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定见

定见,汉语词汇,也是一本书名。

拼音:dìng jiàn

《定见》 约翰·奈斯比特著,他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告诉读者如何建立11个定见、如何将这11个定见运用在信息收集、分析判断与预测未来趋势。本书的目的是为渴望"洞烛机先"的读者,架构清晰的观念,抛弃不合时宜的心态,掌握全球未来新趋势。

词目

定见

拼音

dìng jiàn

注音

ㄉㄧㄥˋ ㄐㄧㄢˋ

英文

set view

词语出处与详解

指明确的见解或主张。

1、明李东阳 《储处士传》:“此其中已有定见,恐为所挠也。”

2、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噫!一阴符耳,俄以为六代,俄以为 唐人,又俄以为 东汉,何无定见如此。”

3、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祭仲曰:‘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必非坐视,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泄露。子贵戚之卿也,若私叩之,必有定见。’”

4、朱自清 《\u003c背影\u003e序》:“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

5、沙汀困兽记》八:“她并不泼辣,实际倒是一个没有定见的柔弱的人。”

6、《圣经》 新约圣经雅各书第一章第8节(雅1:8)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定见》内容简介

我们每日浮沉于信息横溢的洪流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简单的架构、可以观察的趋势,但混乱、急促的世界,让我们每日浑浑噩噩,无法跳脱过去惯性的思维。

那么,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如何从众声喧哗的庞杂信息里,抽丝剥茧预见未来?这就是本书的目的:为渴望"洞烛机先"的读者,架构清晰的观念,抛弃不合时宜的心态,掌握全球未来新趋势。

本书中约翰·奈斯比特整理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告诉读者如何建立11个定见、如何将这11个定见运用在信息收集、分析判断与预测未来趋势。奈斯比特在书中列举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中国篮球明星姚明星巴克咖啡诺基亚、太阳马戏团、芬兰丹麦……等等创意致胜的个人、企业与国家,让读者看到他们是如何以赤子之心专注在自己的热情,逐步将11个定见应用在预测未来的经济世界与个人生活努力方向。奈斯比特认为,我们对事情持有的观念或是采取的认知思维,其作用就如同飞机双翼的切风角度,目的就是要以特定角度获得最大的飞行速度;所以,如果我们的观念、思维偏离了世界未来趋势的走向,不论多么劳心劳力,一切作为都将事倍功半,更不要说预测趋势了。

重塑思维的11条定见

定见1:变化的事物大多有章可循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想探寻未来的方向,想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擦亮自己的眼睛。不管我们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都应该区分表面变化和本质变化。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

定见2: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

预测未来的最可靠方法就是立足现实。我们可以从自己所在的土地上,而不是天空中,发现未来的萌芽。因此,我们必须小心前面的陷阱,仔细观察眼前的事实。

定见3:要关注统计数字

不管外界媒体怎么吹嘘,我们手里要有判断资讯准确与否的具体数据,注重实施的结果永远是没有错的。

定见4:尽情想像,错又何妨

敢于“异想天开”的人,才有机会洞悉未来的趋势。如果你一味追求完美,你就会把自己困在一个小圈子里。只有允许自己犯一些错误,你才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天地间。

定见5:未来不过是一幅拼图

一个事件中的无数片段,构成了事实的完整面貌,但片段之间不会主动相互联结。因此,假如我们把这些组成事件的片段放到一起,以一定的方法让它们合理的联结,才能拼接出这个事件未来的走向和面貌。

定见6: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

领导者就像是导游,必须让追随者看得见他们。假设我们是领导者,带着自己的愿景,跑到太前面去了,把追随者远远抛在脑后,那么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因为很多事情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那些有志于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队伍中太过超前。所以,不要跑得太快,稍稍收一下你的缰绳吧。

定见7: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

让公众明白变革的好处,是那些引领潮流之人的责任。普通民众并不是变革的倡导者,除非他们真的相信变革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否则他们是不会支持的。不要小看人民的智慧。如果他们抵制变革,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把变革的利益显现出来,也可能他们的抵制是对的。

定见8: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事情发展和变化就是需要时间,而且通常状态下这个时间比我们预期的要长。我们所需要的,是等待的耐心和促成改变的具体行动。

定见9: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

未知的未来能够带给自己机遇,而问题解决者处理的都是昨天的问题。人们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就会带来新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产生新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时刻寻找机会、发现机会、利用机会。

定见10: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安定,只会让人昏睡致死。一但我们确立了一定规模的项目、股票、潮流或朋友,这种“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原则,将会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定见11: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每项新科技就像是投进水里的石头,都会产生涟漪,这些涟漪就是:通过它们,我们的生活中会增加什么?减少什么?不管科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最终的衡量标准和落脚点还是人性。如果生活没有欢乐,一切都是枉然。

其它相关

约翰·奈斯比特《定见》一书,英文名是“Mind Set”。对于中译本将之翻译为“定见”,不少人持有异议,认为直译为“心态”、“见地”、“心智模式”、“思维定势”更好。

然而,不管是哪种译法,“定见”的含义是明确的。约翰·奈斯比特说:“Mind Set”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心态,二是指倾向和习惯,这两层含义互相补充。一个人的心态,是他过去倾向与习惯的积累,反过来看,他有怎样的倾向和习惯,亦可以重新铸造他的心态。比如,欧洲不少人对美国人存在“定见”。带着“定见”到处行走,你接受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定见”过滤后的结果,这正是我们接受世界信息的方式。

作者简介

约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约翰 奈斯比特的阅历丰富,他有着哈佛大学、康奈尔和犹他州三所大学的教育背景。主要代表著作《大趋势》,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曾以《大趋势》一书独步全球趋势大师首席,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超过两年,发行量超过900万册。他还担任过IBM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执行总裁。他对中国问题有深入研究,吕振羽江泽民进行会晤。目前还是我国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还是许多跨国大公司高层及政府高官的顾问。

约翰·奈斯比特早年曾涉足政坛,1963年,他被约翰·肯尼迪任命为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离开白宫后,奈斯比特供职于有“蓝色巨人”之称的IBM,1967年忽发奇想“下海”创业,其时39岁。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