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周仁寿

周仁寿(1858—1929) 原名坤荣,字敬甫,又作镜甫。溧阳市人。琅道尹兼警备司令。1900年考取举人,1906年被分发到莒州任职。不久升为冠县试署。1911年,由山东巡抚胡建枢保荐代理莒州知州辛亥革命爆发,莒州改为莒县。周仁寿剪去辫子表示拥护共和制,被任命为莒县知县。为了培育人才,他还创设了营县乙种农业学校单级教员养成所、莒县中学、崇德女中。

人物生平

周仁寿,自幼聪慧,十五岁举童生,第二年父兄相继病卒,为生计,辍学。二十八岁到了阳城,在衙前租房开茶馆,渐渐与一些吏役结交,自此从事包揽词讼、交通衙署的活动。因交际需要请客送礼的经费,所以经常造成囊中屡空的现象。为得钱币,他便开始暗铸铜筹。横财到手后,他慷慨结交各色人等,被官府察觉,多亏与之结交的衙门中的好友通风报信,他就深夜逃命他乡。

光绪年间,庚子赔款时,周仁寿流落到上海市,靠笔耕谋生。

1902年夏,他听说要恢复科举,于是连夜潜回溧阳,在衙门吏员中挚友的帮助下,将国库中百石稻谷私自卖掉,作为赴试与活动资金。按照清朝规定,童生是没有功名的学子,只有参加院试录取后,才有秀才功名,秀才再参加考试,考中者才称举人。这次乡试特殊规定,优级童生可直接参加院试,考中者作为庚子(1900年)、辛丑(1901年)、壬寅(1902年)三年的并科举人。当时周仁寿已经四十二岁了,考中了举人。有举人身份者要想做官,就要花费资金打通关系,而周仁寿家庭贫寒,但他有朋友。于是在朋友、亲友的资助下,他远奔京都,拜倒在权门之下。奋斗了五年,他谋得了一个八品官的缺,到山东省待命。周仁寿辗转到了济南市,又候缺两载。

1907年,莒州才有缺,将他发到莒州任职,此时他已经50岁了。周仁寿到任后,慎重但敏捷的处理政务,对一切民事纠纷案,他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注重调解处理。如西岔河村孙某,叔侄争嗣讼已达五年,经过周仁寿的多次调解,叔侄俩相抱痛哭,共同感谢周仁寿的恩情。东乡土财主张某,状告其长工绑架其女。经周仁寿查访,发现这是主仆相爱私奔匿居,经过对质,原告理穷,立判当堂成婚,喝令其父出钱百吊为女婿安家。周仁寿在莒州任官一年多,像这类案例,佳话广传。

1909年,周仁寿奉命调到冠县,署理县政,也以勤政闻名。

1911年,莒知州熊远弃职。山东巡抚胡建枢与周仁寿素有往来,保荐他代理莒知州,时年52岁。到任月余,辛亥革命发生,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实行共和制,将莒州改称莒县,周仁寿就剃掉辫子,脱去清朝的官服,做起了北洋政府正式知县。周仁寿对莒县的风土人情熟悉,上次在莒州时,他就已经得知莒县南庄、北管、北杏的王氏大家族常有干预政务的情况。于是周仁寿一到任,就拜偈四乡绅老,虚心征求施政高见。据大家的意见,他首先扩大练勇编制,以维持地方治安,确保富室安全。不到一年他就将练勇扩充到百员,并且都配备了洋枪。这个时期,莒县北乡大沈庄有一刘姓巨族,指控本族叛逆刘化邦勾通乱党,网罗帮会为害一方。周仁寿为迎合绅宦的愿望,同时也为了应付上级勘乱的命令,就将刘化邦在衙前用木笼处死。这个举动颇得绅宦称讼,并获得上级嘉奖。

