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恩(David Lean、Sir David Lean,1908年3月25日-1991年4月16日),英国电影导演,出生于伦敦。他也曾是剪辑师、演员、编剧和副导演。主要代表作有《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和《印度之旅》等。
1927年利恩进入电影厂,在担任场记、助理导演和剪辑师的过程中,得到了“英国第一剪辑师”的美誉。1942年与他人合作导演了战时纪录性故事片《与祖国同在》。第二年他开始独立执导影片,摄制了《天伦之乐》。1945年他导演了浪漫之作《相见恨晚》,获得了1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以及戛纳国际电影节奖。1946~1948年间,他又将查尔斯·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和《雾都孤儿》搬上银幕。1957年,《桂河大桥》上映,此片是50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该片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在内的7项奥斯卡金像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传奇史诗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而且又一次囊括了7项奥斯卡金像奖。1965年的《日瓦戈医生》,打破所有票房纪录且赢得五座奥斯卡金像奖、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且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等。1970年拍摄完《瑞安的女儿》后利恩息影。1974年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直到1984年,他才又编导和剪辑了根据爱德华·福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印度之行》。1990年利恩获得美国电影学会终身成就奖。同年在拍摄《诺斯特罗莫》时,利恩离世。
利恩在BFI于2002年评选的“世界顶级导演”中位列第九位。他在英国众多的优秀电影工作者中,是最有国际声誉、最能代表英国电影传统、最富于艺术生命力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评价:“我不知道有哪位导演在谈到《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时能不屈一下膝。我本人对大卫·里恩万分崇敬,他的电影语言比起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导演要丰富得多。”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利恩,1908年生于伦敦南面的克罗伊敦。少年时未能通过普通学校的入学考试,凭借父亲的关系进入一所教会学校。这期间,利恩对自然和摄影的兴趣日渐浓厚。阿姨鼓励其投身电影业。1927年进入高蒙影片公司。他从仆童、拍板助手做起,逐渐升为第二助理导演。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剪辑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甚至放弃了当演员的机会,宁愿剪接新闻片。
电影生涯
1930和1931年他先后成为Gaumont Sound News和British Movietone News的新闻片剪辑师,同时还尝试着成为一名电影演员。最初,利恩剪辑了不少低预算的长片,包括伯纳德·沃豪斯(Bernard Vorhaus)在30年代拍摄的两部电影,之后他开始剪辑高成本的大片:比如保罗·锡纳(Paul Czinner)的《皆大欢喜》和安东尼·阿斯奎斯的《窈窕淑女》。1934年,他开始剪辑故事片。里恩的作品结构严谨,场景转换自然流畅,镜头长短掌握得恰到好处,既能充分展示事或物,又不显得拖杳累赞。1938年,里恩剪辑的《卖花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因此被誉为“英国第一剪辑师”。40年代初,跨过而立之年的利恩已在电影剪辑上享有了较高的声誉。
1942年,利恩获得和诺埃尔·考沃德(Noel Coward)合作的机会,他们共同执导了战争题材的影片《与祖国同在》,影片开拍后,科沃德给了他很大的自主权。里恩以纪录片的手法进行叙事,在介绍人物、交待情节时大量运用闪回镜头。影片头绪繁多而脉络清晰。获得了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奖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提名。这部影片不久就成了战时纪录性故事片的典型范本。电影大获成功,促成了利恩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飞跃——成为一名导演。在诺埃尔·考沃德(Noel Coward)的鼓励和帮助下,利恩与制片人A·哈维洛克-艾伦(Anthony Havelock-Allan),摄影师罗纳德·尼姆(Ronald Neame)共同组建了电影制作公司——Cineguild。公司制作的前三部电影的剧本均是由诺埃尔·考沃德(Noel Coward)创作:1944年的《天伦之乐》、1945年的《快乐的精灵》和1946年的《相见恨晚》。其中,《相见恨晚》获得了第一届戛纳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大奖以及第19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接下来的两部电影1946年的《远大前程》和1948年的《雾都孤儿》,均改编自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利恩也由此开始和英国具有传奇色彩的演员亚历克·金纳司长期合作。
