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中国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推出的大型系列特别节目。此次制作团队将肩负“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使命,秉承真诚的态度和自然的风格,以近百人的制作团队、近千天的拍摄周期、数万名的采访对象,树立全球视野,力求让全世界真正了解“一带一路”倡议,表达中国“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理念,突出“一带一路”打造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时代精神。节目国内部分于2016年8月29日播出,国外部分于同年10月24日播出。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17:15,每集45分钟。
节目列表
说明:(1)本表主要列举系列节目《一带一路》各集节目的首播日期\u0026节目主题\u0026出镜记者等信息。
(2)各集节目的首播日期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亚洲版播出为准。
拍摄故事
在缅甸仰光的一所汉语培训班,一位来自印度的小伙子,竟然能熟练地用二胡演奏《梅花三弄》,而且拉得优美动听,他告诉记者,对于生活在缅甸的人来说,如果学会汉语,就能赚到两倍的薪水,而培训班的老师还会教他们书法和二胡。马来西亚华人雷先生和他的太太是在新加坡工作的时候认识的,当他们有了孩子以后,却执意回到了马来西亚,他说,这是因为在马来西亚有可以专门学习中文的华人学校,他一定要让他的孩子知道孔子是谁,一定要让他的孩子认同中华文化......这样的故事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还有许多。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马来西亚的诗巫,当地的华人社团联合会为摄制组的到来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有舞狮舞龙,歌舞表演,还有华语媒体对摄制组进行专版报道。这样的热情让摄制组每一位成员都非常感动。记者胡鑫说:“大家如此激动和热情,并不是因为我们是谁,而是因为我来自他们远方的家。”华侨华人们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带来的创业环境和投资机遇,也让沿途打拼的华侨华人看到了更多的商机。
从来没有中国媒体到达过印度尼西亚的莉莉岛,前往这座尚未开发的岛屿拍摄的编导说:“这是人生中最刺激的一次乘船经历,像是把人放进铁皮箱子里被不断地砸来砸去……”一个小时过后,眼前终于风平浪静的海湾让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撼,岛上的孩子们对摄制组的到来感到非常好奇,他们赤着脚,瞪大眼睛挤在岸边,远远地等待着船只靠岸,然后跟在摄像机的周围跑前跑后……这座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岛,就在通往奥比岛的必经之路上,而在奥比岛上,有着丰富的矿资源,正在由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企业联合开采。
“平均每分钟合影六张,我在祈祷厅外面这一个多小时,一刻都没停过。”在沙阿·费萨尔清真寺,编导这样说。这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伊斯兰堡的标志性建筑,行走在在费萨尔清真寺宽阔的广场上,每两三步就有要求跟摄制组合影的当地人,一下午的时间,每个人都最少和上百位巴基斯坦朋友一起合了影。为了确保安全,巴基斯坦政府特意为来巴工作和旅游的中国人准备了上万人的军警部队,每一次的出行,都有荷枪实弹的警察或军人保卫着安全,让人感到很是安心。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安保人员,每一个人看到你都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然后说一句“中巴友谊万岁”!
记者唐天骄在她的朋友圈里写道:“新加坡味道融入了古老丝绸之路带来的中国印记,那些曾经难熬的日子在乡味的抚慰下似乎可以暂时忘记。我们采访到最后一块电池也用尽,却记录了中国人架起‘世界桥梁’的故事……”,“30天,拍了6000分钟素材,从白天到黑夜,采访了不下100个人,走进了几十户各民族各种族人家,体会着一批批走出去央企人的努力和坚持。”
“我们这里有一个传说,三宝井的井水与长江、黄河相通。”——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向导刘永生对我们这样说。你可能难以相信,在隔着南海的另一端,三宝垄市的居民把郑和视为他们城市的保护神。600多年前,郑和率领着300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船登岸,为这里的居民带来了种子、中药材和瓷器,他登岸的那一天被永远记入了史册。每年的农历6月30日,当地人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郑和节,以铭记他们对郑和的情感。清冽的甘泉也寄托了当地华人对故乡的思念,让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能感受到血脉的相连!过去,来自遥远中国的货物通过丝绸之路到达海的另一端。如今,中国企业又为更多的国家带来新的机遇。
“十几只海豚同时跃起,背景就是燃煤电厂,太美了!”——在巴厘岛的海豚湾,摄制组捕捉到这难得的一幕。你也许无从了解,在风景如画的巴厘岛,一般的用电都来自于一座中国承建的燃煤电厂。因为全部采用高科技密封技术、系统冷却全部使用循环海水,没有任何污染排放,只有一点点水蒸气。工厂就像建在海边的一个大花园,墙面是巴厘岛神庙的装饰,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电厂近500名员工中,印度尼西亚员工就占了三分之二。风景如画的海豚湾就在附近,不时跃起的海豚令人惊叹,在这里,城市的需求与自然的和谐达成了平衡,也让世界从另一面了解中国企业!
