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颊麦鸡(Vanellus gregarius),又称长脚麦鸡,是鸻科(Charadriidae)麦鸡属的一种中型鸟类。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地区,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开阔草地上繁殖。黄颊麦鸡的体长为30厘米,翼展为70-76厘米,体重为150-250克。它的翅形尖长,初级飞羽退化,第二枚初级飞羽较第三枚长或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共有12枚尾羽。
黄颊麦鸡的体羽为橄榄褐色,具有非常明显的白色眼眉。它是一种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主要栖息于水域附近的草地、耕地、荒漠、内陆湿地和半干旱草原等。在繁殖季节,黄颊麦鸡的饮食更加多样化,主要以昆虫为食,同时也吃少量植物物质,如谷物、叶子和花朵。
鸻科共同特征
小、中型涉禽,体长约240毫米;嘴形细狭,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沟;跗骨后侧具网状鳞,前 缘亦常具网状鳞;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栉缘。共有32属63种,分布遍于全世界。在高纬度繁殖的种为候鸟,其 中有些种能迁徙到很远的地方。除繁殖季节,类高度结群。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 动。在沼泽附近杂草丛生的地面凹陷处营巢。每窝产卵4~5枚。卵皮黄色或灰色,有黑斑点。雏鸟为早成 性。雌雄皆孵卵和照料幼鸟。
在地面行走迅速而敏捷,常10~20只结群活动。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蠕虫、蜗牛、海产软体动物门和 甲壳亚门。栖息于河川、稻田、草原和山地,平时大群活动,只在繁殖季节成对。飞行迅速,两翅拍击很快。繁殖时期常上下飞翔,鸣声嘹亮,十分悦耳。以蠕虫和昆虫为食,也吃禾本科、莎草科、蓼科等植物的种子和嫩芽。中国只有1个亚种,在北方繁殖。迁徙几乎遍布全国。金眶鸻,栖息于沿海、小河的砂砾岸边或河中的沙滩。单独或三五成群在沙滩上行走,边走边叫,取食甲虫、蜗牛等。中国有3 个亚种,繁殖在东北、河北省、山东省,直至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蒙古沙鸻,生活在海边沙滩上,有时也到湖畔或江岸。是中国常见的旅鸟。不结大群。两翅强,飞行迅速,击动较 快,下降接近地面十分敏捷。
简介
中文名:黄颊麦鸡
拉丁名:Vanellus gregarius
英文名:sociablelapwing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u003e脊椎动物\u003e-\u003e鸟纲\u003e今鸟亚纲\u003e-\u003e今颚总目\u003e鸻形目\u003e-\u003e-\u003e鸻科\u003e-\u003e麦鸡属\u003e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郑宝生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王国、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岛。)
保护级别
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野外识别
体型中等。具黑色过眼线,额和眉纹白色,头顶黑色。繁殖期面颊土黄色。颈、胸、背、腰橄榄灰褐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白色;尾羽基部有宽大的白班和黑色次端斑。腹部有宽的黑色和暗栗色横带。尾下白色。
最新动态
来自国际鸟盟的消息,3月2日,一支研究小队宣布,他们在叙利亚发现了黄颊麦鸡的最大越冬种群。
此前的估计认为这一极危物种的全球种群数量只有400至1500只。但这次,该小组在叙利亚北部的一些草地生境中,一天内就发现了1200多只,整个调查形成期间共记录到1500只。
这一发现对于中亚(该鸟繁殖地)到中东(该鸟越冬地)地区该鸟的保护工作将是将极大的鼓舞。
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对于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叙利亚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主要是因为非法捕猎和栖地丧失,而这二者都将给黄颊麦鸡带来极大威胁。中东地区的保育研究人员们已经开始紧急行动,以确保这一越冬种群将会立即得到应有的保护。
黄颊麦鸡的种群数量从1960年至1987年间有了急速的下降。而近年间,这一下降趋势有增无减。因此,该鸟种被列为国际极危物种。该鸟种在北戴河区曾有过1个记录,被认为是迷鸟。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农业农村部.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