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恩(1852——1900),字伯晋,别号是园先生。罗田县平湖乡古羊山村人,晚年迁居罗田石源河。幼从张之洞学,未成年即考取秀才,深得张赏识。后就学于武昌书院。1876年优选贡生列为第一。光绪九年(1883年)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华甚着,同湖南省才子张百熙有“北周南张”之称。1900年2月(光绪26年),周锡恩病死在石源河翰林府,年仅47岁。
基本介绍
周锡恩墓位于湖北省罗田县凤山镇下石源河村境内,墓向坐北朝南。墓高1米,宽6米。原墓碑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墓为周氏后人捐资所建。周锡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并计划按原墓修建,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墓的原貌。
周锡恩死后,他的妻子李氏主持料理后事。按照咱们罗田县当地的风俗,李氏夫人请来道士为丈夫超度亡灵,还请来当地知名的风水先生为丈夫选定墓地。其实,周锡恩活着的时候,一直想和母亲葬在一起,但是界河椅形山祖墓已经没有地方了,为此他非常遗憾,曾用诗歌表达出生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死不能陪伴母亲的遗憾。定居石源河后,精通堪舆之学的周锡恩选中周家冲附近祠堂湾后山作为自己百年后安息之地。祠堂湾后山,地势平缓,整个山形似一个装粮食的“斗”,祠堂塆前面正对着的一座小山则形似乡村农家收粮食时用的撮箕,将前面的小山和山塆连在一起看,颇有点象家乡人所说的“撮箕灌斗”了。周锡恩认为将这个地方作为人生最后的安息之地,能保佑家族后人五谷丰登,永远不用担心闹饥荒。
李氏夫人请来的风水先生,认可了周锡恩生前选择的墓地,但到选择周锡恩下葬日子时,却遇到了麻烦,依据风水学原理,周锡恩要想安葬在这个地方,必须要等待三年。为了尊重周锡恩的遗愿,家人只好在祠堂塆附近的山坡上找了一个地方,按照风水先生的要求,搭建一个简易的茅草棚,将周锡恩棺放置其中,一直到1903年,一辈子厄运不断的周锡恩才最后入土为安。
作为一代知名翰林,周锡恩的墓地在罗田县称得上豪华,棺椁安放之前,做了弧形外廓,外廓是用石灰、糯米和油桐混合而成的材料建造而成,厚度约20公分,坚硬如磐石,而且具有防渗透功效。外廓构成的内空,有如陕北窑洞,墓门上部成半圆形状,墓穴高半径约1.5米,洞深约2.5米,周锡恩安睡的棺木由四块直径均超过一米的上好杉木拼接而成。下葬之时,将棺椁悬在外廓内的半空中。下葬后,家人在周锡恩墓前树立了一个简易石碑。1911年武昌区爆发辛亥革命,满清政府被推翻,周锡恩生前所立嗣子厚舜,再次对周锡恩墓的外部进行了修,这次修葺非常隆重,不仅周锡恩家人参与其中,周锡恩的学生王葆心、还有自认为得到周锡恩教诲的湖南督军汤芗铭等人也襄助其事,他们一起筹划,为周锡恩树立了长、高均为4米、共计五层的墓门,最上层横梁书写着“宠袭龙章”四个遒劲有力的颜体大字,两边是一副对联:“姓字百年垂宇宙,诗书千载映文”。王葆心抱病为周锡恩写下了两千余字的墓志铭,全文刊刻于石碑之上。
周锡恩在祠堂塆的墓地连同这块墓志铭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遭受了厄运。不仅墓地损毁,周锡恩也被暴尸荒野。
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他的号召之下,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毛泽东立志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建立一个红彤彤的无产阶级新世界。在癫狂的时代,一些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文物也被贴上封资修黑货而被摧毁,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这股狂热之风也席卷到罗田县乡村,正是在触及人灵魂的文化大革命的大背景下,周锡恩的墓地被当地的一些人捣毁。