“当地人总是用合十礼向我们表达问候,在这里心时刻沉醉在柬埔寨人的微笑中。”——在柬埔寨的每一天,摄制组都有最深切的感受。也许你听说过“巴基斯坦”,却不曾了解“柬钢”,柬埔寨与中国关系十分紧密,这些年,中国基础设施的援建使当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德望的“茉莉香米”享誉全球,但是你很难想象,过去当地人都是靠天吃饭。旱季水分不足,种植区域有限,直到中国在当地援建了水渠水库,这里的人们才可以一年都能感受到“喜米飘香鱼满舱”的喜悦。
这些拍摄过程中的细节与感动,都将被精心剪辑制作成节目内容,在今后的日子里陆续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
《一带一路》摄制组翻越崇山峻岭、跨过大江大海,用“行走”的足迹让节目变得生动而自然。历史文化的厚重、自然风光的轻快、经济题材的严谨、民众生活的亲切,这些内容将在“行走”过程中做到有机的统一。在行走的过程中,摄制组迈着坚实的脚步,睁大发现的眼睛,张开热情的臂膀,走进“一带一路”,拥抱“一带一路”,留下一路阳光的微笑,结下一路深厚的友谊,传递一路正能量!
主题歌列表
作词:梁芒
作曲:孟文豪
演唱:韩磊
有波涛的海面就有风帆
风帆连成片 远航不孤单
我的祝愿用诗书相传
每一句都是爱的起点
朋友之间 坦诚相见
有福同享 有难同担
不达远方怎么知道答案
感情在延伸像丝绸一般
有一条路在呼唤
带着心穿越万水千山
千丝万缕一脉相传
就注定了你我相见的今天
这一条路在呼唤
每颗心都是远洋的船
梦早已把船舱装满
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家园
朋友之间 坦诚相见
有福同享 有难同担
历经了岁月春秋冷暖
感情在延伸像丝绸一般
有一条路在呼唤
带着心穿越万水千山
千丝万缕紧紧相连
就注定了你我相见的今天
星球不停在旋转
世界每一秒 瞬息万变
因为有你 就没有他乡
我们同在一个家园 家园
节目评价
《远方的家·一带一路》:行走“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俞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许多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大型日播旅游节目《远方的家》,自2010年12月1日开播以来,至今已累计播出逾千集,先后成功打造了《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中国行》等大型系列节目。《远方的家》是国家主流媒体贯彻“走转改”的成功案例,节目组曾带领观众扫描“影像盲区”,深入众多人迹罕至的地区,记录下生动鲜活的故事,探寻平凡百姓的不平凡。一直以来,《远方的家》系列节目既保有沉稳大气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底色”,又能在创作理念、选题视角和视听语言呈现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节目质量获得业界和观众的一致认可,也由此积累一批忠实受众,这其中不乏年轻受众,他们自发聚合成网络社群,推动节目在网络空间的二次传播。
2016年8月29日,《远方的家》特别节目《一带一路》开播。“一带一路”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是促进全球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远方的家》栏目经过五年多的打磨,形成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节目模式,锻炼出一支高完成度的制作团队,文化立意和家国情怀贯穿始终。无论是从制作水准、节目气质,还是从播出平台和受众群体来看,由《远方的家》来制作一档传播“一带一路”构想的电视节目、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以下将从叙事的角度来评析《一带一路》节目。
一、主线明晰,支线迂回,塑造强大的叙事链
《一带一路》节目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沿途城市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载体,记录当地居民的生活故事,展现“丝路”文明的脉络。
《一带一路》选取地理位置而非历史进程作为叙事链,是特色,也是优势:一是与《远方的家》栏目历来的系列节目形成连贯,继续锁定忠实观众,“行走”的呈现手法也是制作团队所擅长的;二是与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特质相符合,“丝路”路线是观众已知乃至熟的,无论观众从哪一集开始看,都能比较明确自己所处的叙事点,不容易产生迷惑,如果以历史进程作为故事的驱动,则不容易达到这样的效果;三是与“一带一路”的倡议实施相契合,“一带一路”构想借鉴古代“丝路”布局,在亚欧寻找“支点国家”,打造先行区、示范区和标志项目,所采用的也是地缘格局的思路。
