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三釉是指历史上四个朝代的三种不同釉色的瓷器,包括宋元时期的影青瓷、明朝的红瓷以及清代的黄釉瓷。
影青瓷
影青瓷,又称青白瓷,是中国两宋时期的主要瓷器品种。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具有胎腻洁白,透光见影,釉面莹润,如冰如玉等特点。影青瓷因其独特的青白釉色,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和百官的生活用品中。宋代蒋祈在《陶说》中提到,江南地区崇尚青白瓷,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寂园叟在《陶雅》中描述了永乐年间制作的影青脱胎碗,这些碗质地极薄,如同绘画中的没骨法,碗形常常不够规整,这也是因为脱胎技术的缘故。1981年,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指出,瓷器仿玉始于宋代,其中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被称为“饶玉”。《中国陶瓷史》也强调了青白瓷在宋代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明朝红瓷
红釉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北宋初期,明朝时期发展出了鲜红和矾红两种红釉。鲜红是一种高温色釉,而矾红则是低温色釉。红釉的颜色丰富多样,包括深色的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碧玉、积红、抹红等,以及淡色的粉红、豇豆红、柑橘、枣红等。粉红中特别鲜艳的称为美人醉。宋代崇尚玉器,因此青白瓷成为宫廷的珍品。元代以白色为吉祥色,继续采用青白瓷并开发出新的皇瓷品种。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推崇红色,昌南御窑研制出鲜红釉,成为皇家瓷器的首选颜色。然而,由于红色的呈色剂对温度极其敏感,鲜红釉的生产难度极大,因此只有御窑才能生产此类瓷器。
清朝黄釉瓷
在中国古代,黄色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黄色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衣物不得使用黑色、黄色、紫色,朱祁镇时期再次强调这一禁令,并扩展到其他颜色。清朝时期,黄色在皇族内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浅黄色仅限于皇帝和皇后使用。《国朝宫史》记录了皇室成员使用的瓷器规格,明确表示除了皇帝、皇太后、皇后外,其他人不得使用黄釉器物。黄釉瓷器因此成为帝王的专属御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