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Zhouyuan)是中国先周至西周时期周文化的中心性聚落遗址,位于扶风县岐山县交界处,北倚岐山,南临渭河。周原遗址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一座大型古遗址,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来到扶风县调查、试掘周原遗址。1977年,在扶风刘家发现了周原遗址第一座带墓道的大墓——刘家一号墓,1982年,周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宝鸡市政府批准成立周原博物馆。2014年,考古人员发掘了岐山凤雏三号基址,并在该建筑庭院中发现了当时的社祭遗存。2024年12月28日,考古人员确认了陕西宝鸡周原遗址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并在宫城城墙南侧的壕沟内,发现了200余片卜甲与卜骨,其中有字甲骨30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字。

周原遗址是从先周时期开始一直延续整个西周时期的一处大型都邑聚落,遗址内发现的各类遗迹、遗物对于研究西周建筑、礼制,乃至整个西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周原遗址先后入选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第二届“陕西省重要考古新发现”、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基本情况

周原遗址商周聚落面积约35平方千米,现周原遗址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一座大型古遗址,位于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北倚岐山,南临渭河。史籍记载,周人的首领周太王约于公元前12世纪末或前11世纪初,自邠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于丰后,这里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至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而成废墟。广义的周原指关中地区西部的渭北台塬,范围包括千河以东、漆水河以西、渭河以北,岐山以南的地区。周文化遗址密集分布于这一区域的湋河中游及其支流七星河、龙尾沟、横水河两岸,包括赵家台遗址杨家村遗址周公庙遗等重要遗址。

历史沿革

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人的首领周太王率领族人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丰都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的破坏,遂成废墟,废弃不用。三千多年以前,居住在豳(今陕西长武、彬州市一带)的姬姓部落,由于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其首领古公但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下”,定居周原,建立了岐邑,经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在这里励精图治,国力日强,左为商朝“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强大的诸侯国。

周原作为周人重要发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祇的圣地,一些重大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西周灭以后,岐邑毁于兵火,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动遗迹被历史保留下来。

出土发掘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先后出土了大盂鼎、大丰、毛公鼎等铜器。1943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石璋如先生在岐山岐阳堡一带开展考古调查,最早提出这一带就是周太王所迁之岐。新中国成立之后,周原遗址的考古逐步走上正轨。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来到扶风县调查、试掘。1975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村民在村西的取土场挖土时,无意间挖到了一个窖藏。考古专家在这个窖藏中先后清理出了37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中30件铸有铭文,字数有2000多字。从器物形制、纹饰及铭文来看,这些青铜器是西周时期裘卫家族的器物。1976年,周原遗址迎来大规模考古发掘。

1976年,在云塘村附近的庄白村,村民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一处青铜窖藏,便立即上报考古部门,相关单位遂成立了周原省级考古队。

1977年,在扶风刘家发现了周原遗址第一座带墓道的大墓——刘家一号墓。1996—1997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专题组在岐山王家嘴一带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商代晚期和先周文化遗存,为“古公迁岐”提供了实物证据。

1982年,周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宝鸡市政府批准成立周原博物馆。1999年,经国家有关方面批准,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工作队,对周原遗址再次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科学考古发掘,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1999年,是周原考古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经时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李伯谦教授提议,由北大考古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了新的周原考古队,开始对周原遗址进行有计划、持续性的大规模考古工作,其主要目标有二:一是构建系统完整的周原遗址商周文化序列,二是厘清周原遗址的聚落结构和聚落演变。2011年,确定了扶风云塘附近的西周池渠遗存,为了解周原遗址的水系布局提供了重要契机;2013年,通过为期4个月的大规模、全方位的考古调查,初步确定了周原遗址商周时期功能区分布,这是周原聚落考古的重大突破;2014年,发掘岐山凤雏三号基址,面积超过280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单体建筑,并在该建筑庭院中发现了当时的社祭遗存。

2015—2016年,对周原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勘探和航空拍照,钻探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对遗址核心区域内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全覆盖式航拍;调查和钻探了周原遗址的水系遗存。之间2015年2月15日,规划占地18亩、总投资3300万元的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在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开工建设,建成后成为全国文博单位建立的第一个研究基地和国内外周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发掘扶风齐镇村东遗址,发现西周时期大型建筑、车马坑和墓地。