战后初期,里恩执导的《远大前程》和《雾都孤儿》被影评界公认为狄更斯作品改编的典范。利恩凭借《远大前程》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此影片也获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
利恩于1952年独立拍摄了在英国大获成功的《一飞冲天》,此片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奖和最佳英国片奖。这部描写英国百折不挠、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超音速飞机的影片,目的不仅在于激励英国势日衰而沮丧的英国人,而且也是里恩的自勉。之后于1954年又接连拍摄了改编自剧场喜剧的《霍布森的选择》和与英裔美国人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合作的,拍摄于1955年的《艳阳天》,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艳阳天》也使他获得纽约影评协会的最佳导演奖并得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然而他感到这种缺乏“英国味”的国际化道路也不尽可取。《霍布森的选择》更是获得了1954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56年利恩开始与美国制片人山姆·斯皮格尔讨论和筹备电影《桂河大桥》。电影由上了好莱坞黑名单的剧作家米歇尔·威尔森(Michael Wilson)和卡尔·福曼(Carl Foreman)改编自法国小说家皮埃尔·鲍利(Pierre Boulle)的同名小说,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拍摄完成。1957年上映后轰动了国际电影界,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也拉开了“利恩式”史诗片的序幕。
利恩与萨姆·斯皮格尔开始构思一部雄心勃勃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是利恩与剧作家罗伯特·鲍特(Robert Bolt)、摄影师弗雷迪·扬(Freddie Young)和作曲家莫里斯·贾尔(Maurice Jarre)的第一次合作,在约旦沙漠、西班牙和摩洛哥三处选景,历时20个月拍摄完成,于1962年上映。《阿拉伯的劳伦斯》不仅成为了利恩最杰出的代表作,还开创了史诗片的新风格,紧接《桂河大桥》之后再一次囊括了七项奥斯卡大奖——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接着,他与意大利制片人卡罗·庞蒂(Carlo Ponti)合作的电影《日瓦格医生》于1965年上映,电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的同名小说,由罗伯特·鲍特(Robert Bolt)完成剧本,票房收入颇丰,并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等。利恩与罗伯特·鲍特(Robert Bolt)再次合作,在1970年完成了电影《瑞安的女儿》,在爱尔兰持续拍摄了一年。虽然影片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大奖,却在评论界反响平平。1974年利恩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终身成就奖。73岁时,利恩与英国制片人约翰·布雷伯恩(John Brabourne)和理查德·古德温(Richard Goodwin)合作改编了福斯特(E. M. Forster)的小说《印度之行》,于1984年上映,大获成功。
1990年,美国电影学院为垂暮之年的利恩颁发了终生成就奖。1991年的春天,受癌症长期折磨的利恩,就在《诺斯特罗莫》开机之前,长辞于世。
个人生活
1949年5月21日利恩与第三任妻子安·托德结婚。利恩是出了名的低产高质,以完美的精确性和独裁作风著称。然而在婚姻生活中,他又浪漫多情的令人咂舌。利恩结过六次婚,还与许多女性有过暧昧关系。与托德这段婚姻也间接拉开,“里恩式”史诗片的序幕。
结婚八年间,两人合作了三部电影,1949年的《深情的朋友》、1950年的《梅特林》、1952年的《一飞冲天》,但好景不长,两人于1957年离婚。
人物作品
导演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剪辑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制作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参演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获得荣誉
美国电影学会奖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日本电影学院奖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美国金球奖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奥斯卡金像奖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意大利大卫奖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戛纳国际电影节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柏林国际电影节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威尼斯电影节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作品特色
剪辑特色
19岁的利恩曾作为英国著名导演安东尼·阿斯奎斯得助手,并逐渐成为助理剪辑师。1934年,利恩成为派拉蒙影业公司“英国新闻简报”——低成本的新闻电影的剪辑师。在此期间,他研究了电影的每个片断和每个画格,还有电影的内部结构和奇异的音响再现。他的剪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38年,利恩主刀剪辑了《卖花女》。此片首开英国民族电影的先河,它的成功也得力于剪辑,利恩也因此出名,赢得“英国第一剪辑师”美誉。