1916年五月二十四日,高密民军400余人奔向莒县,图谋反袁独立。周仁寿得到密报,就命令警备队长率众六百人,潜入莒北源河岭伏击民军,民军受重创败回。周仁寿为此捷曾上文报功并下奖官兵。自民国十年,周仁寿剿匪有力,功冠沂州。先后由拉棍扛刀的数十练勇,发展成熟用洋枪的六百警兵,先后歼灭集团巨匪十数股,并生擒匪首邓九寨,使莒县境内安定,富室称颂。

1918,张宗昌南战惨败,张宗昌偕其同党六人化装亡命奔莒县,周仁寿密行款待,丰助经费,派心腹保镖用小车送至烟台市

1925年张宗昌没有忘记周仁寿救命之恩,保举他升任胶州市道道尹,兼烟台交涉员。周感到烟台、胶州混乱,托故未行。几经周旋,当年秋天改委临沂市道道尹,兼警备司令,代临沂县长。周又将行辕设莒县迟迟未行。至到民国十五年一月才赴沂州就任,离莒前夕各界争相宴请,临别时莒人赠“万名伞、德政匾”各一具,立《去思碑》于南城门东侧,更其靴置东城门留念。当时送行人群夹道数里,设饯行桌多处,送行乡老有洒泪握别者,有拦路叩头述恩者。周仁寿徒步缓行,长揖为礼,并散发一宗《别莒县父老书》。琅琊道尹与警备司令,是官辖七县的官员,并是握有五千警兵的将领。但当时军阀干政,县长竟然变成了催粮小吏,地方武装全被驻军所控。前任道员王铭珍,因对军阀逼粮无力,曾经被连次遭到扣押,数次遭到凌辱。周仁寿到任,也如履薄冰。但他曾经在危难之机帮助过张宗昌,所以张宗昌对他多有关照,而莒县的绅士又极力支持他,再加上当时驻扎在临沂的奉系预备军长王翰铭根基也不深,王翰铭也不敢妄为,所以他还能自主施政,商绅利益百姓安全还能得到保障,其政声也得到绅民称颂。

1925年年三月,直鲁联军第四军军长方永昌驻沂,方军长久闻周仁寿政有清声,人缘众佳,不便非礼。但为控制地方财政,特宴请周仁寿,要求军方派委临沂县长以助周仁寿,周仁寿以督办早有人选而回绝。于是周仁寿致电张宗昌,荐举其心腹秘书董汝俊为临沂市县长。方军长对此怀恨在心,对周仁寿傲不为礼,经常殴打地方警兵,侮辱道署吏役之事时有发生。周仁寿感到自己在这里大有与虎为邻之惧,于是将眷属迁居北京。

1927年,北伐军围攻临沂,方军长强迫董汝俊县长为其前导入户抢粮,董县长不忍心抢粮,所以迟迟不予执行。方军长就以贻误军机罪将董扣押,周仁寿虽营救但方军长将董县长枪决。周仁寿痛苦收尸,偷偷亲自启程将董县长的遗体送到其故里历城区,并且亲自痛哭致祭,并倾宦囊抚恤其遗属。经过这件事,周仁寿伤心至极,就多次到省里要求辞职,后调到中央赈灾会,委为驻济南分会主任,自此流寓北京。

1928年年五月方永昌败逃,又到莒北招贤、仕阳等余村制造了血火惨案,死伤600余口、焚房房屋2000余间。周仁寿闻讯火速拨现洋4000元派人送到莒县,随后又从直鲁赈灾会转拨现洋17000元,赈济受劫人丁2500余口中。当年莒地又闹旱、蝗灾之灾,庄稼歉收再加之兵,年底时,周仁寿亲自带白面4000袋,红粮一宗,到莒城赈灾慰问,居民见之如逢久别亲人。此行之后,他就去职,旅居北京。

1929年升任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未能赴任。同年冬天,周仁寿患肠病至沪治疗无效卒于上海市,时年71岁,一生一妻三妾四子。卒后国民政府当局曾派朱庆澜马鸿逵前往吊唁。