2024年12月28日,考古人员确认了陕西宝鸡周原遗址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并在宫城城墙南侧的壕沟内,发现了200余片卜甲与卜骨,其中有字甲骨30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字。

遗址布局

王家嘴一号区域

在遗址西南部的王家嘴区域,钻探出先周文化建筑带,南北长度超过150米,发掘了2座大型建筑。完整揭露的一号建筑南北总长68米,东西宽34-37米,面积逾2500平方米,由门塾、东西厢房、前堂、后室、前后庭院构成。这是周原遗址第一座完整揭露的先周文化大型建筑,也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先周文化建筑。

王家嘴二号建筑

王家嘴二号建筑(F2)位于一号建筑以西25米处。东西宽41、南北长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年代为战国晚期。基址上可见横贯东西的墙基,墙基间有密集且不规则分布的柱础坑,结合建筑废弃堆积中出土的“公”字铭文陶量,初步判断二号建筑可能为干栏式的官方仓储建筑。

战国一号建筑

一号建筑基址位于王家嘴中北部。东西宽38米,南北长约58米,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已揭露南部的28米,由正堂、东西厢房、前后庭院、附属建筑等组成。建筑正堂宽19、进深12.5米,是一座面阔6间、进深3间、前面有廊的房屋。推测整体结构为前堂后室,类似凤雏甲组建筑。

战国二号建筑

二号建筑基址位于一号基址以西25米,东西宽41米,南北长30 米,面积1200平方米。基址四角没有夯土,发现有踩踏面。基址内由10道贯通的墙基槽分隔成9条,每条内不规则分布着大量柱础坑,础坑直径0.4-1米二号建筑的夯土也是就地取用。早期文化层,杂质多而小,夯打得更加坚硬。基址被20多座战国晚期瓮棺打破,解剖时发现夯土内包含战国晚期陶片,因此年代为战国晚期。

凤雏遗址

凤雏遗址位于周原遗址中心区域的凤雏村南、董家村东北一带,发掘的重要建筑基址有甲组基址、乙组基址、F3、F4、F6~10,构成凤雏建筑基址群。此建筑基址群规模宏大,性质重要,对研究西周首都格局与宫室制度有重要意义。凤雏建筑基址群中的部分房址在空间上彼此毗邻,体现出更为紧密的关系。即,凤雏建筑基址群可分为三组:一为F3与F4,二为甲组基址与乙组基址,三为F6~10(图一)。三组建筑的性质,相互关涉。

召陈建筑基址

陈村建筑基址相对比较集中,在揭露的15座房基中,残破不全者较多。总体布局不甚谨严,有些单体建筑的平面分割也不够明确,均有待以后的发掘来提供更多实例。召陈建筑遗址3号房基保存比较完整,台基以夯土筑成,东西长24、南北宽15米,在基址上面保留着用巨型卵石堆砌的立柱柱础41个,础径100-120厘米。东西两侧各有两排柱础,每排南北6个;中间3排,每排南北5个。布局规整有序。这种以卵石构筑的巨大柱础,虽非周人的独创,但以之作如此特殊的柱网布置尚属罕见。今就台基结构、柱础布局、夯土、墙基、踏步、散水等深层分析其构架特点,应是一座单层四阿顶或下层四阿上层圆形的建筑实体。

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成为认定周原遗址先周时期聚落性质的关键材料。该建筑基址位于岐山县京当镇王家嘴村西北,坐北朝南,基址整体东西宽38米、南北长约58米,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整体结构为前堂后室的两进四合院式建筑,目前已揭露南半部分,初步判断由正堂、东西厢房、庭院、附属建筑等组成。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建筑年代上限为京当型商文化晚期,下限不晚于先周文化晚期,考古人员进而认定该建筑年代应为先周时期。这座建筑是周原遗址首次发现的先周时期大型建筑。建筑规模之大,形制之清楚,皆为先周时期之最,由此表明王家嘴一带是周原遗址先周时期聚落的中心。

西周铸铜作坊

2003月份以来,考古队在周原遗址核心区域的扶风县法门镇庄李村进行了考古发掘,到目前发掘清理面积共约300平方米,发现了多处灰坑、陶窑和古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此处的6个灰坑里,出土了一批精细的陶模、陶范,出土数量比较大,但多已破碎,正在进行整理,所以具体数量暂时无法确定。经过对这些陶模、陶范的纹饰等仔细研究,可以确定这里是一处西周时期铸造青铜器的作坊。

