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瓣结鱼

瓣结鱼(Tor brevifilis),俗称哈司、重口、马嘴、马鼻子、钩鱼等,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鱼巴亚科、结鱼属,是一种中型淡水经济鱼类。它的分布范围广泛,包括长江珠江闽江澜沧江等水系,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常见种类。

瓣结鱼体延长而侧扁。头较长,吻尖。口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下唇分2片侧叶和1片中间叶,中间叶较大、呈舌状;唇后沟连续。须2对。鳞片中等大,侧线鳞44-45枚。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后缘具锯齿;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后下方;尾鳍深分叉。第1鳃弓外侧鳃耙25~29枚。体侧及背部青绿色,腹部略白。体侧鳞片基部具新月形黑斑。各鳍边缘淡黄色。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喜居于清水激流中,常出没于石隙。食物以底栖软体动物门、水生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为主。2年性成熟,洪水期间在急流中进行繁殖。

瓣结鱼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脂肪量。同时,它的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具有较高的渔业经济价值。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水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健康环保的消费意识也逐渐增强。目前市场上的瓣结鱼多为野生捕捞,但由于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瓣结鱼的野生资源已经明显减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011年,瓣结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数据不足(DD)。该物种分布广泛,但栖息于受污染及水坝影响严重的区域。因其依赖流水环境,其种群可能因上述威胁而持续减少。尽管仍需更多关于种群动态及威胁效应的研究,但鉴于其现存于多个流域,仍被评估为无危物种。

分类

瓣结鱼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鱼巴亚科、结鱼属。也有分类方式为瓣结鱼属(Folifer)。瓣结鱼共有2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T. b. brevifilis(Pters.),背鳍末根分枝鳍条为粗壮的硬刺,后缘锯齿发达。广泛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海南亚种T. b. hainanensis Wu.,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比较细长,近基部1/3处稍粗,且锯齿细弱。仅分布于中国海南岛

特征

外部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硬刺,后缘具锯齿;侧线鳞44-45枚。体长侧扁,尾柄细长。头较尖,每侧有两个鼻孔,位于眼前缘。前、后鼻孔紧靠,均为卵圆形。前鼻孔较小,被位于前后鼻孔间的一块肉质膜所覆盖,不易被发现。后鼻孔较大,上唇分两叶,下唇较厚。吻须细短。口角须短而粗,长度约为眼径的一半。下唇腹面具一狭长的肉质中叶,外观上看呈梯形胸鳍、腹鳍、臀鳍相互远离。尾鳍深叉形,上下两叶等长。身体侧线上方灰黑色,侧线下方灰白,腹部白色。

内部

瓣结鱼腹膜黑色。心脏位于腹腔左侧。肝脏附于腹腔内肠的外面。胆囊埋于肝脏组织中,呈卵圆形。胆汁呈红褐色,有少数个体为亮绿色。鳔分两室,前室较大,卵圆形,后室细长扭曲、末端尖。后室长为前室的2-3倍。性成熟雌性个体的卵巢占据腹腔的大部分,未成熟个体性腺附着在鳔的表面。

分布

分布范围

瓣结鱼的分布范围广泛,包括长江珠江闽江澜沧江等水系,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常见种类。元江及海南岛等水域均产此鱼,尤其在长江上游,产量最多,为产区的一种普通食用鱼。

栖息环境

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喜居于清水激流中,常出没于石隙。

习性

瓣结鱼是在清澈流水中生活的中下层鱼类,善游,经常在水底乱石间穿游。仔鱼、稚鱼生活于水体中下层,较少游至水体表面,健游且喜氧气充足的流水生活,适应性强、耐病力好。通过实验得出,该种仔鱼、稚鱼对白点病有较好的耐受性。取食时,它的上、下唇会伸出成漏斗状,用喇叭形伸缩自如的大口吸吮食物,是水中垂直取食者。瓣结鱼的视觉在摄食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拥有适于吸吮且伸缩自如的上、下唇以及健泳的体型,这些特点共同形成了瓣结鱼在流水滩沱中特有的摄食习性。此外,瓣结鱼的下咽齿具有圆锥状斜形齿冠,冠顶呈钩状,排列较为细密,这样的结构便于磨碎食物。

瓣结鱼是一种杂食偏肉食性的鱼类。0龄鱼食物以藻类为主,其中蓝藻甲藻门裸藻门硅藻占优势。此外,0龄鱼还摄食少量的枝角目桡足类。1-2龄鱼以水生植物、螺和贝类为主食,也兼食少量的藻类和水生昆虫。3龄鱼以螺、贝类为主食,还兼食少量的藻类和植物碎屑。从总体上看,瓣结鱼的食性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瓣结鱼摄食食物的种类及其出现率见下表。瓣结鱼的摄食强度与外界水温和生物量等条件有关,同时也随着年龄和季节而波动。当瓣结鱼的性腺发育达到Ⅱ-Ⅳ期时,其充塞度达到4-5级。然而,当瓣结鱼的性腺发育达到Ⅳ期末和Ⅴ期时,其摄食率明显下降,且有少数个体为空肠。这表明,瓣结鱼繁殖期间摄食力有所下降,甚至出现停食现象。

