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故居,位于中国锦江区菱窠西路70号,始建于1938年。
李劼人故居建在菱角堰边,李劼人便取“菱角堰边的窝”之意,将其称为“菱窠”。李劼人此后一直在这里居住、生活、写作,直到1962年12月去世。1982年, 成都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李劼人故居; 1985年12月, 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管所; 1987年6月, 故居对外开放。
1985年,李劼人故居被成都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评为“蓉城八景”之一,199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38年7月,为避日机轰炸,李劼人在成都东门外的沙河堡修建了一所疏散房子。1939年春天,李劼人举家搬到这里,因为房屋面临“菱角堰”,在门楣上自题“菱窠”,意思就是菱角堰边的茅屋。房屋坐北朝南,东边是客厅,西边是卧室,中间是书房。屋顶盖的是麦草,院墙用篱笆围成。此后,李劼人一直在这里居住、生活、写作,直到1962年12月去世。
1959年,李劼人用挣来的稿费将自己的居所翻建成今天正一厢带阁楼的样子,直至1962年,他在此共生活了24年。李劼人辞世后,其家人根据先生遗嘱,1963年李劼人的家人将菱窠连同李劼人生前收藏的4万多册中外书籍、千余幅字画等全部捐赠给国家。1982年, 成都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李劼人故居; 1985年12月, 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管所; 1987年6月, 故居对外开放; 1989年,被评为“蓉城八景”之一; 1991年,“菱窠” 因其名人故居的特有价值和所藏字画中有497件等级文物,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更名为李劼人故居博物馆; 2012年6月,更名为李劼人故居纪念馆。2019年9月,成都东门市井开街,在李劼人故居“菱窠”旁,公馆建筑群、下沉集市广场、铺板小馆、老式茶铺等具有老成都街道的场景,被还原。“菜市坝”“天回镇”“邓幺姑”等出自李劼人作品《死水微澜》中的名字。
建筑特色
李元吉人故居由李劼人像、碧桃轩、雅游亭等组成,占地约4.95亩,主屋及附属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的内容集中于主楼,包括“李劼人旧居展厅”和“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李劫人旧居展厅”主要陈列有李劼人生前所用的木质沙发、桌子、书架、床、衣柜等。“李劼人 生平事迹展厅”陈列有李劼人先生各个时期照片、出版的小说与翻译书籍样本、日常生活用品等。主楼前安放有李劼人的半身汉白玉雕像,是李劼人生前好友、雕塑大师刘开渠创作。2014年,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在维修之后向公众免费开放。
2019年9月围绕菱窠故居建设了展现李劼人笔下生活的老成都市井文化体验街区“ 东广市井”,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小洋楼、灰砖青瓦的川西民居和店铺,传统古老的拼接式门板、青石板铺设的路面、下沉市集广场,铺板小馆、老式茶铺、凉亭水榭,再现李劼人笔下老成都市井生活场景。
东门市井最吸引人的是菱窠茶舍,川西建筑穿斗结构开放式回廊,瓦屋顶,老虎灶,蓝底白字茶幡,竹编工艺水瓶座,竹圈椅木茶桌,盖碗,铜壶,“老三花” ,是老成都记忆里的标志性元素。
人物简介
李劼人 (1891-1962),原名李家祥,笔名老懒、懒心、菱乐等,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他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办过报纸、杂志,做过大学教授,也做过自由撰稿人,担任过机器厂的经理,合股开过造纸厂,开过饭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成都市副市长,主管文化与城市建设。
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长于现实主义描写, 其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 被郭沫若同志赞誉为“中国的爱弥尔·左拉” ,被文学界称为“东方的福楼拜”。巴金先生评价李劼人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
人物轶事
1962年11月25日,李劼人在菱窠设家宴款待老友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事前,李劼人写了一封短信给蒙教授,告诉他去菱窠怎么走:由九眼桥东头河岸边赶公共汽车(起点站),上车买票,花一角六分,到师范学院路口下车即到。如今再到菱窠,只需乘坐地铁7号线到狮子山站下车,从A1口出站,步行400米即到。
参考资料
四川文旅.四川省文旅厅.2023-11-12
单位简介.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2023-11-12
菱窠,李劼人先生的故居.四川大学档案馆.2023-11-12
访李劼人故居 品成都市井生活‖袁征.今日头条.2024-09-20
李劼人简介.李劼人简介.2024-09-20
李劼人与成都方志文学写作.今日头条.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