车马坑

2014年8月8月17日,在以往发掘的凤雏基址南边100米的探区东南部钻探发现一座东西向遗迹单位,长3米、宽2米,开口于地表下1.5米,自深约0.9米,填土内包含有散乱的朱砂痕迹,在东端钻探出有青铜残片,初步推断为埋有不少青铜器的遗迹。为确保文物安全,8月18日下午考古队开始对该遗迹进行发掘。8月20日,探方挖掘深度至1米时,在探方的北壁中间部位露出2件青铜遗物,初步辨认为车轮的轮牙部位。进一步工作确认,该遗迹为一座南北向车马坑,南北长4.3米,东西宽3.2米,自深1.0米,内埋一车。随后,考古队按照车马坑的特定清理办法(即破壁反边清理)进行发掘。由于东轮已暴露出坑口,决定先从东侧面开始发掘,从而保证车轮的完整。 8月23日下午,东轮周围填土清理至60厘米处时,车辖、车輨、车軎相继露出。兽面纹车軎镶嵌绿松石,甚为精美;木制轮辋外包铜壳,以往商周同类形制车发现甚少。车轮直径约1.4米、周长约4.4米、轮牙宽5.7厘米、厚1.9厘米、上个别处见到钉眼、测算重约24公斤。初步判断,该车马坑的年代为西周中晚期。

宫城、小城、大城

大城东西约2700米,南北约1800米,面积520万平方米。对大城墙的东南城角、西南城角、东南城门等5处发掘表明,大城建于西周晚期,为目前发现的最大西周时期城址。东南城门由城台、外瓮城、南北门道、门塾、内瓮城、入城道路、门内建筑群等部分构成。城台南北跨度95米,入城道路宽约30米。东墙与门:东墙自下雾子村东至召陈村南,长1770、宽5米。在召陈建筑基址的东北有90米长的一段基槽宽约10米。全面揭露后发现门道,长17、宽5.3米,南北两壁有单独夯筑的薄墙(图5)。门道曾遭火焚,被倒塌的红烧土覆盖,地面上出土西周晚期的铜器腹部残片(图6)。门道北侧有嵌入城墙的门塾,面阔7.5、进深8.9米(图7)。城内一侧连接曲尺形夯土台,限定了入城后要向南转向,类似瓮城结构(图8-10)。门道南侧的城墙内外各发现马坑一座(图11),可能是与城门有关的祭祀遗存。

小城位于大城西北部,东西长1480米,南北宽约1065米,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城墙始建于商周之际,废弃于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小城面积大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城址规模。东城墙:起自齐家村北,至云塘水池转向东北,于强家村西与北墙交汇。城墙只存基槽,宽约8米,部分被后期道路叠压。开设解剖沟一条,可见基槽残深0.8米,保存夯土13层,层厚0.06–0.12米。夯土被西周中期的灰坑打破。东墙以东14.9米为城壕(G18),口宽21.2米、底宽7.2米、最深3.75米,有5次清淤行为。城墙:自王家沟转角至齐家村北,保存基槽宽25米。平面揭露一段10米长的城墙,并辅以断坎剖面了解结构,可见基槽由6块平行的夯土组成,每块宽4.2–5.7米,厚0.6-0.8米。西城墙:自凤雏村西至贺家村西,距王家沟30-50米。开设解剖沟两条,可见墙基宽12.5-13米,由三块平行的夯土组成,夯土厚0.6-0.85米。北起强家-云塘(即内城北墙延长线);东至下雾子-召陈,南达庄白-刘家北,西抵王家沟。东西约2700米,南北约1800米,形状规整,方向352°,面积约520万平方米。除西南城墙因取土破坏无存,其他部分大都保存有断续的夯土基槽。

宫城位于小城北部正中,面积约50万平方米。通过对北墙、西北角、南墙及南门的发掘,判断宫城年代基本与小城共时。钻宫城内遍布夯土,多条道路纵横交错,大致呈网格状布局。宫城南墙宽约14米,夯土保存1米余。已发掘的一座城门位于南墙偏东部。门道呈亚腰形,两侧有6.5米宽的夯土墙,进深约55米、宽6-10米。路面铺设石子,保存有车辙。