明确的故事主干,支撑起了《一带一路》各集、各板块的叙事架构。每一集节目,围绕“丝路”历史展开叙述,由此切入古代“丝路”在现代社会所留下的印记,再引向具体的人物故事;人物故事中,又交织着有关历史主线的“迂回”介绍。随着节目的推进,“丝路”故事的主线和支线、历史记忆和当下现实都愈加清晰和立体。
二、依托人物,视点多元,形成多样化叙述
《一带一路》的多样化叙述,是本节目的一大亮点,主要依托人物讲述来实现。
(一)精简旁白,释放人物叙述空间
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通常会运用演员角色扮演、场景搭设、特效手法等重现历史画面,而《一带一路》在历史的视觉化处理上,以专家访谈为主,甚至由当地的居民来解读。例如,第13集在浙江乐清市市的蒲岐镇,古镇居民林其海带着摄制组探访古迹、溯源乐清南拳。总体而言,《一带一路》节目并未采用演员扮演历史人物的手法,特效手法仅在涉及地理位置和路线介绍时运用,节目中的解说词篇幅较短、撰写精良,为人物的叙述释放了大量空间。
(二)诉诸情感,采用第一人称视点
多样化叙述还体现在采访人物的选择上,节目中邀请了历史学家、艺术家、工艺大师不同领域的专家,但更多的是如港区桥吊工人、远洋巨轮上的外籍船员、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撑竹筏的工人等普通百姓,节目的叙述主体由各行各业的人物来构成。相较于“全知视角”,由老百姓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大量运用第一人称视点,有利于挖掘人物的亲身经历、传递真情实感,使得所言之物被赋予活力和戏剧张力。
(三)真实呈现,丰富节目语态
节目中几位轻主持人是构成多样化叙述的重要因素,也是节目获得好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节目中,他们既有主持人优秀的语言表达和现场协调能力,又兼具记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事必调查、亲身体验的职业素养。例如,第1集中主持人谭文颖要从一艘快速行驶中的引航船上登陆巨轮,仅依靠一副一人宽的梯子,梯子下方是湍急浑浊的海水,她因为犹疑和恐惧错失了第一次登陆机会,这一幕被保留了下来;第3集中主持人王静与年仅12岁的OP帆船运动员周子玥一起出海,没有任何帆船经验的她匍匐在狭窄的帆船上,由于风大浪高,随时有翻船的危险,明显听出她的声嘶力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主持人清新而富有激情的主持风格,巧妙地“中和”了历史文化题材所天然具有的沉重感,从语态的改造开始,更加贴近真实、贴近大众。
以人物作为叙述主体、大量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以诉诸情感、强化主持人亲和力的一面,使得《一带一路》节目具有更细腻和生动的呈现。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稳定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预期,减少疑虑和误判,促进和平发展。《一带一路》节目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实践,以清新、纪实、亲和的影像表达,阐释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展现古今变化与发展道路,向世界传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
《一带一路》:纪录行走故事,传播共享声音
作者:原平方(北京城市学院公管学部副教授)
传统的中国店铺常常贴着一副耳熟能详的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虽然貌似烂俗,却由衷表达了商业交往“货畅其流”的殷切向往,而这正是青年孙中山在一百二十二年前所满怀的民生理想。“四海”广大、“三江”遥远,可再广大遥远,这样的商业往来依然属于国内贸易,“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跨国旅程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世界是平的”,因而,世界也应该是通的,既传承旧日的荣光,又切合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基于古丝绸之路的全新提升,“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想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适得其势,正当其时。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倾力打造的《一带一路》则用现代化的影像手段展现了“一带一路”所蕴含的共通的能力和诚意、共享的期盼与价值。
