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是英国作家维迪亚达·奈保尔创作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首版于2001年。《半生》是一本半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主人公威利在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生长,而后到了宗主国的中心大都市,接受全新的教育。
在这部作品里,维迪亚达·奈保尔继续他一贯的主题,对身份感的不断找寻,承认和自我承认,野心和失落。《半生》体现了奈保尔对他祖先的故乡印度的历史和过去的关注,和对真实性的思考。
作品简介
二十岁之前,主人公威利生活在英国殖民统治后的印度,那里存在严重的种姓制度,兼之父亲从事的“牺牲者”的下贱的工作,使得他鄙视父亲,一心想逃离印度。母亲赋予了他所有低级种姓的外貌特征,所以在国内他小能进地区学校读书,那里存在严重的种姓歧视,而只能上教会学校,“上了教会学校,就是被烙了印”。威利幼小的心灵充满了仇恨与自卑,向往着漂浮之旅。他最初的梦想是去加拿大留学,因为他的教会学校的老师来自那里,他甚至想改信他们的宗教,旅行全球去教书传教。二十岁之际他乘船去伦敦留学,在那个表面繁荣的大都市里,威利看到了破败小堪的贫民窟的景象。在伦敦他初涉了性、亲历了诺丁山种族暴动、开启了阅读之门,更看透了家乡的无望,参透了自己作为一个有色人种的茫然处境。在这样的焦虑、迷茫中威利在成长。
生命中的另一个十八年他是在非洲度过的。那里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更是充满着无穷尽的种族和社会问题。威利的印度裔的长相,英国腔的语言,使得他没有正式的身份和地位处于隐形中,“那里的人小晓得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在去非洲的途中和初到非洲,他几乎失去了语言的能力。不愿回到他已失望的家乡和安娜的爱,他选择了非洲。但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觉醒了:他厌倦了安娜的生活。他要结束这种漂泊的无根的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威利从心理上最终走向了成熟。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半生》被认为是维迪亚达·奈保尔半自传体特征的小说。主人公威利身上承载了太多奈保尔本人的历史和情结。奈保尔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他把威利安置在第三世界也是英属殖民地的印度婆罗门家庭,所以《半生》里对印度这块土地上承载的沉重的历史的描述才别样的逼真。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社会带来了贫困与饥饿,由此而引发的以莫罕达斯·甘地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茶的上演。印度落后的种姓制度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对社会进步所造成的羁绊。维迪亚达·奈保尔18岁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威利是在20岁时由父亲托关系弄到奖学金去伦敦一所教育学院读书。在伦敦求学期间,威利所经历和遭遇的由种族问题带来的种种痛苦、仿徨与迷惘,无不是奈保尔亲身体验后诉诸笔端。
奈保尔在荣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两周就出版了小说《半生》( Half A Life )。当时奈保尔已经年逾古稀之年,《半生》和之后的《魔种》被视为他的封笔之作。
角色介绍
威利·詹德兰
主人公威利·詹德兰,他和他的妹妹萨洛金妮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里,他们在喀拉拉邦和旁遮普邦长大。为了纪念英国著名作家威利·萨默塞特·毛姆,父亲给他取名威利。但少年时期的威利是叛逆的,他觉得待在家乡没有任何前途,父亲通过朋友的关系给儿子联系了伦敦的学院。在伦敦度过了焦虑的四年之后,面对要被赶出校门的恐惧,他乞求安娜带他去了非洲,在那里他们结了婚。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对自己人生迷茫的心情中,威利度过了糊涂的十八年,一次家门口的摔跤让他清醒过来,他毅然离开非洲,去德国投奔妹妹。在自己的前半生,威利在努力重塑自己的形象,试图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安娜
安娜是威利出版的唯一一本书的忠实读者,来自非洲葡属殖民地。她的单纯和温柔打动了威利,更由于相似的移民生活背景让他们缩短了彼此的距离。威利便开始沉迷在这被接受的感觉里:“被当做男人,被当作自己眼中完美的男人般被人接受。”他终于有种被认同的感觉;安娜的混血背景,她知道的关于周围朋友跨种族婚姻的故事不仅给威利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更是让走投无路他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于是,他跟着安娜来到了她的家乡—非洲的莫桑比克。在非洲的原始土地上,人们对性的直接表达使他更加自由自在地释放内心的原始冲动,体验一种征服的快感。安娜对威利的宽容,她所拥有的财富;独守空房的非洲女人,这些都给威利提供了纵欲的机会,让他感受到了作为男人的一种存在。而且周围各色人种混居的环境让他获得了认同感,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环境。
