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经济史的趣味》是2009年由法国作者赖建诚所著的一本图书。该书以有趣的方式介绍了西方经济史的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西洋经济史的趣味》介绍了要辩护经济史是否有用,基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有效的经济学理,是根据事实来提炼出有用的概念,那么现代的经济学理视野,必然会受到观察样本的限制。历史的重要功能,就是开阔认知的可能性。历史能提供许多过去的精彩现象,是眼前所不易观察到或想象到的。
本书为中文出版中,首次以深入浅出,饶富学理兴味的生活实例,勾勒并探求西洋经济史的发展图像,为一般读者开启丰富而有趣的探索途径。开放性的阅读终点,却是新的知识起点,令人回味无穷。25短文集结,由历史事件重新解读、剖析,读起来兴味盎然。为什么计算机键盘不依ABCD排列?股市的红绿与天气晴雨有关系?为什么1866-1968年芬兰饥荒会饿死十万人?这些事件跟经济都有很大的关系,令人意想不到。作者以幽默感风趣的笔法,带领我们进入西洋经济史的世界。
作者简介
赖建诚,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1982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2年 —1993年)。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
学术著作:《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1990年)、AdamSmithacrossNations:TranslationsandReceptionsofTheWealthofNations(2000年,OxfordUP,主编)、《亚当·斯密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2002年)、Braudel'sHistoriographyReconsidered(2004年)、《梁启超的经济面向》(2006年)、《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2008年)。半学术性的文集:《重商主义的窘境》(1992年)、《年鉴学派管窥》(译著,1996年,2003年)、《绿野仙踪与中国》(1998年)、《西洋经济史的趣味》(2008年)。译有雷蒙-阿隆《入戏的观众》(1987年,1992年,2000年,2006年)、西蒙·德·波伏娃《波娃的告别:与沙特的对话》(2002年,2006年)、《波娃的告别:再见,沙特!》(2002年,2006年)。
图书目录
绪论 为什么要读经济史?
1、为什么电脑键盘不依ABCD排列?
2、为什么国际标准轨宽是143.5厘米?
3、环境与身高
4、天气晴雨和股市红绿
5、法老王的怪梦解析
6、为什么1866-1868年芬兰饥荒会饿死10万人?
7、铁路对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帮助不大?
8、蒸汽机对英国的工业革命帮助不大
9、英国是工业革命的龙头?
10、为什么欧洲要杀害巫者?
11、为什么欧洲的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
13、经济闭关自守能撑多久?
14、1918年流行感冒的深远影响
15、战争与国家的形成
16、有用的战争
17、扩大内需是日本经济成长的关键?
18、为什么犹太人会被抄家?
19、为什么阿米什人的经济表现较差?
20、金本位是传递大萧条的元凶?
21、谣言·盲从·挤兑
22、马铃薯是吉芬物品吗?
23、经济增长对英文的影响
附录
郁金香情结
黄金的魔力
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地中海》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导读
《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