《一带一路》以“千年古港焕新颜”的宁波市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不得不说是匠心巧运、举重若轻。从唐宋以来,宁波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不仅说明中国有商业往来、国际贸易的悠久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中国有交往贸易的“内容”。如果说以往的“内容”是丝绸、瓷器和茶叶,那现在的内容则是日渐完善的交易制度和服务体系!因为,商业贸易的前提是“有”和“互通有无”的硬件设施及信息机制。作为航海往来交通枢纽的宁波港口,无疑是这种巨大变化的典型代表。例如,节目里记者谭文颖登上36米高的龙门吊,亲身体验一般人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塔吊司机工作,同时节目还重点介绍传说中国际货轮领航员的具体事务。往事越千年,但这不是沧海桑田的感喟,而是升级换代、旧貌新颜的赞叹。而这种记录叙事手法像是早晨窗帘幕后的手,航海贸易原本神秘的风景在一点点的拉开中展现出来。
“无商不通”,既指商业流通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也指从事商业交往中人的重要性。因而,卡尔·马克思老人家早就很有先见之明的认为:人是一切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才是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要素。从9月7日起,在G20杭州市峰会刚落帷幕之际推出的“一带一路”义乌专题片即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天下商人出浙江省”的说法有些夸大,浙江人的商业意识和商业环境却是有迹可循、有目共睹。纪录片中的穆罕奈德就在16年前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地来到中国,先是在广州市经商,结识了聪明能干的中国姑娘刘芳,然后辗转到义乌经营餐厅和水烟器具公司,爱情丰收、生意红火,成家立业、比翼齐飞。另一个小伙阿库则来自巴基斯坦,他没做具体的生意,却敏锐地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商机:他成了调解经济纠纷的中间人,专注于在工商事务中提供法律援助并维持经济秩序。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在中国的义乌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商人。也正是因为充分竞争的商业环境和通畅的销售网络,义乌才有国际商贸城的兴起、才有网店第一村的存在。反映在数据上,则是2015年的义乌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比前一年大幅增长近一半。
“共通”是为了“共享”,自由无壁垒的通商从来不仅仅是商业的来往,还有文明的传播。如果说“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想是承担责任的中国向世界辐射出的诚意,让文明的成果可以共享,那长达400集的《一带一路》则是以形象具体的可视化方式展示蔓延9000公里“朋友圈”所在国及地区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原因在于,“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一方面,从以平民化视角为切入点、以记者体验加纪录方式的《一带一路》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印证自己的所有、所长与所能,更重要的是能了解“朋友圈”的国家和人,让经济有机会共赢、让发展可一起共享。
因此,对于旅游观光的人来说,《一带一路》可以满足文化需求、认知渴望;对于企业和商人来说,《一带一路》无疑是可资参考的标准、可供行走的指南;对于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则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形象宣示、一种必要的国家形象传播。“绵密细致见功夫,春雨润物细无声”,随着《一带一路》海外部分在金秋十月的开播,相信“一带一路”的风景和故事会更好看!