生长繁殖

生长

瓣结鱼成熟卵为橙黄色,与受精卵所附的水底卵石、泥沙的颜色近似,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成熟卵径为1.7~1.9mm,吸水膨胀后达到2.5~2.7mm,相较于同一亚科的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Regan))的卵径1.82~2.00mm,吸水膨胀后达4.05mm,瓣结鱼的卵较小,且粘性较云南光唇鱼强。这与瓣结鱼在流水中产卵,产卵后沉在水底各种基质上发育相适应。

瓣结鱼胚胎在水温20.5~23.0℃的条件下,从受精卵至孵化出膜的时间为71小时7分钟。与云南光唇鱼在形态特征上基本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瓣结鱼无尾泡出现,嗅囊较听囊先形成,而云南光唇鱼嗅囊出现在听囊之后,有尾泡形成。另外,瓣结鱼胚胎发育在囊胚早期有卵黄的波状运动,囊胚中期至胚孔封闭之前,胚体植物极表面有一些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圆形凹陷。这种卵黄的波状运动对发育中卵子的呼吸十分有利,而卵黄囊表面的圆形凹陷似与卵内原生质流向动物极有关。发育中的胚胎要经历正位-侧卧-正位-侧卧-正位的过程。卵裂期属正位,第1次侧卧发生于囊胚早期,因细胞分裂增多,引起重心偏移所致;囊胚晚期、胚层细胞变低变薄,重心回位又成正位,保持到原肠早期;到原肠中期,胚胎再次从正位转向侧卧,直至胚孔封闭;从器官分化至孵化,胚体大多数保持正位。仔鱼多数以头部首先从膜内孵出,这是由于孵化腺以头部分布特别丰富造成的。

由胚胎发育所需积温,计算其发育最低温度为18.49℃。根据文献记录,3月中旬已捕获成熟亲鱼,产卵盛期为3-4月,水温为16.4~18.8℃。据作者1995-1997年3-5月连续收集标本的记录,瓣结鱼在涪江渭沱镇产卵场捕获V期雌鱼的最早时间是1995年4月21日,江中水温(早晨7点)为19℃;1996年为4月29日,水温为19.5℃;1997年为4月19日,水温最低值为18℃。这些最早产卵的生态温度与胚胎发育最低温度理论值较为相近,证实了推算其温度下限值的正确性,且说明产卵盛期相对集中于4月底。胚后发育过程中,仔鱼、稚鱼的体色素变化有一定规律,具有种的特点。如孵化后13天以上的稚鱼尾鳍基部有一大型黑斑,可作为稚鱼阶段种类区别的鉴别特征之一。下唇中叶形成后,下唇中叶的有无可作为稚鱼、幼鱼阶段种类鉴别的主要特征。

繁殖

瓣结鱼大约在2龄左右开始性发育成熟。性成熟的雌鱼个体体积上大于雄鱼。繁殖现象在4月初就能观察到,而4月下旬到5月中旬是瓣结鱼的繁殖旺盛季节。经解剖研究,瓣结鱼的绝对怀卵量范围在6680到38704粒之间,平均值为24543粒。雌鱼的成熟系数范围在0.74到31.47之间,平均值为20.31。雄鱼的成熟系数最小值为0.18,但在3到5月份期间会迅速增大,最高达到7.43,平均值为2.17。

瓣结鱼的怀卵量与体长关系密切(P<0.05),表现为怀卵量与体长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1龄鱼只有部分可发现性成熟,体长在16cm左右,其绝对繁殖力在8500粒左右。当体长在20~30cm时,个体绝对繁殖力快速增加,从17000粒左右增加到24000粒。当体长达到49cm时,个体绝对繁殖力达到最大,为3.8×10^4粒。经回归计算,体长的相对繁殖力公式为y=789.19x-918.15,经计算得出体长相对繁殖力(FM)为760.9粒/cm。

保护

2011年,瓣结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数据不足(DD)。该物种分布广泛,但栖息于受污染及水坝影响严重的区域。因其依赖流水环境,其种群可能因上述威胁而持续减少。尽管仍需更多关于种群动态及威胁效应的研究,但鉴于其现存于多个流域,仍被评估为无危物种。

用途

瓣结鱼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脂肪量。同时,它的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具有较高的渔业经济价值。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水产品的种类日益丰富,健康环保的消费意识也逐渐增强。目前市场上的瓣结鱼多为野生捕捞,但由于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瓣结鱼的野生资源已经明显减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参考资料

瓣结鱼.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08-19

Folifer brevifilis.iucnredlist.2025-05-02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