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角蓑鲉(学名:Pterois antennata),又称斑点狮子鱼、带纹狮子鱼、宽条纹狮子鱼、宽条纹火鱼、毛边火鱼或粗鳞狮子鱼,为鲉科蓑鲉属的一种。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热带水域。体长可达25公分,胸鳍鳍条长可延伸至尾柄,胸鳍鳍膜上有许多黑色红缘的圆斑。本鱼栖息于礁壁,以小鱼、底栖动物为主食,可作为观赏鱼和食用鱼。
形态特征
尾柄长为尾柄高1.2~1.3倍。颜角前段35度,后段26度。体中长,侧扁,椭圆形,尾部向后渐狭小;躯干前半部较高,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长略大于尾长,约为尾长1.3倍。头颇大,侧扁,头长小于体高,吻背缘略陡斜,眼后头背缘低斜,腹缘浅凹弧形。吻中大,狭长,吻长略大于眼径。鼻孔2个,相互靠近,距眼近于距吻端,后鼻孔位于眼眶稍前。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距吻端约等于距鳃盖后缘。眼间隔狭而凹入,略小于眼径。口中大,端位,口裂长为头长0.3倍,呈50度斜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前端凹入。上颌骨伸达眼前部下方,后端略宽圆。下颌前端具1向下骨突。上下唇肥厚。上下颌及犁骨具细牙,腭骨无牙,犁骨牙群左右相连,呈“人”字形。舌端尖小,游离。鳃孔宽大;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前3条细小,后4条基部平扁扩大。鳃耙粗短,上端有细刺。有假鳃。
鼻棘1个,小而尖,单尖,向后上,位于前鼻孔里侧。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无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宽大,方形,略长于第二眶下骨,约为第一眶下骨长1.5倍;外侧具数小棘多个,上缘具1关节突,短小向上;下缘前叶角状,无中叶,后叶宽圆,具数小棘。第一眶下骨方形,略短于眶前骨,具多个小棘。第二眶下骨方形,长略大于宽,后端稍宽截,伸达前鳃盖骨上缘,略长于第一眶下骨,具多个小棘。眶前骨中部具5辐射状感觉管,后枝经第一眶下骨终止于第二眶下骨中部。前鳃盖骨具2~3棘,短小,无副棘,辐射状排列,上棘较大,下2棘微小。鳃盖骨具1扁棘,棘前无棱。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颅骨棱棘狭小。侧筛骨光滑,具1眼前棘,微小。额骨光滑,眶上棱高凸,具眼上棘和眼后棘各1个,微小;无鼓棘;眼间额棱不明显,无额棘。顶骨光滑,左右大部相连;顶棱高而侧扁,后端具1顶棘,短而钝。眼后至侧线前端具1蝶耳棘,微小或不明显;翼耳棱略高凸,后端具1棘;后棱低平,后端具1棘;肩棱斜直,后端具1棘。无肱棘。前颌骨突高大;吻背后部横凹,眼间隔凹入,后方无顶枕窝,头部无其他凹洼。吻端具小须1对,吻侧具1~2皮须或皮须消失;前鼻孔后缘具1皮瓣;眼上棘有1尖长皮瓣,长为眼径1.5倍;前鳃盖骨边缘具小皮瓣。上下颌、眼前棘、眼后棘,眶下棱,顶棘,眼球,鳃盖骨,颊部,体侧和鳍上均无明显皮瓣。鳞较大,栉鳞,胸部鳞细小。头大部无鳞;颊部、眼后和鳃盖上具细鳞:眼间隔和颈部无鳞,胸鳍基部有细鳞;背鳍、臀鳍、腹鳍和尾鳍一般无鳞。侧线上侧位,浅弧形,后部平直,行于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底。背鳍长大,起点位于鳃孔上角上方;鳍棘部长为鳍条部2.5倍,其间具1深缺刻,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前半部;最后2鳍棘较短;第一鳍棘约与倒数第三鳍棘等长;第六至第九鳍棘最长,大于体高,约为最长鳍条2倍;鳍棘膜深裂至近基部。臀鳍起点约位于背鳍第十鳍棘下方,鳍长短于背鳍鳍条部,鳍条后端伸达尾鳍前半部,鳍棘短小;第一鳍棘较短;第二和第三鳍棘较长,约等长;最长鳍条约与背鳍最长鳍条等长。胸鳍甚长大,下侧位,鳍条均不分枝,鳍条膜深裂;第三至第五鳍条最长,伸达或伸越尾鳍后端,约为头长2.3倍。腹鳍长大,胸位,伸达臀鳍第三鳍棘至第三鳍条上方;鳍棘长为第一鳍条1/2,为头长1/3;第三鳍条最长,约等于头长;第五鳍条鳍膜连于体壁。尾鳍后缘圆形,鳍长约等于头长,与腹鳍约等长。 体腔大;腹膜白色。胃囊状。肠盘曲2次。幽门盲囊粗大,3个,盲管状,伸达胃后端。椎骨24。鳔狭长。前端宽圆。后端尖圆;分2室,前室大,后室小;背面前部具数对韧带突起;外肌带狭长,位于鳔上侧,后端伸达鳔后端,无韧带突起。体红色,具条纹,斑纹和斑点。体侧具24条宽狭相间横纹;宽纹褐色,狭纹色淡。头部具褐色横纹,颈部至鳃盖骨具1~2横纹,枕骨部至前鳃盖骨后部具1横纹,眼至颊部具1横纹;背鳍、臀鳍和尾鳍具多条点列横纹,胸鳍散布白缘鰑褐色大圆斑,腹鳍散具。斑纹。眼上皮瓣具4~5暗斑。
分布范围
触角蓑鲉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热带水域,包括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
生态习性
触角蓑鲉栖息于礁壁,常以腹部贴著礁壁或腹上背下在礁区缓缓游动,遇危险时,则张开鱼鳍保护自己。以小鱼、底栖动物为主食,具有捕食性。
用途
触角蓑鲉可作为观赏鱼,又因味美细嫩,故也作为食用鱼。在水族馆中,触角蓑鲉因其独特的外观和行为而受到欢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触角蓑鲉的胸、背鳍延长有毒,因此在处理和食用时要特别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