性至弱至残的表达

(16-28章为了说明“存在性”通过演绎法导出“代偿度”的概念并初步阐述)

29、存在的源头:始基存在

30、存在的流程:存在性的展开

(29-30章重点说明存在的源头和流程,深入解读了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就是哲学追求终极的答案)

31、整体的存在无所谓强弱,后衍之弱是为了整体的强存

32、整体的存在无所谓存在,因为任何存在都是特定主体感知中的存在,唯有说清主体与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统一性衍存关系,才能说清整体存在

33、显性的代偿度是解析存在性的关键

34、物演坐标示意图

35、解析物演坐标示意图

36、从代偿度的角度理解失存与代偿

37、从存在度的角度理解存在与代偿

38、从存在阈的角度理解存在

39、存在度是存在性的核心

40、透视存在之“存在阈”、“代偿度”和“存在度”

41、代偿规律

(31-41章进一步深入存在性,通过物演坐标示意图深化对存在度、代偿度及存在阈的理解,说明物演进程下的代偿规律)

42、人与自然相统一

43、递弱代偿的物演过程是熵增定律在质量态系统的表达

44、质态同一:本质与现象的同一性

45、质量同一:物质质的规定性就是存在度的量的表达

46、存在度量的递减外在彰显为物类质态的层位跃迁

47、本性与属性同一

(42-47章进一步把前述章节分述的东西统一起来,进一步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递弱代偿理论与熵增定律的统一性、本质与现象的同一性、质与量的同一性、本性与属性的同一等,以完成对存在性的合一的整体性理解,因为所有对整体的划分和论述,都是为了最后回归对整体的合一的理解)

48、自然“天幕之舞”下的至弱之人必须自为(驰骋于至坚)方能自存

49、人与物是统一衍存律下的一体存在

50、条件量之递增趋势(衍存条件递增律)

51、感应性之放大趋势(衍存感应泛化律)

52、能动性之扩张趋势(衍存动势自主律)

53、结构化之繁复趋势(衍存结构自繁律)

54、时空维度之舒展趋势(衍存质量递减律和衍存时度递减律)

55、衍存律及衍存律下的人类文明趋势

(48-55章基于42-47章对存在性的深层解读,再次强调人与物的自然统一性,并归纳出五条衍存律)

56、人类意志即自然意志

57、人类的一切问题源自人类的衍存位相

58、人类的追问源于代偿需要

59、“我思他在”是新的逻辑起点推导出揭示万物纵向衍存关系的存在性

60、递弱代偿的存在性统一了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

(56-60章站在人类的角度回答开篇的问题,以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的统一性导出卷二)

卷二精神哲学卷的整体逻辑脉络:

卷二对于精神存在的说明分为两部分:意识部分(61-103章)和意志部分(104-120章)。

①、意识(61-103章):

(61-63章)从既往哲学遇到的问题入手;

(64章)揭示勒内·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暗含的非逻辑武断;

(65-69章)并从这个武断入手通过自然科学的逻辑实证说明横向的武断是认知的前提,无论这个认知是感性认知还是理性认知,以此说明主观“所知”的横向规定性及其横向感知武断的高效依存意义(回答了第61章的精神哲学的第一追问);

(70-75章)纵向的感应属性代偿进程是客观的“能知”的发生基础,以此说明“知”的纵向规定性或精神的发生学原理(纵向的感知增益是万物的衍存方式);

(76-79章)并总结为感应性三原理:“相对存在的感应原理”、“感应作用的模拟原理、“感应代偿的增益原理”。

(80-84章)由此,说清了“知”的本质就是其横向主观、纵向客观的统一在递弱代偿衍存进程下的衍存位相的表达或主体客观存在性的表达。

(85-93章)所以,既往精神哲学的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在新的递弱代偿模型下均需要重新解读其内涵,如对象、条件、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感知(包括感性、知性和理性)等。

(94-103章)并提出了新概念“广义逻辑”并在“广义逻辑”的逻辑序列下详细解读了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理性逻辑。

②、意志(104-120章):

(104-107章)精神存在作为感应属代偿的产物,意识为“感”,意志为“应”,二者同源同构,同步代偿,是预定性匹配关系。

(108-111章)意志代偿的尺度表现为心理动量,意志落实的指标是“苦乐”并提出“苦乐均衡律”,但苦乐的波动幅度随着载体的存在度递弱而代偿性递增;

