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缺(1916年—2013年8月20日),原名丁善,江苏宜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画家。他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并担任吴大羽的助教。丁天缺的艺术生涯中,他曾翻译《毕加索》,是第一个把毕加索介绍给中国人的印象派画家。
丁天缺原名丁善庠,他这样解释自己的新名字:天上少颗星,地上添个丁。
人物经历
作为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的同学,油画家丁天缺在业内因对现代派艺术的独特开拓及对巴勃罗·毕加索的推荐而闻名。
丁天缺于191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乡绅世家。
1935年,他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师从方干民和吴大羽。
1947年,丁天缺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绘画系主任吴大羽的助教。他认为色彩是现代绘画的中心。
1951年,丁天缺因收听“美国之音”被人告发,以反革命罪被投入监狱2年。
1958年,他再度被劳教,并遭到抄家。
1969年,丁天缺被戴上“反革命”帽子,遣返原籍江苏宜兴,监督改造10年。
在被关押期间,丁天缺翻译了《毕加索》。
1980年,他获得部分平反,随即返回中国美术学院,暂时担任《美术译丛》编辑。
1983年,因“档案已毁、落实无据”,被迫离开该校。
1985年,丁天缺获得彻底平反,遂到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研究现代美术。
晚年,丁天缺先后应邀在中国美术学院(2000年)、巴黎嘉德画廊(2002年)举办个人画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2005年)、中国美术馆(2006年)举办联展。
1993年,任国立华侨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
1995年。任中国美院国际美术教育交流委员会委员;
2013年8月20日,丁天缺在杭州市的浙江省人民医院病逝,享年97岁。
人物评价
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肖峰称,丁天缺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见证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
个人生活
丁天缺与他的女学生徐祖瑛相爱,并为她画了一幅肖像画《黑边框的眼镜》(该画1950年代初遗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天缺两次被捕,徐祖瑛以为丁天缺已去世,便与他人结婚。此后38年,二人不通音讯。
直到1988年,母校60周年校庆,两人终于重逢。当时徐祖瑛的丈夫早已去世。4个月之后,二人迅速结婚,当时丁天缺72岁,徐祖瑛62岁,这是丁天缺人生中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婚礼。1998年,二人结婚10周年之际,丁天缺再度为夫人画了一幅肖像画。台球选手丁俊晖是丁天缺的侄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