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阜民,1927年生,2007年11月,近百万字的营口市历史学研究文集——《于阜民文选》终于汇编成册,它是已80周岁的于阜民20 年来集心血之大成,集平生所学之成果。
正文
人物生平
营口历史学会会长王金令称赞该书为:是献给营口人民的一份厚礼,是研究营口历史的史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学习营口地方历史的好教材,是在校学生了解家乡历史的有益课外读物,是营口地区史学工作者的共同财富!令人称奇的是,年已八旬的作者于阜民并非专业人士,他只是一位退休的教育工作者。
一位老人,何以能完成专业人士都难以完成的工程?一位业余作者,何以能完成这样的鸿篇巨制?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近了于阜民。
当记者来到于阜民在月光园小区的家中时,他正在电脑前“网上冲浪”。看着于阜民熟练地应用电脑,记者不禁心中好奇,问道,“于老师,您很时髦啊,怎么学会上网的?”听了记者的问题,于阜民“呵呵”地笑了起来,“我自己学的啊,不但上网,我还用电脑写稿子,那本文选都是我自己打字的。”
原来为了更快地整理好《于阜民文选》的材料,今年1月于阜民特意买了一台电脑。不会操作,一点也难不倒好钻研的他,买本《电脑入门手册》学习学习就没问题了。
于阜民是个爱学习、好钻研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人决不能让脑袋空着”。于阜民1927 年出生于当时的盖平县沙岗村,祖辈以种田为生,家里条件不好。但他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写作。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受到兄长的资助,先后就读于华北联合大学、辽北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学过哲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无论是战乱时,还是贫困时,于阜民对于学习从未放弃,“文革”时期,家里的书几乎全被烧了,只有地图没烧,他就开始研究地图,学习地理。
参加工作后,他任中学教师,先后教过语文、政治、地理、历史和书法等课程。丰富的阅历把他武装成一位知识渊博的人,为他日后在史学方面有所成就奠定了基础。
1986年退休后,于阜民被营口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聘请为编员、特约编辑,从事地方史研究和编辑,一干就是二十年。
从事起地方志研究工作后,于阜民了解到有关营口市的史料过于分散,他便琢磨着把它们串在一起,进行编辑加工,既利于专业人士研究,也利于普通人了解。
此后,于阜民几乎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查资料和写作。二十年来,他已经养成天天凌晨1点睡觉的习惯了。
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历代史籍鲜有营口地区的史料著录,地上文物遗存也不多,可供参考借鉴的文献、资料十分匮乏。有时候为了研究一个历史问题,于阜民不仅要查阅营口档案馆的资料,还要奔波到省档案馆、大连档案馆、国家档案馆……
有人问于阜民:治史难吗?为什么你能坚持到今天呢?“很难,但也很过瘾!”于阜民笑着说。
在研究营口市地方史的过程中于阜民遇到过很多棘手的难题。
例如,“营口在历史上隶属过渤海国吗?”他就曾被这个问题难住,问题的关键在于“营口应该不隶属于渤海国,那么为什么在营口会出现熊岳、汤池这样有渤海国特色的名字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于阜民四处奔走查阅资料,废寝忘食地分析史料,从史料中发现蛛丝马迹,一路查找,最终找到答案——“因为渤海国的居民在迁徙时,把自己的城市的名字也迁徙了。”兴奋的于阜民觉得自己好象是个侦探,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案子给破了,非常有成就感。就像他所说的“研究历史虽然很累,但很过瘾,让人兴奋。”
二十年来,于阜民对于营口市历史的研究从未间断,凭借着他深厚的知识功底,对历史学的执著追求,早已成为我市史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是营口地方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营口的民间艺术有哪些?营口是怎样代替营口市开港的?在《于阜民文选》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于阜民文选》内容丰富,据他的学生阎海介绍,第一部分为“史志长篇”,是于阜民在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期间为《营口市志》所撰写的文章,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军事、民俗等多个方面。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驾驭这些纷繁复杂的史料的。第二部分为“历史论文”,这些论文大部分是对营口市历史的考证,在10几年前,营口地方史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些文章无疑成为当时填补空白的拓荒之作。第三部分“历史杂文”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文章。第四部分“历史小说”是于阜民用文学的形式叙述历史的一种尝试。因为历史小说具有故事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成为大众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子。第五部分“乡土教材”是于阜民特为我市中小学生编写的教材。他是教师出身,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之对营口市历史的准确把握,因此他编写的教材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得,是难得的好教材。
今年11月,随着凝结着于阜民20年心血的《于阜民文选》汇编成册,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今日将此书整理出来,主要意愿是为有志于营口历史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资料。如能做到,今夙愿克遂,已不枉此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