(112-115章)意志落虚的指标是“美”并解读了美的本质,说明了美的感受会随着感应分离的加剧而增强。

(116-120章)意志序列、逻辑序列与感应属性代偿序列或物演序列是同一进程,随着代偿效力越来越低(即代偿无效性显化),在感应属性上分别表达为意志落虚和广义逻辑失洽。而在最后衍的人类社会阶段,自然分化的进程表象为以精神存在的分化或智质分化为主导的进程,并展现出一系列新特点,由此开启第三卷。

卷二逐章总说明:

61、存在都是感知中的存在即精神存在

62、精神存在的佯谬(精神存在作为“能知”的纵向客观性和作为“所知”的横向主观性)

63、勒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表达了精神存在的佯谬,一如历来的哲学两难(在横向的感知关系中,“知”和“在”历来不可沟通,从而无法说清“知”和“在”的关系)

64、“我思故我在”的非逻辑武断(“我思”作为“知”也是一种“在”,即“知”与“在”同一于“非逻辑元在”)

(61-64章从既往精神哲学面临的问题导出“我思故我在”暗含的非逻辑武断)

65、感性的武断

66、理性的武断

67、武断是“知”的基础

68、“知”的意义在于求存

69、“知”的规定性源于“在”的规定性。

70、精神坐标图

(65章、66章分别从感性、理性的角度证明64章的“非逻辑武断”,并顺势导出“知”的求存意义及其被“在”决定的代偿关系。由此完成70章的“精神坐标示意图”来图示“知”与“在”的关系)

71、证明存在性决定了精神本体

72、感应属性的纵向发展是解决横向二元问题的关键

73、感应属性的概念(进一步通过概念说明感应属性的本质,说明其与条件、结构的一体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即“感应性”)

74、感应性的纵向发展:说明感应性的演化表达着后衍存在者越来越复杂的纵向、横向的层级化的依存关系

75、感应性与存在性统一

(71-75章是简略的证明感应性与存在性的纵向统一)

76、感应性三原理

77、相对存在的感应原理

78、感应作用的模拟原理

79、感应代偿的增益原理

80、形而上学的奇点问题及解决

81、简约原理达成代偿有效性

82、精神代偿的效用是求存

83、盲存即定在

84、精神哲学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形而中学”

(76-84章更加系统化的归纳出感应性三原理,详细而清楚的说明了纵向的客观的“在”与横向主观的“知”的统一,而感应性遵循的简约原理达成二者的衔接,由此解决了形而上学禁闭或形而上学奇点的问题或第六十二章精神存在佯谬的问题:存在性决定作为既往哲学精神本体的能知,所以,精神哲学只能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即卷二以卷一的递弱代偿本体论模型为基础。)

85、“对象”的概念

86、“条件”的概念

87、“主体”与“客体”的概念

88、“现象”与“本质”的概念

(85-87章是在新的精神哲学体系下展开一系列重要内容的解读)

89、感知结构的整体性解读:不同层级的物理化学感应、感性、知性和理性

90、感性直观及其特点

91、知性判断及其特点

92、理性与思维

93、推理与合理

(89章总述感知结构;90-93章分述感性、知性和理性)

94、广义逻辑

95、逻辑序列

96、形式逻辑

97、辩证逻辑

98、理想逻辑

99、理想逻辑之定律

100、理想逻辑之质态

101、理想逻辑之向度

102、理想逻辑之函量

103、理想逻辑之归宿

(94-95章总述广义逻辑及逻辑序列;96-103章分述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理想逻辑,其中98-103章又是对理想逻辑的总分论述,包括理想逻辑概念、定律、质态、向度、函量和归宿。)

104、感应同源

105、感应同构

106、预定性感应匹配关系

107、精神是对自然意志的贯彻

(104-107章说明感应同源同构,表达为“预定性感应匹配关系”,而人类意志正是自然意志的表达)

108、心理动量是意志级别的尺度

109、心理波动下的苦乐本质

110、苦乐均衡律

111、意志代偿的求存意义

(108-111章说明意向阶段意志落实下的“苦乐均衡律”)

112、意志落虚的指标是“美”

113、美的渊源及质素

114、美的实质在于维系依存

115、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同质

(112-115章说明意向阶段意志落虚下的美的本质)

116、志向的特点:自由与虚妄

(116章说明志向阶段的意志代偿特点)

117、意志序列的代偿规律

118、感应等位律下的志向代偿

(117-118章说明意志代偿与递弱代偿原理的一致性,以及感应等位律下广义逻辑失洽和意志落虚的必然结局,而精神代偿的结局是由自然衍存的规律决定的)

119、精神全体

120、精神分化与社会分化同一

(119-120章综合全卷,说明作为既往哲学精神本体的能知与精神载体是不可分割的元一存在,既是“知者”也是“在者”,且在最后衍的生物社会阶段以生物社会的形式继续演化)。