为政举措

清末民初,吸毒赌博已成祸患,政府屡禁不止。周仁寿到莒县任职不久,就街道禁毒惩赌的命令,于是立即拟写文告,广行张贴,并委令警兵昼夜侦缉。时未逾月,将全县烟馆主人,窝赌局头抓捕十几人,重笞后押于闹市,焚其罂粟赌具,由警官宣布罪状。从此之后,又将警告不改的烟鬼、赌徒镣铐加身,游街示众,游后分别拘役。经过一年多的惩治,吸毒、赌博颓风渐绝,绅民称颂,赠其匾曰:“除暴安良”。

周仁寿在莒县任职期间,一直提倡戒奢办福利,倡导节俭做事和做慈善事业,并将治安罚款纳入慈善事业之中。周仁寿又带头在商绅界集资两万四千一百九十三吊举办了因利局、保生局、感化院等慈善事业。贫苦百姓深得其济。

周仁寿注重环境保护。民国三年,周仁寿捐款四百吊引进蒲苗、艽白、菱角米、红莲在护城河、金龙河等处种植,派警兵看管,其收入归城建。这是莒地水产养殖、美化环境的首倡者。水大堤常年失修,民国八年,周仁寿带头捐铜圆两千三百吊,在他的带动下,富户、商号踊跃捐款,于是修成了北起马庄,南至邹家庄子十里沭堤。

周仁寿重视尊师重教和兴办学校,民国二年首创崇德女学,为莒地民女入学的开端。为了办学,他教育其长女周淑传,倾资千元银洋捐于教育事业。为培养新学师资,他利用旧学宫创立乙种农业学校,并建立了教员养成所,开沂州地区师资学校之先河。此后又办了初级小学、高等小学多处。为举办中学,几经搁浅,后虽批准而无经费,只好采取伐取城郊公树、捐款等措施,才将县中建成。周仁寿为聘请名师亲自登其门,亲发函柬。为此莒县中学第一批教师为沂州地区之佼佼者。周仁寿每次下乡巡视必至学校作访,在县城则经常微服入校,浇花扫地,俨然如校役。对学生教导、学生课卷,经常查阅。周公对在外地求学之院校学生常作家境调查,对贫困者拨款或捐款经常给予周济。如名医李福民、军官荆修友、官员邵立均等,均曾受其救济,他尊师重教资助贫苦学生的事,深受莒人赞赏。

周仁寿注重挖掘文化遗产,曾聘请文人周兴南、白锡录、潘琛远等,将先贤遗著校刊待印,非常可惜的是因为后期调任,成书者仅有《山遗集》、《焚余诗草》,此二书为史学家王献唐所肯定。

因有上述功绩,于民国十二年二月,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授周仁寿“二等文虎奖章”与“大绶嘉禾勋章”。

周仁寿善于看风使舵,结交权势,1916年十二月间,袁世凯公然称帝,改元洪宪。周仁寿也曾宴请绅老表示祝贺。数日之后,发布文告:一切行文自告示之日起,皆用“洪宪纪元”。可笑的是,他的布告还在墙的时候,袁世凯就退位了。袁世凯退位后,周仁寿就在署前自书标语说“推翻帝制,恢复共和,乃万民之愿”。

造福乡里

周仁寿作为地方士绅,为家乡办义举也是当然之责,1911年,返里数日,捐银洋伍千元委托专人,办起了歌岐小学。

1915年,在本村投巨资看办了纺织、竹编两大作坊,并请名师授徒,专收孤儿供其食学艺,使大宗孤儿技成而得成家立业,受济者世代感恩。

1916年,又自助千元银洋重修秦公桥而拒绝碑上留名。

1918年民国七年前后在乡置田六百亩出租,其收益大部用于家乡善事。在其居家短暂间,对地方公益、修建聂氏宗祠、扶贫济苦等事,皆慷慨解囊。周仁寿晚年,在其卧室中撰条幅曰:为子孙积德,少给后代攒钱。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