利恩在《伟大的希望》中遵循蒙太奇思维、以及流畅性原则的剪辑方式。为了更完善地进行电影叙事。遵循以下几方面:使连贯的动作衔接;形象的大小与角度转变有一定的范围;保持清楚的连贯性;使色彩协调;使音响流畅地通过剪接。给观众干净利落、准确恰当之感。同时增强了叙事的戏剧性,同时反映出蒙太奇思维。
《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吹熄火柴接日出画面的例子是使色彩协调的经典剪接之一。《日瓦戈医生》中从实验室接到火车轮的那场戏,就是依靠音响使剪辑流畅属于音画蒙太奇手法。
叙事特色
被称为“导演中的导演”的利恩总是精心营造画面,运用各种独特的画面语言规律和特点,完成他的电影叙事。他的电影画面在外表注重第一层画的形象价值的同时,更注重第二个层面的美学价值及第三个层面的认识价值。他的画面体系中尤其突出的是自然景观画面的叙事特色。
首先,是拍摄角度的使用。通常使用拍摄角度的不同来取得这种独特的心理效果。《桂河大桥》中,通过不同角度的镜头,成功地表达了心理效果。
其次,是用画面主体运动的方向来完成叙事。影片中,利用画面主体运动的方向性进行叙事构成了利恩利用运动叙事的主要方法。《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使用这种叙事方法最多的一部电影。集中体现在劳伦斯与阿里巴巴集团率众向阿卡巴进军的那场戏。
第三,是单镜头中的“动”、”静”对比。他的单个电影画面中常出现这样的构图:一个人物处于静态而其他人物处于动态,或反之。这样,那个与其他人物形成反差的人物的动作就容易被观众注意。能较成功地刻画人物性格以及表达了导演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增强叙事戏剧性的一个方法。
自然景观特色
在利恩的后期的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表现自然景观的画面。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阿拉伯世界中的茫茫沙漠,乌拉尔山脉的皑皑白雪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利恩用自然景观的画面刻画出主人公的性格,以及用来表达感情。这已成为他影像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摄制特色
《霍布森的抉择》的摄制风格与里恩先前两部同以十九世纪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名片《远大前程》及《雾都孤儿》极为相近。本片开场的那段引子,评论家们就认为颇类似于上述两片的序幕,都隐约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风格。
里恩还为这部“优秀的传统人间喜剧”配上了大量兰开夏郡方言,在布景造形上既注意了十九世纪兰开夏的地方特色,又与主人公老霍布森的古怪性格十分合拍。具有浓厚的“英国乡土味”。英国电影学院把它选为当年的最佳英国片”。
作品影响
利恩素以“追求尽善尽美”闻名影坛。他摄制影片向来精雕细琢,剧作结构、画面构图、人物塑造、无一不求其精。他宁愿为求精而不惮少,1957年以来仅有五部作品问世。里恩后期作品的另一特点是气魄宏大,他在场景处理上常用大全景和特写镜头交叉表现众多人物的动作场面,以人物的渺小来反衬景物的壮伟。加之他常用七十毫米胶片和彩色宽银幕,那种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常令观众难以忘怀。
利恩是英国电影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人们不会忘记他为英国电影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评价
英国制片厂曾制作过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之一。——英国影评界 评《相见恨晚》
导演大卫·里恩以七十六岁高龄,为了力求真实,在拍摄《印度之行》时,不畏印度酷暑而常常在烈日下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并亲自剪辑。在改编上也力求符合原作精神,但人物比原作更为生动,阿德拉也比原著中女主人公更俏丽。在导演手法上,里恩不受现代各种流派的影响,仍保持传统的叙事手法,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但整部影片的调子十分和谐,引人人胜。——《纽约时报》评
《印度之行》影片最成功的是人物刻画,演员的精采表演把众多复杂人物表现得层次分明。——美国《新共和》杂志 评
我不知道有哪位导演在谈到《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时能不屈一下膝。我本人对大卫·里恩万分崇敬,他的电影语言比起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导演要丰富得多。——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评
参考资料大卫·里恩 David Lean.豆瓣电影.2023-12-21
大卫·里恩.Mtime时光网.2023-12-22
荣誉成就.Mtime时光网.2023-12-22
大卫·里恩 David Lean 获奖情况.豆瓣电影.2023-12-22
Sina Visitor System.新浪微博.2023-12-22
安·托德 Ann Todd.爱影库.2023-12-26
一飞冲天 The Sound Barrier (1952).豆瓣电影.2023-12-26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豆瓣电影.2023-12-26
深情的朋友 The Passionate Friends (1949).豆瓣电影.2023-12-26
大卫·里恩 David Lean的全部作品(49).豆瓣电影.2023-12-21
大卫·里恩 David Lean的全部作品(49).豆瓣电影.2023-12-26
Film in 1974.BAFTA.2023-12-22
Film in 1971.BAFTA.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