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足石仙桃(学名:Pholidota longipes S. C. Chen et Z. H. Tsi.):根状茎较粗壮,假鳞茎较密集,圆柱状,向顶端渐狭,叶狭椭圆状披针形,纸质,花葶生于幼嫩假鳞茎顶端,发出时其基部连同幼叶均为鞘所包,长6-10厘米;总状花序长4-5厘米,具7-9朵花,花白色,芬香,直径约1.2厘米,蒴果倒卵形,具3棱,棱上有狭翅;果梗长5-10毫米。花期1月。
形态特征
长足石仙桃根状茎较粗壮,直径4-8毫米,被鳞片状鞘;假鳞茎较密集,圆柱状,向顶端渐狭,长4-11.5厘米,中部宽3-4毫米,顶端生2叶。叶狭椭圆状披针形,纸质,长8-16厘米,宽1. 5-3厘米,先端长渐尖,具多脉,基部渐狭为柄;叶柄长1-3厘米。
花葶生于幼嫩假鳞茎顶端,发出时其基部连同幼叶均为鞘所包,长6-10厘米;总状花序长4-5厘米,具7-9朵花;花苞片卵形,凹陷,长5-6毫米,宽2.5-3毫米,宿存,至少在花期未脱落;花梗和子房长1-1.2厘米;花白色,芬香,直径约1.2厘米;萼片卵形,长1. 1-1.2厘米,宽约5毫米,先端钝或具短尖,凹陷成舟状,背面具龙骨状突起,具5脉。
花瓣卵状椭圆形,略短于萼片,先端钝;唇瓣长约1厘米,中部缢缩而成前后唇;后唇凹陷成囊状,长约5毫米,宽约2.5毫米,近基部有2条纵褶片;前唇长圆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具短尖,基部有3条长约1毫米的粗脊;蕊柱宽阔,长约3毫米,两侧有翅;翅在上部宽达1毫米,在顶端围绕药床;蕊喙宽舌状,长约1毫米,宽约2毫米。
蒴果倒卵形,长约1. 8厘米,宽约1厘米,具3棱,棱上有狭翅;果梗长5-10毫米。花期1月,果期不详。
产地生境
生于石灰岩沟谷阔叶林下阴湿岩石上,海拔1000-1400米。产云南省东南部(西畴县、麻栗坡县)。模式标本采自西畴。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宜半阴而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常生于山野间岩石上或其他树上。耐寒,不怕酷热,适应性强。可种于排灌条件较好的池塘,水沟、积水坑、水溪旁。是肉质根,主要栽培于溪谷、林下或具腐殖质土的岩石或树干上。
繁殖方法
以无性繁殖为主,用假鳞茎分株繁殖。也可以石仙桃蒴果为材料,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筛选不同阶段所需的最适培养基。其种子可在MS+20g·L蔗糖+8g·L琼脂培养基上萌发,发芽率可达70%以上;MS+50g·L土豆+20g·L蔗糖+8g·L琼脂培养基有利于原球茎分化小苗,低浓度6-BA和NAA组合适合原球茎增殖与芽的分化;在1/2MS+0.5mg·LNAA+20g·L蔗糖+8g·L琼脂培养基上生根率达100%,通过以上系列培养基的培养可获得完整植株。
栽培技术
栽种
根据地势作25-40厘米深的低床,将当年石仙桃不够药用要求的小块茎和根茎均匀撒播或条播于苗床内,浇透水,覆盖湿土和厩肥越冬。翌年春3月灌水,保持水深15-20厘米,施肥。待苗高20-25厘米左右时即可移栽。移栽地于早春将地块施肥,耙平。
浇水
石仙桃栽前将苗床灌水,拔出幼苗,随拔随栽于放净水的大田中,株行距可按15-20×30厘米浅栽于泥中。肥沃土地可适当加大株行距,栽后灌水6-8厘米深。移栽后的生长期内,随苗高掌握水的深度,栽后2个月内必需有充足的水量,其后可时有时断,以利晒田提高地温,促进生长,但水深不能没顶,以免造成苗株死亡。
施肥
返青后可每亩(666.7m2)施人粪尿或饼肥50千克,尿素10千克,施肥时排水,仅留浅水撒施。3个月后可酌情再施1次,除草早期拔除杂草。7-8月易发生倒伏,要及时剪顶扶正,并防止家畜家禽危害。
采收
地上茎枯黄的即可采收,挖前10-15天排水晾地。割去地上茎叶,留10-15厘米茬,用锨挖或拔出,根茎用黑三棱叶盖好,以防风干,晒干不易去皮。刀刮去皮,将毛根里皮刮至呈粉白色处为度。晒干,晒时夜间不能被露水淋,以免变质。
主要价值
石仙桃假鳞茎硕大似桃,青翠犹如碧玉,叶色鲜绿光亮,是一种清雅别致的室内观赏植物。
保护级别
长足石仙桃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类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Pholidota longipes |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系统 [.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