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绿鹊(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issa hypoleuca),又称黄胸鹊,为鸦科绿鹊属的鸟类。
形态特征
黄胸绿鹊雄性成鸟额、头顶和延长的枕羽以及两颊为绿色;头侧由眼先经眼至颈项部相遇而形成一宽阔的黑色环带斑;肩、上体绿色;尾羽绿色、羽端浅灰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次端斑;两翅除小覆羽为淡绿色外为深暗棕红色或栗红色,内侧次级飞羽具宽的辉绿色尖端。下体淡黄至亮黄色,喉部较绿一些。雌性成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羽较浅淡些,体形亦稍小。嘴、跗及爪均橙黄色。大小量度:体重♂135-155g,♀118-130g;体长♂320-336mm,♀306-320mm;嘴峰♂29-35mm,♀29-32mm;翅♂138-148mm,♀135-139mm;尾♂153-165mm,♀138-146mm;跗蹠♂47-50mm,♀45-46mm。(注:♂雄性;♀雌性)东南亚南部的种群中,个体的腹部为黄色,而中国的种群腹部仍然是绿色。幼鸟的颜色比成鸟暗淡,且在阳光下暴露过多时,颜色可能变暗。
分布范围
产地:柬埔寨。
栖息环境
黄胸绿鹊主要栖息于山地的原始和次生林中,栖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阔叶林内。在树冠中,其鲜艳的绿色羽毛在树枝间跳跃时容易被看到。
生活习性
黄胸绿鹊成对或结小群活动,常发出响亮叫声但少出现。在森林较低层捕食昆虫。性较杂,食物组成随季节和环境而变化,夏季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其他季节则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常见食物种类有蝗虫、直翅亚目、金虫、象鼻虫、甲虫、螽斯科、地老虎、松毛虫属、象、蚂蚁、蝇、蛇等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美国白灯蛾,此外也吃早成雏和鸟卵。植物性食物主要为乔木和灌木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也吃玉米、高粱、黄豆、豌豆、小麦等农作物。声音多变、大声、哀婉的刺耳尖叫“peu-peu-peu”接以粗声的“chuk”;也有似责骂的高音叽叽喳喳声。此外,它们可以发出嘈杂的喋喋不休声、刺耳的音符、尖叫声和响亮的口哨声,产生高音的音符序列,听起来像是“po-puueeee-chuk”,接着是低音的“eeeoooeeep groak”。
繁殖
繁殖期4-7月。通常置巢于树上或高的灌木上,也在竹丛上营巢。巢呈杯状,外层主要由枯枝、枯草茎、草叶、根、青竿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的草根和泥土,内垫有麻、纤维、草根、青苔、兽毛和羽毛等柔软物质。巢距地高7-15m,巢的大小为大小为 30.2mm×22.9mm。营巢时间20-30天。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7枚,多为4-5枚,1天产1枚卵,多在清晨产出。卵灰白色、白色或淡红色,被有褐色或黑色斑点,卵为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雌鸟孵卵,孵化期17±1天。早成雏晚成性,刚孵出的雏鸟全身裸露、呈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30天左右雏鸟即可离巢。繁殖记录显示,黄胸绿鹊在五月份被发现产下大约4枚蛋,巢通常隐藏在树上,离地面2到3米的高度。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2021年1月4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物种2000中国节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3
《海南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图鉴》.读秀.2024-08-03
Cissa hypoleuca.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4-02-0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