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坭黄竹

泥黄竹(学名:Bambusa ramispinosa L. C. Chia \u0026 H. L. Fung)是禾本科泥簕竹属下的一种植物。泥黄竹在6-9月出笋,春季开花。原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部,在菲律宾泰国越南均有栽培。中国福建、台湾、广西、云南省等省均有栽培。

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竿丛生, 竿高15-24米,直径8-15厘米,尾梢下弯,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节间绿色,长25-35厘米,幼时于上半部疏被褐色贴生刺毛,老则光滑无毛,竿壁厚2-3厘米;竿中下部各节均环生短气根或根点,并于环之上下方均环生有一圈灰白色或棕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节开,下部各节常仅具单枝,且其上的小枝常短缩为弯曲的锐利硬刺,并相互交织而成稠密的刺丛,竿中部和上部各节则为3至数枚簇生,主枝显著较粗长。

箨鞘迟落,背面密被暗棕色刺毛,干时纵肋隆起,先端作宽拱形或下凹,两侧的顶端各高耸一小尖头;箨耳近相等或稍不相等,线状长圆形,常外翻而呈新月形,边缘密生淡褐色波曲状粗长毛;箨舌高4-5毫米,条裂,边缘被流苏状毛;箨片卵形至狭卵形,常外翻,背面被糙硬毛,腹面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先端渐尖具硬尖头,基部略作圆形收窄后即向两侧平展而成箨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5,边缘近基部被纤毛。

末级小枝具5-9叶,叶鞘肋纹隆起,背部的上方被短硬毛,外缘一侧被短纤毛;叶耳微小或缺,鞘口缝毛常不存在或有时仅2-3条波曲状短繸毛;叶舌近截形,低矮,边缘微齿裂并被细长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2-25毫米,两表面均粗糙,近无毛,惟下表面的基部常被稍密的长柔毛,先端渐尖而具粗糙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近截形。

小穗2至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线形,带淡紫色,长2.5-4厘米,宽3-4毫米,含小花4-12朵,其中2-5朵为两性花;颖2,长约2毫米,无毛;外卵状长圆形,长6-9毫米,宽2.5-4毫米,背面无毛,具9-11脉,先端尖,边缘无毛;内稃长约7毫米,宽约1.8毫米,具2脊,脊上密被纤毛,脊间具3脉,脊外亦各具3脉,先端呈二叉状;花丝分离,长6-7毫米,花药黄色,宽线形,长3-4毫米;子房瓶状,长1.2-2毫米,花柱短,柱头3分,羽毛状。笋期6-9月,花期春季(但11月中旬亦可见开花)。

生长环境

多生长在海拔300米左右的河流两岸和村落周围。

繁殖方法

带兜埋秆育苗:将母竹连兜挖起,保持竹兜芽眼完好,根据竹株高度留18-25节,削去竹梢,每节枝条留主枝1节及周围侧芽,其余全部剪除。在已整好的苗圃地内,每隔25厘米开平行沟,沟宽深各约15厘米。将母竹竹兜打上泥浆,兜部切口向下,平放于沟内,相邻行的母竹,兜部反向放置,以保证出苗后的均匀性。在每节中部砍一小孔,注满GGR6号溶液并封泥,保持节段湿润,覆土压实并充分浇水、盖草。

埋双节育苗:将母竹齐地砍断,用利刀截成双节段,节上、节下各留10厘米和20厘米左右,节部枝条仅留主枝1节及周围侧芽,在30-50毫克/千克的GGR溶液中浸泡30分钟。采用平埋法,株行距、沟宽深与单节斜捅相同。将节段两端切口塞满湿泥,两节间凿一小孔,注满GGR6号溶液并封泥,将节段平放干沟中,节上切口向上,节下切口向下,节枝向两侧,覆土3厘米左右,压实、盖草、淋水。

主枝杆插育苗:从2年生母竹秤上,选择生长健壮、隐芽饱满的1-2年生有根点的主枝,自基部砍下,保护好根点,在第3枝节上方剪断,最上节适当保留部分枝叶,剥掉宿存的枝,在GGR6号溶液浸泡30分钟进行斜插,与地面成30°角,枝向两侧,最下一节入土5厘米,覆土、盖草3厘米左右,充分淋水。

育苗后管理:育苗后均采用相同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挠水、光照控制、除草和施肥等。育苗后至出苗前,每天进行适当灌溉,尤其是晴天且气温高的天气,出苗后搭建遮阳网,并对各处理施肥1次。

主要价值

泥黄竹常栽植为防护林,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竹竿可作棚架用材,广泛应用于建筑、园林等领域。

主要变种

惠方簕竹(Bambusa blumeana J. A. et J. H. Schult. f.'Wei-fang Lin' Lin)竿和分枝的节间均为金黄色,后渐转为橙黄色而具深绿色纵条纹;竿箨淡绿色而具少数乳黄色。中国台湾北部有栽培。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