主要文物

庄白窖藏

1976年12月15日庄白一号窖藏被发现,其共出土青铜器21种、103件,其中有铭文的达74件,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次重大发。形似大平底锅造型的史墙盘上铭文多达284字,成为研究西周公国历史的重要史料,被称为“青铜史书”;而造型精美的折觥,代表了西周青铜铸造技术的“天花板”,还有精美复纹饰的三年兴壶,以及成套的编钟等。

董家窖藏

1975年2月2日,岐山县董家村发现了一处周代的青铜器窖藏,出土了37件青铜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裘卫家族制作的两件鼎、一件盉、一件簋,被称为“裘卫四器”,其中卫盉盖内有铭文132字,记述了裘卫与贵族矩伯进行土地交换的全过程,这篇132字的铭文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地契。

齐家窖藏

1960年,扶风县齐家村南的窖藏发现了39件铜器,其中几父壶、柞钟、中义钟、中友父簋、白邦父鬲等28件铸有铭文。1963年,又在齐家村东发现了日己方尊、日己方彝、日己觥等器物。1960年,扶风召陈村发现的散车父器等19件器物。1974年,扶风强家村发现师臾钟、即簋等7件器物。1978年,扶风齐村发现即簋等器物。

甲骨卜辞

在西厢房2号房间里(俗称周代的档案室)的11号灰坑和31号灰坑内,出土了大约21000多片甲骨,其中有字甲骨有279件,总字数903个,有不同的单字360多个。

青铜马车

2014年10月14日,考古人员在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的周原遗址考古发现一套豪华的“青铜马车”。经专家初步研究,判断其年代为西周中晚期,其华丽程度在西周车马发展史上堪称“第一豪车”。这套马车遗迹由车体和四匹马的遗骸组成,不仅车辆形体较大,而且装饰华丽复杂,车厢装饰有大量镶嵌绿松石的青铜构件、薄壁青铜兽面装饰以及玉器和彩绘构件。车轮直径约1.4米、周长约4.4米、轮牙宽5.7厘米、厚1.9厘米。

折觥

折觥于1976年出土于庄白一号窖藏内,当时村民在平耕土地的时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包含一百零三件精美的青铜器,“折觥”就是其中之一。折觥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山中之兽、天空之鸟、地上象、水里鱼被巧妙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精美的外部造型。折觥内部刻有的四十字的铭文则表明了这件文物的身份和由来。铭文大意为,姬瑕十九年五月戊子这天,王在沣京一带,命作册折去给相侯代天子赠望土。为宣扬王的美德和恩惠,折为祭告父亲乙,便铸造了这件觥,以作纪念。

刖人守门鼎

刖人守门鼎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盛放食物的炉膛,下半部分是双开门巨型的门窗。此鼎装饰有刖人造型,形似现在的火锅,是一件集实用性、艺术性、警示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一件艺术品,出土于一九七六年庄白一号窖藏内。

相关研究

周原遗址是周代崛起和建立后最重要的遗址。遗址所处区域发现大量商代晚期的土著遗存和西周时期的城墙、宫殿、墓葬、水网系统、手工业作坊和青铜器窖藏等遗迹。其中,商代晚期为土著遗存的中心遗址,发现刘家文化、碾子坡文化、郑家坡文化的遗存;西周时期为周王朝最大的遗址,发现城墙、宫殿、铜器窖藏、手工业作坊、贵族墓葬、水网系统、道路等早期城市的指标性遗存。考古人员在周原遗址凤雏村南宫城城墙南侧的壕沟内,发现了206片卜甲与卜骨,初步辨识出甲骨文180字,为研究西周甲骨学乃至西周历史提供了宝贵材料。这批甲骨文当中,有王令诸侯的记载,反映了西周时期国家管理的内外服制度,也有反映西周时期天文历法相关的记载,以及西周时期的国族名、人名、地名等。这片甲骨文非常重要,也是迄今为止对于秦的最早文字记载。这些甲骨的出土,为研究西周甲骨学乃至西周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

保护措施

1982年周原遗址被国务院公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宝鸡市政府批准成立周原博物馆;2016年,依托周原遗址而建设的国内首座国际化考古研究机构——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建成开放。

