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红鱼体色全红,分化有桃红、桔红、粉红及金黄色等,没有黑斑或极少黑斑,体型与奥尼罗非鱼相似,头小,背离体厚,个体大;星洲红鱼食性广,属杂食性。隶属鲈形目、丽鱼科。为口孵鱼属内鱼类间的突变型杂交种,有多个突变型杂交种(统称红罗非鱼),这是其中的一个。该鱼的父本和母本源于新加坡,经长期定向培育,已成为生态学特征稳定的物种,其杂交后代的红色率达99%;1998年引入我国
形态特征
外形似尼罗口孵鱼;体侧扁,短而高;头小,口大,唇厚;鳞片大,透明;背鳍边缘灰白色或红色,尾鳍后缘钝圆;体表多为粉红色(也有橘红色、桃红色、金黄色的),常带橘红色斑纹,眼圈灰白色,有时具鲜红色斑点。生殖期间,雄鱼体表鲜红色,头部浅红色,胸鳍、背鳍和尾鳍边缘红色。同龄鱼中,雄鱼的体重超过雌鱼的30%-50%;1龄鱼体重800克左右。
生活习性
稚鱼和幼鱼喜集群活动于水塘的岸边;成鱼喜分散活动于水塘的底层,夜间多静止于水底。生存水温9—40℃,低于9℃或高于40℃时可能死亡;适宜生长水温15-35℃,最适为25-30℃。适宜生长盐度0-16。
营养方式
杂食性,稚鱼和幼鱼摄食浮游植物,个体较大的幼鱼和成鱼摄食藻砂、浮萍、丝状藻类、硅藻、水生昆虫和有机碎屑等。
繁殖规律
该鱼的亲本1龄达性成熟,多次产卵类型,绝对生殖力300-2000粒;产卵前,雄鱼单独游近浅水区挖产卵巢穴,挖穴时先摆动尾鳍扫除淤泥,然后头部朝下,大口地将泥沙含入口中,再向四周喷出;巢穴盆状,直径0.6-1.2米、深0.1-0.3米,巢穴间的距离0.5-2.0米;产卵时,雄鱼引雌鱼进穴,频频顶其腹部,刺激其产卵,雌鱼产卵后,雄鱼随肆浪精;受精卵含于雌鱼口腔内孵化,在水温26-29℃的条件下,卵里的胚体在90-110小时后变态为仔鱼同时脱膜;用甲基睾丸诱导幼鱼转性,可获得95%以上的雄性率。在自然水域,该鱼6月龄达性成熟,但是它们为杂交种,由它们再行自交生殖,所产后代性状不稳定,不宜作鱼种使用。
开发利用
优质食用鱼类,腹膜白,肉细嫩。养殖良种,口孵鱼属鱼类杂交变异种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适于浮动式网箱或池塘养殖。体长7-8厘米的鱼种,在池塘养殖4个月,体重长至350-400克;养殖6个月,体重长至600克左右。在水底有机质较多的池塘适量套养该鱼,利用其食性和挖穴习惯,可起到调节水质、改善底质,提高主养品种产量的作用。
养殖技术
鱼池塘养
池塘面积大小不限,水深1.5-2.0米,水源充足,放养前用生石灰或茶粕进行严格消毒,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水深及增氧能力灵活掌握,一般每亩放养1500-2500尾,混养四大家鱼150尾,百花鲫200尾,肉食性鱼类如鳢科、本地胡子鲶少量,星洲红鱼养殖技术关键是放养全雄鱼种,避免过度繁殖,影响生长速度,池塘养殖日常管理很重要,投饵坚持“四定”原则,星洲红鱼摄食慢,可适当延长投饵时间,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注意浮头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缺氧泛塘致死,病害防治应以防为主,经常加注新水,定期进行鱼塘消毒,防止病害发生。
网箱养殖
洲红鱼具有饲养密度大、管理方便、生长快、易捕获、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一般可在湖泊、水库及缓流的江河中养殖,网箱包括有网衣、框架、浮子、沉子、锚石、锚绳等,高度2.0一4.0米,体积大小不一,网目由放养规格而定,网箱的排列以确保水体可充分交换及方便投饵、消毒、冲洗操作管理方便为准,投放密度以产量目标来定,一般网箱养殖星洲红鱼每立方水体可达150公斤以上,网箱养殖管理中应注意控制饵料投喂、放养密度,及时清洗网箱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