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是2002年1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译者是陈卫东、徐美君。
内容简介
《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美国刑事诉讼程序,尤其是刑事法院诉讼程序的译著。此书全面探讨了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的演变,发展及现状、并对当前美国国内有关这方面的争论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述。全书资料翔实,论述客观,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并含有丰富的案例,包括美国法院最近几年关于刑事诉讼的最新判断,是一部全面了解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的高质量的参考书。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是作者在威斯康星大学执教时为法学院学生撰写的关于刑事法院诉讼程序的著作。作者从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介绍、法院的主要角色、诉讼案件三大部分对刑事法院诉讼程序作了详尽、全面的介绍和论述。在第一部分,作者从历史、现实和比较的角度,介绍了抗辩制诉讼中被指控者的角色及法院的诉讼程序与结构;接着作者在第二部分对参与到法院刑事诉讼的三个关键角色,即法官、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人员设置、职责、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在《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的最后部分,作者讨论了案件在刑事法院诉讼的具体步骤,展现了抗辩制诉讼,尤其是在法院诉讼的全幅面貌。
作者简介
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Ellen Hochstedler Steury),曾经是威斯康星大学米瓦奇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法学院刑事司法教授,之后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一家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工作,现为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专职律师。
南希·弗兰克(Nancy Frank)。威斯康星大学米瓦奇分校(Universily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决定作出程序、环境法、政策分析等领域的研究。
陈卫东,男,1960年7月生于山东省蓬莱区,1977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山东省蓬莱市酿酒厂,从事文秘工作。1979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7月毕业,获法学学士,同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诉讼法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张凤桐、陈士正教授,1986年7月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讲师,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5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程荣斌教授。199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诉讼法教研室主任,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市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同时兼任河北大学、湘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受聘担任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深圳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
参考资料
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法律图书馆.2021-07-10
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豆瓣.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