威利的父亲
威利的父亲在英式教育的大学中几乎窒息,根本无法理解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更无法认同。威利的父亲隐约感到自己的责任,不愿走他人为自己既定的“美好”前程,不愿走上奴性生涯,甚至焚烧了课本和笔记,可他却在自身渺小的生涯中找不到走向伟大的途径。在反抗中逐渐绝望的他决定用自虐的方式进行抵抗,于是他采取极端的、有悖常规的、牺牲自己的行动:违背父亲的意愿,不为土邦王公服务,不娶校长的女儿,也丧失了校长打算利用关系为他谋得不断晋升的机会,树敌颇多;作为婆罗门种姓的他盲目地打破了种姓制度,莽撞地娶了一个又五又蠢又陌生的低种姓姑娘。
萨鲁吉尼
威利的妹妹名叫萨鲁吉尼,以印度独立运动中的女诗人萨鲁吉尼·耐都的名字命名,这位女诗人尽管很爱国,受人景仰,但命运多。这个名字首先反映了威利父亲对妻子的彻底否定,因为这个女儿“长得像极了她母亲。就像天赐的惩罚。”其次反映了第三世界女性的普遍命运,她们不被父亲重视,因为出身而强加在她们身上的身份符码使她们在当时的社会里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如果有奇迹,那只能是一场“跨国婚姻”。而父亲所期待的“跨国婚姻”使女儿走出了狭小的天地,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父亲的人生和威利的人生进行更睿智的批评。在她眼里,她的父亲只不过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这是事实,一个威利不愿正视的现实。最后,萨鲁吉尼成了威利的人生依靠,而她在柏林的居住地也成了威利逃避现实的避难所。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威利说他妈妈是一个十足的基督教徒,实际只是半个;父亲婆罗门的身份则继续维持,而他父亲的父亲则是“朝臣”。经过这一番文字游戏,他把自己改造了一番。不费吹灰之力,威利摇身变得显赫起来,让他觉得自己不同凡响。就这样,通过对身份的改变,威利重塑了自己的形象,成了印度的高种姓阶层,以及伦敦文明社会中的上等人。自我存在瞬间变得有价值起来,也更能体现他来自文明社会的身份。难怪他的导师说:“你似乎渐渐适应此地了。”这里,威利设置了虚假的历史来表达他自己想要的那种存在,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一种满足感,但,“移民的历史就是疏离感的历史,每一次赢得自由的同时,就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传统”。所以,精神无根、文化悬垂的可悲境地很难以让威利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在《半生》中,威利在英国不能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并不能被所谓上流的社交圈真正地接纳,而写作是他唯一赖以生存的工具,他具有优秀的文学才华。但在伦敦这个世俗的社会,写作也变得世俗起来。为了找到出版商出版作品,打通自己的人脉,威利不得不参加一些所谓文艺人士的聚会,但却发现那是低俗矫情的。正如他的朋友罗杰所说的那样,这些附庸风雅的人物只不过想要给自己贴上高雅的标签,他们想要自己的名字印在封面上。威利被这样的环境搞得无所适从,文化边缘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来自白人的那种自我、虚伪,是与威利的精神世界对立的。威利想要在英国成为作家的梦想非常艰难。
维迪亚达·奈保尔在小说《半生》中融入了太多令他感动的过往,融入了奈保尔的人生经历。这部具有流浪汉小说的形式特点和成长小说因素的作品,展不了一个现代人背负着沉重的人生枷锁,在种种错位的后殖民境遇中追寻一种理想的、完整的生活,追寻自我定位,却被生活裹挟着无奈而被动地在种族、文化、异国等后殖民语境中漂泊,甚至在自己的出生地也找不到归属感。尽管世界存在着缺陷和不完整,但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他最终成长成熟起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魔种,并怀揣着它真正走进生活。或许人们应该从形而上的、人生哲理的角度理解这部作品,威利这一形象不仅折射出维迪亚达·奈保尔的影子,沉淀着奈保尔人生积淀出的很多哲理感悟,也反映出当代社会诸多移民者共有共通的境遇;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告诉读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有如威利一样的坎坷,成长历程中都会有沉重的枷锁和重负,如米诺斯迷宫一样难以走出的人生困境,或许这是成长的必修课,只有如此人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魔种”。
