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变相碑
涅槃变相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现藏于山西古建筑博物馆中。讲述从碑阳自下而上展开,依次为临终遗诫、双树涅槃、摩耶夫人哭棺、棺中说法、绕城送葬、荼毗火葬,然后转到碑阴的起塔、八王分舍利,最后是弥勒佛三会图。佛教传入中国后,作为艺术创作一大主题,“涅槃变相”在隋唐十分盛行,多见于雕刻、壁画。其主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卧佛表现,一为弟子举哀;举哀部分甚至扩大到对各国各地国王、王子、贵族、庶民等人物的刻画。
文物历史
该碑原为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为唐天授二年(691年)所作,庙宇早毁,石碑于1957年移至山西博物院(今山西博物院)收藏。
(文物图片资料:)
文物特征
此碑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意在表现佛祖乔答摩悉达多涅磐前后的情景与佛陀讲法度人故事。身正面中央浮雕为佛祖涅磐之时众弟子举哀情景,上部分雕“纳棺”“临终遗戒”“荼毗”“送葬”四图;下部为难陀供养图,碑额部雕众弟子将之护持须弥山,下层刻施主姓名。背面为母说法、焚棺和双足显圣、天界起塔。整部作品布局严谨,构图紧凑雕工细腻又不失飘逸之风。
(文物图片资料:)
文物背景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涅槃变相就是佛教艺术创作中的一大主题。尤其隋唐以来,佛教盛行,出现了诸多有关佛陀涅磐的雕刻、壁画和绘画作品。涅盘变相在佛教艺术史,是一重要题材,流行的时间相当久远,遍布的地域广及亚洲各大小乘佛教国家。可谓有佛教信仰的地方,,便有涅盘变相的创作。
一般来说,涅槃变可分二大部分,一是卧佛部分,一是举哀的弟子群部分。卧佛的部分姿态大致依涅槃经所载,变化不多,但印度、中亚、中原等各地的遗迹,仍表现了那地域与时间不同的差距。而最精采的部分还是佛弟子部分,除了依修行果位的不同,而有菩萨、罗汉、天人等之不同程度的哀痛表情,发挥了高度艺术手法之外,前来奔丧的还有各国各地的国王、王子、贵族、庶民等,从这些不同的人种装扮造形,更可以得悉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是较为可用的社会史料。
文物价值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巅峰,佛教盛行,出现了诸多有关佛陀涅 磐的雕刻、壁画和绘画作品,这件文物正是盛唐时期皇家寺院的遗存。整部作品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价值。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涅槃变相碑以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参考资料
涅槃变相碑.wwj.shanxi.gov.cn.2024-09-09
两汉至清代石刻拓片山西展出 讲述中国古代石刻文化发展变迁.新华网.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