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原(1949年-2021年5月31日),男,汉族,出生于安徽桐城,生前系复旦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芃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谱技术和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方法。
2021年5月31日22点40分,杨芃原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3岁。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75年任助教。
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助研。
1987-1989年,美印州大学(Bloomington)博士后。
1989-1997年,厦门大学博士后,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担任厦门市国际光谱学学术研讨会(含质谱)组委会主任。
1997年,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担任全国首届生物质谱学术研讨会会议主席。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人类重大疾病蛋白质组学“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杨芃原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质谱技术和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方法,曾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一半以上在国际SCI刊物上,是我国分析化学领域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脉冲离子源-质谱/光谱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智能光谱/质谱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在生物质谱新技术和蛋白质质谱分析新方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中脉冲辉光离子源-质谱/光谱技术的基础性研究被国家基金委专家组评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工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被国际专家称为“完全创新的工作”。有关脉冲电喷雾-生物质谱的工作被国际同行誉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研究方向”,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
个人著作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
1. Y Lu, F Zhou, LP Bian, PY Yang, YL Guo, Pulsed-electrospray 质量 spectrometry, Anal. Chem., 73,4748, 2001.
2. J Wei, Y Lu, F Zhou, PY Yang, Naturally and externally pulsed electrospray, Mass Spectrom. Review, in press, 2002.
3. F Zhou, PY Yang, YL Guo, High Accuracy 质量 measurement of peptide with internal calibration using a dual esi system for protein identification, Rapid Comm in Mass Spectrom, 16, 505-511, 2002.
4. J Zhao, F Gao, DY Zhao, PY Yang, Biomolecule separation using large pore mesoporous SBA-15 as a substrate in HPLC, Chem Comm, 2002, 752
5. F Xu, D Qiu, Z Ni, PY Yang, Alkaline fusion-alkaline mode HG-ICP spectrometry for Se determination, J Anal Atom Spectrom, 17,1, 2002.
6. PY Yang, JH Horner, NN Sesi, GM Hieftjie,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Fundamental ICP parameters, Spectrochim Acta 55B(12): 1833-1845, 2000.
7. HW Song, Z Zhou, GH Yue, PY Yang, Y Xie, YM Mao, YM Xu, HH Wang, Identification of new gene product of PKIb by HPLC-ESIMS, F. J. Anal. Chem, 370, 1003-1008, 2001.
社会活动
中国化学会理事,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谱学会会员,中国质谱学会会员。Spectrochimica Acta Electronica编委,中国“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编委。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21年5月31日22点4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3岁。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复旦化学系原主任杨芃原逝世,曾任多个国家项目首席科学家.澎湃新闻.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