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淮河中游平原

淮河中游平原,位于安徽省境的北部,为省内平原中的主体,其范围既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区,也包括淮河以南宽10~60公里左右的地区。

概况

淮河中游平原为淮海地区大平原的一部分,地面主要由淮河主支流的沉积和黄河的泛滥所形成。因各地的成因、发育过程等方面的不同,地貌形态差异较大,从而又可分为黄泛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沿淮滩地、淮南阶状地4个次级单元。

平原组成

北部黄泛平原

北部黄泛平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宿县专区的北部和阜阳市的北部及淮北市,区内地面除宿县地区北部和淮北市有一部分由前寒武——奥陶纪地层组成的丘陵以及台地外,主要由近代黄河泛滥形成。黄河为一悬河,所以,其地地貌呈高滩地——决口扇——泛滥缓倾地——泛滥洼地组合。尤其是在宿县地区的北部,由于废黄河横经北缘,因此组合系列更是清晰。在萧、两县的北部,有宽为10~20公里,高为6~8米的黄河故道高滩地存在,俨然如城垣,成为黄淮大平原的分水岭。在故道高滩地两旁,有多个状如洪积扇的决口扇发育。在决口扇外缘,又有呈缓倾斜的泛滥地存在。在泛滥地中,尤其是在泛滥地的边缘地区和丘陵地的背阴部分,由于黄泛沉积少,成为洼地,如宿县北部的老汪湖和康家湖便是此等面积相当可观的洼地。地面组成物质,也由于黄水在堤内和出堤后各地的流速变化极大,而粗细不一。在堤内河槽中及堤外近河地区,沉积物粒径较粗,为中砂、细砂、粗粉砂,常形成局部的风成地貌。在砀山县西北部的废黄河中,甚至还有小型砂丘存在。但通过近30年的改造,现已绿树成荫,花果满园。同时,由于土中可溶性盐类的含量较大,尤其是在宿县专区北部,由于黄泛沉积厚达10~20米,土层中含可溶性盐类的总量更大,土壤易于盐化、碱化。

淮北砂姜黑土平原

淮北砂姜黑土平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阜阳市埇桥区两地区的南部和淮南市蚌埠市两市所属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平原除少数黄泛滩地外,主要为由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沉积所形成的倾斜地,因土层下部含有砂姜,故通常称之为砂姜黑土平原。在砂姜黑土平原上,由于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成平行状排列,沉积作用在近河地区最盛,河间地区最小,故地面既自西北向东南呈1/7500~1/12000的比降微斜,又每自河岸向河间地区微凹,于是逐渐形成了多个形如碟的凹地,称碟形洼地淮北市地区降水并不多,但多涝灾,实与此等洼地之众多有一定关系。

沿淮滩地

位于淮河两岸,为一带由淮河主、支流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河漫滩低地。在自然状态下,常为洪水所淹。现多数滩地虽已筑堤挡水,但在汛期,常需行洪、蓄洪,尤其是在阜南县颍上县霍邱县一带的沿淮地区,行、蓄洪的机率多数地方大于2年一次或3年一次。农业秋收的保证率甚低。

淮南阶状地

淮南阶状地位于沿淮滩地以南,南与江淮丘陵台地相接,地面由两级阶地为主组成。西宽东窄,在霍邱、寿县长丰县一带,宽达50~60公里,在淮南市蚌埠市凤阳县明光市一带,则宽度只有10~20公里。淮南阶状地,尤其是在西部,由于既无洪涝之虞,又有大别山地来水滋养,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参考资料

淮北平原砂姜黑土的土壤水特征.知网.201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