1967年深秋。作为“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的余波,在麻城市、罗田等地开展了新一轮的“三反一粉碎”运动。当时石源河公社五大队一小队的徐氏、方氏、涂氏、张姓和周氏等人,正在祠堂塆周锡恩墓地附近的山坡地上挖取番薯,看着阳光下周锡恩的墓碑,几个愣头青不知道是谁先说一句,将这个墓挖开,说不定里面“有点什么东西”,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周锡恩是晚清名人,家庭富有,这个墓里,陪葬品一定非常丰富。因为石源河附近一直传说,周锡恩的墓地里有“金银财宝”,甚至有人还说周锡恩死后陪葬所睡的枕头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银枕头”。那年月,即便是识字不多的农民,他们也不会傻到说要挖墓盗财,而是用当时大家都熟悉的话语,将真实目的遮蔽起来, “墓主人周锡恩是恶霸地主”,“周锡恩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样地主的墓留着干嘛?应该被破坏,粉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确定将这个恶霸地主的坟墓挖开,经过一番商议,当时大队负责人同意了他们的革命行动。于是几个愣头青开始了掘墓行动,他们推倒了外边的墓碑和墓志铭,然后用锄头和铁锹,想挖开墓门,但墓门封得非常结实,不是这些简易的工具能打开的,他们忙乎了半天,一个个累得大汗淋漓,也只将周锡恩坟墓旁的一个比较简易的坟墓挖开了,那是周锡恩的夫人李氏的墓,李氏夫人死于1927年,死后就安葬在周锡恩身边。这个女人一辈子默默无闻,为周锡恩操劳家务,照顾周锡恩的子侄。为人不错。在那个荒谬的年代,她仅仅因为是周锡恩的夫人而暴尸荒野。几个愣头青见锄头和铁锹根本无法打开周锡恩墓坚固的外门,就派人到几里路外的县城买来炸药、雷管、导火线。对周锡恩墓实施爆破作业。
很多年后,附近的村民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一声巨响,墓门顿开”。领头的几个人还没有等到硝烟散去,便争抢着进入墓道。进入墓室后,他们取下悬棺,撬开棺木,周锡恩面容依旧。唯一变化的是他的长辫子变成了金黄色。这伙人一点敬畏之心不存,他们将周锡恩全身的绸缎扯碎,丢掉,将周锡恩胸前挂满的木质佛珠抛洒。
周锡恩墓中,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金银财宝,更没有传说的银枕头,他们在里面仔细搜罗了一下,只有水晶眼镜一副,怀表一块,项链一副、钻戒一枚,钻戒后来经行家鉴定,确定为镀金的,不值什么钱。这些东西由周、方、徐、涂四位率先进入者分享。
周锡恩身上的绸缎被一些放牛的孩子挂在祠堂塆附近的桑树上,每当秋风吹过,绸缎的丝绒就会飘舞着,似乎是周锡恩低声倾诉着心中的愤懑。周锡恩的遗骨虽然还在墓穴中,但已经四散了。大概半年以后,周锡恩的头颅被人拿去塞塘漏堵水,而周锡恩那用四块整杉木做的棺木,被一些人拿去做了门框和粪桶。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月,就这样,几个无知无畏的人,以极端的方式强迫周锡恩先生提前回归到大地的泥土中。
为了调查周锡恩死后坟墓被毁的情况,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假期,我回到故乡石源河,和周国文一起在月形湖山庄召集了几位周姓长辈,了解周锡恩晚年的生活情况,在谈到坟墓被毁时的情景,我问一位周姓家长者,“如果周锡恩有直系后人的话,会不会干预,周锡恩的墓地会不会保存下来?”长者严肃而肯定地说,“不可能,因为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大家都不敢说话,既然是恶霸地主,那就是人民的敌人,对敌人怎么做都不过分。谁敢为恶霸地主说话啊”。听了这话,我沉默良久,是啊,当一个民族陷入癫狂状态,清醒者能够明哲保身不作恶就已经算是道德纯洁的人了,当被鼓励的恶行以善的形式出现,黑白颠倒的时候,谁能大声抗辩呢?
