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樱桃,蓝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蓝田樱桃栽培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蓝田车厘子生产区域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降雨量635毫米土壤以黄垩土、白垩土为主具备生产优质樱桃的自然条件。蓝田樱桃果实大果肉肥厚、核小,细嫩多汁,甜酸适口,娇艳欲滴、馥郁甜香,极具地方特色。
2015年2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蓝田樱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感官特征
蓝田樱桃果实大,平均单果重9-10克,果型呈肾形、心脏形,果柄粗短,果皮艳红色、杏黄或紫红色,有光泽,果肉肥厚、核小,细嫩多汁,甜酸适口,娇艳欲滴、馥郁甜香,极具地方特色。
内在品质
蓝田樱桃营养丰富,富含铁、维生素a、B、C及钙、磷等矿质元素。相比其它产区车厘子,蓝田樱桃糖度、可溶性固形物及钙、钾、蛋白质含量明显较高。总糖含量不低于12.2%,总酸不低于0.699%,维生素c不低于11.23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不低于16.9%,铁不低于4.64毫克/千克,钙不低于128.03毫克/千克,钾不低于1594.88毫克/千克,蛋白质不低于1.59%。
产地环境
蓝田樱桃生产区域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降雨量635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2-13.3℃,日照时长2026-2719小时,昼夜温差大,适宜樱桃生长和干物质积累。蓝田车厘子生产集中区域海拔700-750米,地形平缓,坡度在30°以内,且排水性能良好,土壤以黄垩土、白垩土为主,有机质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产地及产地周围没有工矿企业,具备生产樱桃的自然条件。
历史渊源
蓝田县樱桃栽培历史悠久,相传刘知远刘邦在打猎时,循着白鹿的足迹来到蓝田,对蓝田樱桃时有赞赏。
民国《续修蓝田县志》中有“晚春之中国樱桃,皆所时有”的记载,民间也有咏樱桃的诗词见诸报刊。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蓝田县就引进栽培西洋甜樱桃,引进和主要栽培的有红灯、拉宾斯、先锋等新品种。
生产情况
2017年,蓝田县洩湖镇大车厘子基地樱桃栽植面积大约为十万亩。
2018年,蓝田县樱桃生产面积为2.80万亩,年产鲜果3万吨,总生产面积为2.80万亩。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蓝田樱桃生产区域位于东经109°12′-109°15′,北纬34°01′-34°15′,东到三里镇苏王坡村,西到华胥镇东邓村,南到史家寨镇肖家坡南村,北到华胥镇羊茂山村,涉及蓝田县洩湖镇、华胥镇、三里镇、孟村镇、前卫镇、安村镇、焦岱镇、汤峪镇、史家寨镇9个镇,181个行政村。
质量技术要求
• 安全要求
蓝田樱桃的产地环境符合NY5013—2006《无公害食品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生产管理过程遵照《无公害樱桃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符合农办质〔2013〕17号《无公害食品核果类果品》,农残检测超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处理。
• 特定生产方式
及时浇水可促进果实纵径增长。第三次浇水在果实开始着色时进行。此时正值果实细胞膨大期果实横径生长加快。满足水分供应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每次浇水都要浇足。避免天气干旱浇水不足会引起严重落果,造成减产,若春旱浇水不足,后期遇雨又易发生裂果,降低果实经济价值。因此在旱的情况下,保证浇足“三水区”,才能丰产丰收。车厘子叶片的主要病害是樱桃细菌性穿孔病和圆斑病,春季发芽前喷5度石灰硫黄合剂,铲除越冬病菌孢子并可兼治介壳虫类,6月下旬和6月下旬采收后叶面喷施200倍量式波尔多液加以防治。
专用标志使用
蓝田樱桃的生产经营者在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前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交使用申请书、生产经营者资质证明、生产经营计划和相应质量控制措施、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书面承诺以及其他必要的证明文件和材料。
经审核符合标志使用条件的,蓝田樱桃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标志使用申请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标志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
蓝田樱桃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生效后,标志使用人方可在农产品或者农产品包装物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活动。
蓝田樱桃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要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档案,如实记载地理标志使用情况,并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
蓝田樱桃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档案需保存五年,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不得超范围使用经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