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学

中学(zhōng xué),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Secondary school),分为初中与高中,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宁陵县初级中学一般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高级中学是指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和推广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清代朝廷的视野。在中国,初级中学的3年教育,一般已经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按户籍所在地划片,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课程实行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安排。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时间上,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中学课程

初级中学

初一/七年级

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历史与社会)、地理、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其中,科学(浙江省地区,初一阶段学习物理、化学、生物)。

初二/八年级

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历史与社会)、地理、物理、生物、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其中,科学(浙江地区,初二阶段学习生物、地理、物理,化学部分渗透)。

初三/九年级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历史与社会)、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其中,科学(浙江省地区,初三阶段物理、化学、生物)。

初中课程学业说明

初中毕业后,初中生一般要参加中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内容大致包含初中10科基础科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和体育考核)。其中初二下学期举行生物、地理考试,初三不再复习。

教学时间

初中七年级、八年级每学年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学校机动时间可用于集中安排劳动、科技文体活动等。初中每周34课时,中学每课时45分钟;学生每天在校的活动总量初中不超过7小时,中学上午正式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00。

高级中学

总体安排

高中课程基本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高中课程区别不按年级划分,分为必修,选修两大部分。

必修课程

一般高一年级全部统一学习必修课程,每科都有必修课程,大致需要一学年加半个学期(高一至高二上学期期中),然后参加高中会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并获得相应的成绩。

选修课程

高二文理分科后,继续学完剩下的必修课程,学完必修课程后在高二学期末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科目考试并获得相应的成绩。高三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选修课程为限选,基本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各科选修2~6册教材。其余科目的选修课程为任选,根据自己的文理科别或选修科目,一般文科选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基本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各科选修2~4册教材;理科选修物理、化学、生物,基本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各科选修2~4册教材。

教学时间

普通高中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含研学实践)1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1周。高中每周35课时,中学每课时45分钟;高中不超过8小时,中学上午正式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00。

毕业条件

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前需参加高中会考所有科目的考试并获得C及以上等级(高中毕业前每个科目在校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毕业后如有因部分考试科目未及格而未获得普通高级中学毕业证书的可在毕业后两年内多次参加重考,考试成绩以最高等级计入毕业成绩)。

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课程II中要至少获得6个学分,总学分至少达到144个。

办学条件

学校的规模

为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学校规模(班数规模、在校学生规模、用地及建 设规模)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学校适宜办学规模为 24 至 48 个班,班额不超过 50 人。原则上 不再设立 24 个班以下的高中和规模过大的学校。

用地标准

建筑用地:建筑用地应按相应学校规模,满足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等建筑所需用地。学校建筑用地按建筑容积率(学校总建筑面积与学校建筑用地面积之比)0.9 计算。

体育用地:体育用地应满足相应学校所需田径场、篮(排)球场、乒乓球场、体育器械场地,以及课间操 和课外活动场地所需用地。 田径场内应设置 1 至 2 个沙坑,篮球场和排球场比例宜为 2:1,不应在田径场内建设。有条 件的学校可建设游泳池、网球场及其它类别体育场地。

绿化用地:学校绿化用地包括集中绿化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等。普通高中校园绿化用地应不低于平 均每生 4 平方米,新建学校必须留足绿化用地,绿化用地率不得低于 35%。

师资标准

按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制度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规定,为学校配备合格专任教师、 实验人员和管理及工勤人员,新补充的高中教师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 应占一定比例,且专任教师学科、年龄、职称、性别等结构合理,切实满足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 理工作的需要。 教师要按规定参加国家和省规定的各种职后培训,逐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

学制

初中学制

初中学制为3年,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高中学制

高中阶段学制原则上为3年。分别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中学发展情况

截至2022年,初中阶段招生1731.38万人,比上年增加25.94万人,增长1.52%;在校生5120.60万人,比上年增加102.16万人,增长2.04%;毕业生1623.92万人,比上年增加36.78万人,增长2.32%。

截止到2022年,普通高中招生947.54万人,比上年增加42.59万人,增长4.71%;在校生2713.87万人,比上年增加108.85万人,增长4.18%;毕业生824.10万人,比上年增加43.88万人,增长5.6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50万所,比上年增加441所,增长3.02%。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01所,同口径比上年减少93所。