但“人在做,天在看”,几个开挖周锡恩坟墓的人,在掘墓后五年时间内相继离开了人世,其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最先进入墓穴的那个人,当年才三十岁,掘墓第三天就突发怪病死亡。当时人们私下说,这几个掘墓的年轻人活该遭天谴。在故乡罗田县,有一句表达对人伤害之深的话是,“比挖了祖坟还难受”。无故挖别人家的祖坟是违背人伦天理的大罪过,干这种下作之事的人,冥冥之中会遭受命运报应的。因为抬头三尺有神灵啊,其实,这些说法只是人们的主观臆测而已。那么,这几个掘墓人为什么会在五年时间内相继死亡呢?我们今天推测,当年周锡恩的整个墓穴用石灰、油桐、糯米混合砌成,墓穴封闭严实,而且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在棺材之内灌注了汞,在随后漫长的岁月里,尸体慢慢腐化,水银也随着地面温度的变化而挥发,这样墓穴内存留大量有害废气,当墓穴炸开后,有害气体密集在洞穴之中,尚未挥发,而这些人急匆匆地进入墓穴抢宝,将高密度的有毒气体吸入体内,导致慢性中毒而死。
从1967年开始,周锡恩的空墓穴就一直孤零零地留在祠堂塆后山。故乡有关周锡恩的传说又多了一些谈资。
改革开放后,湖北省博物馆曾派专家勘验周锡恩之墓,还查勘了“是园”遗址,明确提出,此两处都将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范畴。但是意识到这两处的文化价值,却没有办法加以保护,因为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资金不足,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文化资源的价值,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个遗址。
时间又飞逝20年,到90年代中期,一位49年去台湾省的周姓远亲回石源河探亲,去凭吊周锡恩先生,看到墓地成了洞穴,非常痛心,随即拿出300元材料费,吩咐族人,要将这个墓修葺一下,族人随后简单地用水泥封住洞口,上面写着“太史公周锡恩之墓”。新鲜的水泥墓门和石灰、糯米等混合的老外廓紧紧地粘合在一起,似乎将几十年动荡不定的岁月凝固在一起,诉说着历史的荒诞和人性的永恒。
历史按照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周锡恩墓被毁了,但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价值不会因为时间的迁延而损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常有文人墨客前来周锡恩墓前凭吊这位晚清的名翰林。每年清明节,来自浙江省、安徽、河南省、湖北麻城、天门市等地的周姓族人来为先生上坟。2007年,日本信州大学教授,日本鲁迅文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名誉教授松冈俊裕先生,前来仔细考察了周锡恩的故地古羊山和石源河是园等遗址。
2009年,罗田周氏万五公房在十四修族谱时,集体提议集资为先生复墓,毕业于湖北省第二高等专科学校,当时已经年近80岁的周氏后人周曾佑老先生撰写了复墓记,简要介绍了周锡恩墓被毁的经过,提醒人们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清朝翰林锡恩先生,赐进士出身,授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前陕西省副考官加三级,生前文章政绩人多景仰。特别对罗田县及我宗族贡献尤著。史称学者、爱国名士,殁后陵寝如斯。夫何十年浩劫期内,少许无赖怀疑先生棺内有陪葬金银,遂毁墓抛棺。对此,凡我宗人乃至世人无不痛心疾首,今值政通人和,国运昌隆,我房十四修宗谱之际,众议为先生复墓建碑。俾先生英灵有所归宿。此举既遂众愿,亦以为贤德者报。翼我宗人有监如此,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为记。
公元二00九年岁次已丑,季冬月。复墓礼成那天,阳光明媚,山风轻拂,蓝天下,一堆洁白的云缓缓飘过。中午时分,办完公事后,周国文携亲侄周佳,邀原县文联主席陈先奇先生,周氏万一公后裔原县编制办主任周绪文先生一行,带上鞭炮赶到祠堂塆,参加了复墓仪式,冷清多年的祠堂塆那天格外热闹,前来参加复墓仪式的,除了当地的周姓后人,还有来自河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周姓家族的后人。
周锡恩没有直系后人,但是他的成就为周氏后人敬仰,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深厚情谊,至今为人们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