作者透过主人公威利父子的生存遭遇表达了对印度社会的失望透顶。解读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奈保尔通过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严肃的主题,用充满讽刺的语言揭露丑陋沉重的现实,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后殖民时期的印度人生存的精神荒原的现状,最终对社会堕落和腐化的本质进行了严厉地批判,描述了印度人民的苦难生活,引发人们深刻的哲学思考。
《半生》通过威利的半辈子透视了在20世纪殖民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种族运动等大背景下一个家族的命运,但维迪亚达·奈保尔关注的与其说是后殖民社会,不如说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任何社会中人对自我所该负的责任。奈保尔再一次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简洁的文字展现了第三世界后殖民时代的人物漂泊、无根的身份焦虑和苦涩的悲剧命运。
艺术特色
悬念
奈保尔在这部小说中给人们留下的最大的悬念是威利的下半生到底要走向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继续他在欧洲和非洲的放纵生活,还是回到祖祖辈辈所倡导的印度婆罗门教所规定的传统生活?从上面小说的内容来看,威利的父亲因为没有遵守婆罗门教义,作者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惩罚:妻子怀上了别人的儿子,这使他一直生活在窝囊、失意、愤怒之中。作者显然对威利在英国和非洲所经历的放纵生活是持批判态度的,威利起初无法融入英国社会,而要融入英国社会似乎就必须走向放纵,甚至堕落,就要走向“肮脏”的伦敦西区的俱乐部,就要与俗不可耐的不入流的作家为伍。在莫桑比克他只看到了金钱、肉欲以及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最后的桑榆暮景。尽管威利想融入这个社会当中,从本质上讲,他只是个局外人,他只是在形式上融进了这个社会,他离开阿娜的非洲显然是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威利的下半生至少应当过一种与此不同的生活,但是作者并没有说明他的下半生是什么,这就在维迪亚达·奈保尔的艺术空间里留下了一半的空白。也许这就是这部小说最令人推崇的地方。
叙事
《半生》在时空的转换和叙事角度的转换方面没有《喧哗与骚动》那样独具匠心,但作者仍然在3部分从3个不同的角度讲完了《半生》的内容。在第一部分中叙事的视角是从威利的父亲“我”出发的,“我”在10年中将这些故事断断续续讲给了威利,而在这段时间威利也长大了。第二部分讲述威利去英国前后的情况和到英国后的大学生活,但这部分的讲述者不是威利而是作者自己。在这一部分作者显然采取了传统的小说里的叙事角度,即作者是无所不知的,他可以任意变换叙事的时间、地点和角度。在第三部分的开头,叙事仍然是从作者的角度展开的,但很快转到了威利的角度。在这里威利从“我”的角度叙述在非洲经历的一切。这种叙事角度的转换已经不像现代派那样变幻莫测,明显地具有后现代的色彩,但维迪亚达·奈保尔绝对不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者。其实奈保尔很少关心同时代的作家在写什么,他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写出自己要写出的东西。
讽刺
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半生》里处处充满这一文学手法,在严肃主题的笼罩下时而令读者也捧腹大笑。威利在教会学校的校长室里看到一本传教杂志的彩色封面“一个戴眼镜、戴手表的教士、一只脚站在一尊佛陀雕像上。他刚用斧头把那佛像砍倒,他笑着,拄着斧头,像伐木工似的。”这一场景就是对印度存在的宗教冲突的赤裸裸的刻画,也是对殖民宗主国打着宗教的旗号开化并拯救所谓“愚昧民族”的辛辣讽刺。维迪亚达·奈保尔还对印度存在的种姓制度的毒害进行了小留情面的讽刺。威利的父亲对自己的一双儿女的肤色和长相极其小满意,因为他们完全遗传了他们母亲低级种姓的特征。“这女孩,和她妈妈一个模子。那就像是天谴。我给她取名叫萨洛金妮。那是独立运动的一个女诗人的名字;希望她能得到一些类似于那女诗人的福气,但那女诗人天生长得丑陋。”父亲对子女的爱也被涂以种姓歧视的色彩,读来令读者既觉得威利父亲可怜也觉其可笑。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基督教科学篇言报》:这是一部展示其作者“技艺和创造性”的作品。
英国作家詹姆斯·伍德:“《半生》确认了维迪亚达·奈保尔作为依然在世的、最伟大的殖民与后殖民困窘分析家的地位;那些从来都不赞成这种分析的人,多年来一直反对他们认定的奈保尔的宿命论、趋炎附势、乃至种族主义,他们也许会在这本书中惊奇地发现一种秘而不宣的激进主义,一种从弱势群体角度看待事物的意愿。”
负面评价
南非作家约翰·库切:“一本粗制滥造的书,如同拦腰斩断的一本书的前半部。”
作者简介
维·苏·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岛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祖父1880年作为契约劳工从印度北部漂洋过海移民特立尼达。在父亲的感染下维迪亚达·奈保尔从小立志做作家。于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奈保尔.易文网.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