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情感机器

《情感机器》是一本由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所著的图书,首次出版于2006年,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中文版。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尤其是情感在智能行为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构建情感机器的理论框架。

《情感机器》是一部引领人工智能大趋势、透视下一个大挑战的领先巨作。书中首度披露了情感机器的6大创建维度,为人工智能新风口的驾驭之道提供了重磅公开的理论支持。作者马文·明斯基作为人工智能之父、MIT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创始人、人工智能领域首位图灵奖获得者,其重磅力作首度引入中国,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专文作序,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人类思维本质、创建情感机器的宝贵视角。

内容简介

《情感机器》不仅是对作者早期著作《心智社会》中思想的阐述和扩展,而且还提出了新的观点。书中,明斯基挑战了情绪与其他思维方式之间的传统区分,认为情绪是大脑用来提高智力的不同思维方式。他将情绪描述为对世界上存在的不同“问题类型”的“思考方式”,并提出大脑具有启动情绪以解决各种问题的规则机制(选择器)。本书涵盖了人工智能的成就、复制人类行为的挑战、人工智能的思考方式,以及它们可能如何经历挣扎和快乐。

作者介绍

马文·明斯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之一,创造了首批机械人手臂、世界上第一个神经网络模拟器Snare、世界上最早能够模拟人类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他是MIT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虚拟现实(VR)的最早倡导者之一。明斯基获得了无数荣誉,包括人工智能领域首位图灵奖获得者、MIT 1989年Killian奖获得者、1990年获得日本政府设立的“日本奖”。他还是日本东芝媒体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教授,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曾出任美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席。

作品观点

明斯基在书中概述了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 我们天生就拥有许多精神资源。

- 我们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

- 情绪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 我们学会思考我们最近的想法。

- 我们学会多层次思考。

- 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常识知识。

- 我们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之间切换。

- 我们找到多种方法来表现事物。

- 我们建立了多种自我模型。

评价

神经学家理查德·雷斯塔克在《华盛顿邮报》的评论中指出,明斯基在将复杂的精神活动分解为更简单的元素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但在将这些情绪功能与大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方面效果不佳。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