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帕麻和遮咪麻
《遮帕麻和遮咪麻》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阿昌族家喻户晓的创世史诗,是一部对阿昌族子孙传习教化的教科书,它以唱诗和口头粤语两种形式传承。目前主要流传在德宏州梁河县九保、囊宋两个村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背景
《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创作源于阿昌族早期,是为了感谢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创世之恩,包括补天缝地、降魔降妖等行为。这些故事在阿昌族先民中广为流传,被视为对祖先业绩和历史的教育。
文化特征
故事架构
《遮帕麻与遮米麻》是阿昌族目前最完整、篇幅最长的创世史诗,在阿昌族民间影响十分深远。它既是一部创世史诗,又是一部原始宗教巫师的诵词,而且仅限于祭祀祖先和丧葬仪礼时延请巫师"活袍"来吟诵。长诗全长1400余行,由创世、天公后土娘娘传人种、补天治水、妖魔乱世和降妖除魔等五部分组成。
艺术特征
遮帕麻和遮咪麻在阿昌族文化中占有极高地位,被称为“天公”和“地母”。他们是阿昌族至高无上的神灵,代表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战胜邪恶的力量。他们的形象成为了阿昌族人民奋斗历史的象征。
传承方式
《遮帕麻和遮咪麻》有两种传承形式,分别是散文体的神话故事和史诗。前者传播较为随意,后者则由阿昌族的活袍在特定的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中念诵。此外,阿昌族的民俗节日活动,如阿露窝罗节和浇花节,也为这一史诗的传承提供了平台。
表现形式
《遮帕麻和遮咪麻》主要以唱诗和口头粤语两种形式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阿昌族群体中。阿昌族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梁河县九保、曩宋和陇川县户撒三个阿昌族乡。在阿昌族的宗教和民俗活动中,都会念诵这首史诗。
仪式活动
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包含了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其中包括祭拜天公遮帕麻和后土娘娘遮咪麻。在节日庆典中,活袍会念诵《遮帕麻和遮咪麻》的部分篇章,以颂扬这对始祖的功绩,并祈求他们的祝福。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遮帕麻和遮咪麻》作为一部详细的创世史诗,展现了人类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的情况。其中的盐婆神话记录了中国古代西南民族的游牧文化。对于阿昌族来说,这部史诗是其文化的里程碑,被誉为“我们民族的歌”。
传承人物
曹明宽,生于1943年10月,是《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自1979年起,就开始对阿昌族民间文学进行整理工作。1983年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单行本。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8年3月19日,梁河县举办了阿露窝罗节与回龙茶文化节,期间上演了《遮帕麻和遮咪麻》舞剧。
荣誉表彰
2013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制作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阿昌族创世神话史诗\u003c遮帕麻和遮咪麻\u003e》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文化轶事
《遮帕麻和遮咪麻》中有多个传说,包括造天织地、生下葫芦籽、制造南天门、旱魔腊訇作乱、降妖除魔以及战胜三嘴怪等。这些故事描绘了遮帕麻和遮咪麻如何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世界,并且在面对挑战时如何维护世界的平衡。
参考资料
遮帕麻和遮咪麻.非遗网.2024-08-02
乐享云南 | 非遗·德宏州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澎湃新闻.2024-08-19
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与遮米麻》.2024-08-19
遮帕麻和遮咪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