卷三121-180章逻辑脉络梳理

121-129章是总述社会的概念、发生学原理及发展进程:

本卷通过121-125章提出全新的“社会”概念,明确“社会”只是“自然实体结构属性代偿的延续”,导出结构代偿角度的物演坐标示意图,即社会坐标示意图。然后从单细胞生命入手,通过126-129章说明整个生物社会的发生发展进程。

130-164章分述原始生物社会、中级生物社会、晚级生物社会:

130-134章说明原始生物初级社会的特点规律;

135-145章说明中级生物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代偿特点,提出生存性状分化耦合原理,并用146章-157章的12条社会原理详细说明,和134章的五条社会定律(虽是对初级社会的总结,却适合整个生物社会)组成适用于整个生物社会的17条社会原理;

158章-164章论述的人类晚级社会的代偿特点,其中160-163章论述的智质代偿的十大特点是核心,说明人类晚级社会以智质分化为主导续贯中级生物社会的体质分化。

165-177章在全新的社会哲学体系下重新解读一系列重要概念:

经济、文化、政治、自由、平等、阶级、革命、战争、民主、道德、正义、国家、大同。

178-180章总结卷三及全书:

178章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级辅助证明了人性的代偿层级,说明了人性与物性的自然统一。179章明确这种统一就是现代版的“天人合一”逻辑模型。人类个体的生存史就是自然存在史的重演更是集中证明了这一点。所以,180章明确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都是递弱代偿存在性规定下的同一流脉,所有存在都被递弱代偿的存在性或元质规定性所决定。《物演通论》的逻辑模型是无可争议的决定论

卷三逐章总说明:

121、社会是人的存在质态

122、人类社会发源于生物社会

123、 社会学史及此前社会学的局限

124、人类社会是个体属性联构之属境或物演结构化末端之存境

125、社会进程就是物演的结构化进程

(121-125章的目的是推出社会坐标示意图)

126、从生命说起

127、 生物社会的起点:遗传与增殖

128、蓝藻代偿的双重效价

129、生物社会存在的代偿进程

(126-129章的目的是划分生物社会的三个阶段) 

130、同质化的初级社会

131、初级社会的高生存度

132、初级社会的低残化度

133、原初代谢与孤雌繁殖

134、原始生物社会五定律

(130-134章说明初级社会)

135、变异导出中级社会

136、递弱代偿是生物及其社会的结构化动因

137、机体化即社会化

138、多细胞生物与中级社会的联袂进化

139、三重障碍下的体质分化

140、性分化下的中级社会

141、中级社会的两大类型

142、膜翅目社会标本

143、亲缘与利他的关系

144、社会代偿独具的自性规定

145、生存性状残化耦合原理

(135-145章说明中级社会)

146、1:社会演动公式E/S=1/R

147、2:社会度S与R系数正相关

148、3:S值趋升是对E值下降的代偿

149、4:社会方程S=ER

150、5:R系数总体趋升

151、6:生物与社会联属代偿

152、7:生存压力守恒

153、8:三大社会子系统

154、9:社会反馈系统

155、10:正反馈本质下的负反馈表象

156、11:社会结构稳定性趋降

157、12:自然方程

(146-157章用十二条社会原理解读生存性状残化耦合原理)

158、人类社会存在度递弱表达为智质性状的分化耦合

159-163、智质代偿的续贯性ABC:A.智质属性的脱氧核糖核酸余绪1、操纵性,2、遗传性,3、变异性,4、重组性,5、适应性;B.智质性状的类体质特征6、工具的位相,7、语言的位格;C.智质虚存的超自然质态8、超广延性,9、超表观性;汇总ABC的1-9.智质及其性状的可塑性10、可塑性

164、人类社会的演运趋势

(158-164章说明晚级社会智质代偿的特点和归宿)

165、经济

166、文化

167、政治

168、自由

169、平等

170、阶级

171、革命

172、战争

173、民主

174、道德

175、正义

176、国家

177、大同市

(165-177章解读晚级社会特有的13个概念)

178、人性之“需求层次”

179、现代版的“天人合一”

180、存在性下的决定论

(178-180章用统一的递弱代偿存在性汇总三卷)

参考资料

物演通论 全部版本(3).豆瓣读书.2024-03-12

物演通论.豆瓣读书.2024-03-12

物演通论.豆瓣读书.2024-03-12

《物演通论》的整体结构、概念关系及逻辑脉络梳理.东岳哲学.2024-08-2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