历史沿革

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公立中学开始力求超越教会学堂,逐步取得了信用,证明中国人自己办的学校能够胜过外国人办的教会学堂。在转移风气方面的工作,附中功不可没,当时的情况是北京市的风气在全国各大都市领先,附中在北京领先。为了端正学校体育风气,革除教会学堂传染的陋习,附中率先展开全校普及的体育运动,并限定从优秀学生中培养体育选手。它开创了课间操制度,成立各种运动队,规定每年举行一次运动会。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提出在各县设立中学。后来这个建议被清政府采纳,于是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办新式中学。到了戊戌时期,中国教育从最初的“一段制”,发展为“二段制”。如1895年盛宣怀奏准设立天津中西学堂,分头等学堂(即外国所谓大学),二等学堂(即外国所谓小学堂),二等学堂头班毕业后,即升入头等学堂四班,其余以次递升。这是中国最早的分级学校,但仍无明确的“中学堂”之称。至1896年孙家鼎书《议覆开办京师大学堂折》时,也仍限于小学、大学两段,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学”之称。1896年盛宣怀奏办南洋公学,并分为外、中、上、师范四院,开始有了“三段”的形式,即中院相当于中学一级,这是中国中学教育之始。南洋公学于成立时,设总理一员,相当于今天的“校长”;总教习一员,执掌全校教务工作,相当于今天的教务长;另外还设有学监等职。如蔡元培在南洋公学时就担任总教习一职。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于管理全校一切事宜的校长一职的称谓是变化多样的,如南洋公学称为“总理”,绍兴中西学堂称为“监董”等,而总教习一称则无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校长”一职的职责,其认识是不同的,人们正在探索怎样以一个词来含纳它的内涵,这也是教育行政走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1898年,孙家鼎在《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学校分为大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他说:“今当于大学堂兼寓小学堂、中学堂之意。”从此有了正式的中学之设。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时也指出:“西国大学堂学生,皆由中学堂学成者递升。今各省之中学堂,草创设立,犹未能遍;则京师大学堂学生之情形,亦与西国之大学堂略有不同。今当于大学堂兼寓小学堂中学堂之意,就中等列班次,循级而升,庶几兼容并包,两无窒碍。”所以,京师大学堂于初办时,含有中学一级。因之它的行政职官也可作为中学行政管理沿革中的一个考证依据来加以研究。

19世纪末,京师大学堂创立,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1901年,创立五城学堂,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学,是中国最著名的中学之一;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截至1902年学制改革之前,中国中学教育虽有了一定发展,但其内部行政管理仍很混乱,行政组织设定多是根据办学者的主观意见而定,并无科学依据,这也对中国中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而且由于当时学制未立,全国学校管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人们急待教育的全面改革。在人们的呼吁下,在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的压迫下,1902年清朝开始了教育改革的尝试,并颁《钦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中学堂以府设立为原则,称之为“省立中学堂”,由私人设立的,称为“民立中学堂”。为此,中国有了中学教育的具体设置办法,并规定“总理”为“负校务之全责者”,即总理为校长。可惜该章程并未实行。1904年进行正式的教育改革,并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同时对中学管理人员作出了一定规定:中学堂应设监督一员,统辖全学员董司事人役,主管一切教育事宜。并专设了文案员、会计员、庶务员及监学。全国由此有了一套统一的组织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也有了统一称谓,避免了中学校长、教务主任等官职随意设置的现象。但是,从对这些管理人员的规定也可以看出,1904年教育改革时,人们对学校行政管理仍无一科学认识,学校中无有序的行政组织,管理中不是层层管理,而是散状布局,不利于形成管理中的层级权威性。在中学设置一“主管一切教育事宜”的行政官员,并且将之称为“监督”的措施在清末教育改革后一直未变。1921年附中开始招收女生,成为中国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中学之一。

民国初年,北门真武庙成立“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后,全县城乡开始大兴学校。

民国建立时,政府对“负校务全责”的校长应具有什么样的资格,始终未作规定。校长的来源一般有:①议员或绅士;②教育行政人员,如省视学之类;③大学或高师毕业生;④中学教师。这些来源说明当时对校长素质并无一科学认识。中学管理上的无序一直沿续到民国《中学规程》之颁布。民国建立后,进行新的教育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就中学而言,教育部改监督为校长,从此有了“校长”这一称呼,并一直沿用至今。中学一般均于校长之下,设教务主任、训育主任及庶务会计等,然而政府对此并未作硬性划一规定。从《中学规程》中对校长的资格规定来看,对于校长首先注重的是其有无教师资格。这无疑受传统为师然后才能为“长”的看法的影响,对于校长是否具有管理能力并不很看重。

近代中学从萌芽到二三十年代逐渐走上正轨,发展了六十几年,内部管理也逐渐从无序到有序,从因事而设职到由制度而设职,从不科学走向科学,管理走向正规化,并继续不断完善。组织由分散走向具有层次性,不断走向系统化。从此,中国中学行政管理就在此基础上发展,基本框架未发生大的变化,更多的是名称上的变化或机构的增增减减。

参考资料

中学的解释|中学的意思|汉典“中学”词语的解释.汉典.2021-04-21

..2023-12-01

中国学生资助70年.教育部网站.2023-12-19

天津:开齐开足开好 不得增减课程门类.金台资讯.2023-12-19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网站.2023-12-01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广东省教育厅.2023-12-01

最新!福州中学寒暑假时间定了!.光明网.2023-12-15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网站.2023-12-01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广东省教育厅.2023-12-01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 标准(试行)》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12-15

学制.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2-15

5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再提高!.中国教育在线.2023-12-15

历史上的今天 | 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 京师同文馆成立.今日头条.2024-01-05

历史上的今天|京师大学堂创办: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澎湃新闻.2024-01-05

公告|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公告.今日头条.2024-01-05

..2023-12-01

从高等学堂 国民小学到初小高小以及中学和师范 浅谈民国的静乐教育.今日头条.2024-01-05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