节目反响
中国中央电视台百集特别节目《一带一路》讲述丝绸之路崭新故事
8月29日起,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推出百集系列特别节目《一带一路》。系列节目以“一带一路”为主线,以出镜记者行走体验的方式,对沿线各国进行全面报道,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渊源、独特自然风光、民生民俗风情等,以及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和沿线各国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贸和产能合作、增进人文生态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进展。节目开播一周就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反响,美国观众说,连续看了几天节目,对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发展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广阔前景有了更深刻认识。新西兰观众表示,很多遗迹的历史和知识都是第一次知道,节目让丝绸之路更加鲜活起来。
海内外观众点赞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带一路”特别节目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特别节目开播后,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芬兰观众说,节目内容充满时代内涵,从不同层次和领域展示“一带一路”中国起点的现实状况、巨大变化,让人感受到有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不同群体人们观念的更新、中外商贸互动的历史今天。纳米比亚观众认为,栏目主题再度升华,让身在海外的观众了解祖国的蓬勃发展和在世界上的广大影响力。国内网友称,“一带一路”特别节目描绘了一条经济之路、发展之路,有故事、有人物、有思想、有远见。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一带一路》国外段引发强烈反响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百集系列特别节目《一带一路》国外段开播以来,获得海内外高度赞誉。国侨办评价节目“每一次出发都放眼时代背景,每一次行走都坚持脚踏实地,每一次到达都希望直抵内心”。业内专家认为,节目推出正逢其时,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了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这一宏大主题。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反馈,节目促进了民间友好,将会积极推动新加坡各方面与中国的合作交流。光明网刊发评论称,《一带一路》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形象宣示、一种必要的国家形象传播。
印尼段播出8集以来,平均收视率达0.48%,其中《泗水:印尼火山行》节目收视率0.56%,创栏目开播以来收视新高。中国电建驻印尼佳蒂哥德大坝项目组以及中国交建泗水马都拉大桥项目组致信表示感谢,认为节目凭借独到的视角,以当地特色的社会民俗风情景致缩影为素材,见微知著,既展示当地的文化,又彰显中国“路桥”发展行者无疆。芬兰等国观众反映,节目表达了海外华人的祖(籍)国意识,宣传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反映了“一带一路”的成果和深远意义。《一带一路》印度尼西亚段节目预计将于11月29日播毕,30日起将播出马来西亚段节目。
专家称央视《“一带一路”新发现》有力配合外交战略
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三周年之际,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适时推出40集大型系列报道《“一带一路”新发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专家评价节目有内容、有知识、有情趣,有力度、有声势、有权威,是非常出色的配合国家外交战略的报道。一是整体策划周密,将柬埔寨作为开篇,既符合“一带一路”建设实际,又有中柬两国紧密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考量,彰显了央视人的新闻素养和“政治家办报”意识。二是案例典型生动,从文化交流、风土人情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侧面,反映“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三是解读透彻全面,具体形象展示相关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果,并准确解读“一带一路”的倡议意义。
专家称赞《一带一路》艺术性传播国家战略
12月2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召开《一带一路》特别节目第一阶段播后座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资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及部分央企代表参加会议。专家学者表示,《一带一路》以“体验、发现、记录”的方式行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小故事讲述大战略,对“一带一路”宏观政策进行软性表达,很有亲和力,达成国家战略的艺术性传播。同时,节目将镜头对准中国建设的重大海外工程和常年在海外奋斗的中国建设者,充分表现“一带一路”建设“生力军”的风采,展现了中国质量、中国技术和中国速度。计划制作《一带一路》特别节目400集,目前已播出80多集。
央视《一带一路》孟加拉国段收视口碑双赢
日前,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百集系列特别节目《一带一路》8集孟加拉国段播出结束,平均收视率达0.49%,在已播出“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中收视最高。《一带一路》孟加拉国段节目详细梳理孟加拉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与中国的关系、华人华侨生活情况、中资企业在孟参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情况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评价称,节目充分利用移步换景手法,每一集包含“一带一路”主题的一个小侧面,通过大量节目累积,使“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得以展现,提升了传播有效性。海内外观众说,节目让他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了解到远离家乡的中国员工在海外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