2021年11月,为明确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定位,做好“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印发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其中包括周原遗址。《规划》立足大遗址保护利用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坚持国家属性、考古支撑、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等基本原则。《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基本成型。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总体安全,大遗址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教育休闲、传承创新、传播交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中国特色大遗址保护利用理论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彰显。

2024年10月24日经宝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宝鸡市周原遗址保护条例》,《条例》共五章、三十五条,从保护管理、考古发掘与展示利用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加强对周原遗址的保护、研究、阐释和利用。

价值意义

周原遗址是从先周时期开始一直延续整个西周时期的一处大型都邑聚落,遗址内发现的各类遗迹、遗物对于研究西周建筑、礼制,乃至整个西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周原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墙的发现,特别是宫城南门与大城东门的发掘,不仅促进了周原聚落形态与性质的认识,更提供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周原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卜骨卜甲,对于研究周人兴起历史有重要价值。发现了先周的陶范,并发掘出大量的建筑、以排水沟为代表的排水设施与先周晚期的空心砖,这对于研究西周城建具有重要价值。周原遗址鉴证西周礼乐文明。周原遗址不断有青铜器出土。周原遗址有很多青铜器窖藏,仅一个窖藏就发现103多件青铜器。目前,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有两三万字之多,其中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所获荣誉

周原遗址先后入选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第二届“陕西重要考古新发现”。

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2022年3月,入围202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5年2月19日,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周原遗址入选。

参考资料

周原考古首次确认发现周城 面积近90万平方米.文汇报.2024-02-21

周原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21

周原考古首次确认发现周城 面积近90万平方米.文汇报.2024-12-29

孙庆伟:周原遗址的丰富文化内涵.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12-29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4-12-29

宝博微课堂|从皮货商人到西周贵族—裘卫家族.宝博微课堂|从皮货商人到西周贵族—裘卫家族.2024-12-29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国家文物局.2024-12-29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4-12-29

文化中国行 | 周原遗址:历史的谜团正在解开.文化中国行 | 周原遗址:历史的谜团正在解开.2024-12-29

【#6项目入选202....新浪微博.2025-02-19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4-12-29

带你走进最美扶风 周原遗址.新浪旅游.2015-09-05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4-12-29

【“西凤酒”寻周记 探源礼乐文明】考古技工李伸前:“40多年前,我们挖出了折觥”.宝鸡新闻网.2024-12-29

周原遗址首次发现西周铸铜作坊.中国青年报.2024-12-29

周原遗址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已开建考古研究基地.中视新闻网.2024-12-29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4-12-29

周原遗址发现西周城址和先周大型建筑.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12-29

周原发现西周城址和先周大型建筑.周原发现西周城址和先周大型建筑.2024-12-29

严志斌:周原遗址凤雏建筑基址群探论.微信公众平台.2024-12-29

延伸阅读|刘士莪:周原遗址考古的成就和思考(1949-1999).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4-12-29

填补空白!周原遗址首次发现先周时期大型建筑.光明网.2024-12-29

周原遗址贺家村发现西周时期的车马坑.周原遗址贺家村发现西周时期的车马坑.2024-12-29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4-12-29

【“西凤酒”寻周记 探源礼乐文明】周礼诚信风 千年韵犹存.【“西凤酒”寻周记 探源礼乐文明】周礼诚信风 千年韵犹存.2024-12-29

镓堕鍙堢幇瑗垮懆闱挜摐鍣ㄧ獤钘�(锲�).新浪网.2024-12-29

央视聚焦岐山!周原遗址霸屏央视58分钟,全国人民围观!.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2024-12-29

西周“第一豪车”青铜轮牙马车“重现”.中国新闻网.2020-08-08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4-12-29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4-12-29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4-12-29

“周原遗址”未来发展可期.网易.2024-12-29

《宝鸡市周原遗址保护条例》公布,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文化艺术报社.2024-12-29

宝鸡市出台条例加强周原遗址保护.澎湃新闻.2024-12-29

观澜亭丨周原遗址确定为西周时期全世界最大城市,这城市有多大?.观澜亭丨周原遗址确定为西周时期全世界最大城市,这城市有多大?.2024-12-29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1-10-18

2021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将出炉,三星堆等项目入围_古代艺术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