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

海豹科是食肉目鳍足类的一科,也被称为真海豹或无耳海豹。它们是海豹亚目下的一种动物,共有11种不同的海豹。海豹的身体呈粗圆形,背部呈蓝灰色,腹部为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海豹的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肢,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海豹科成员身体肥胖,皮下脂肪厚,颈粗头圆,后肢和尾连在一起,永远向后,在陆地上只能借助身体的蠕动而匍匐先进,非常笨拙,但是在水下则相当灵活,且善于深潜,可以潜入数百米的深处。海豹科成员大体可以分成北方和南方两个类群,二者可分置于海豹亚科僧海豹亚科,海豹亚科分布基本限于北半球,而僧海豹亚科除了南半球以外,在北半球的南部也能见到。除了贝加尔海豹是唯一的淡水海豹外,其他海豹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如渤海黄海。它们主要捕食鱼类,也吃头足纲甲壳亚门

形态特征

海豹是海洋动物,哺乳动物(胎生)。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四肢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海豹有一层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海豹身体均呈纺锤形,适于游泳,头部圆圆的,貌似家犬,全身被毛,前肢短于后肢。

海豹的前脚较后脚为短,覆有毛的鳍脚皆有指甲,指甲为5趾。耳朵变得极小或退化成只剩下两个洞,游泳时可自由开闭。游泳时大都靠后脚,但后脚不能向前弯曲,脚跟已退化与海狮海狗等相异,不能行走,所以当它在陆地上活动时,总是拖著累赘的后肢,将身体弯曲爬行,并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痕迹。海狮、海象是海豹的近亲,它们有耳壳,后肢能转向前方来支持身体。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海豹是鳍足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水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迹。南极海豹数量为最多,其次是北冰洋、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地。

分布范围

海豹分布在北极、南极周围附近及温带热带海洋中,海豹主要分布在寒冷的两极海域,南极海豹生活在南极冰源。

海豹科成员大体可以分成北方和南方两各类群,二者可分置于海豹亚科僧海豹亚科,海豹亚科分布基本限于北半球,而僧海豹亚科出了南半球以外,在北半球的南部也能见到。

北极地区的海豹种类(7种)却比南极(4种)的要多一些。

生活习性

海豹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以鱼类为主要食物,也食甲壳亚门头足纲

在自然条件下,海豹有时在海里游荡,有时上岸休息。上岸时多选择海水涨潮能淹没的内湾沙洲和岸边的岩礁。例如,在中国的辽宁盘山河口及山东庙岛群岛等地都屡见有大群海豹出没。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可达每小时27公里,同时又善潜水,一般可潜100米左右,南极海域中的韦德尔氏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深,持续43分钟。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有时也吃甲壳类。它的食量很大,一头60~70kg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8kg鱼。

生长繁殖

海豹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雄海豹拥有妻室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该海豹的体质状况而定,年轻体壮的雄海豹往往有较多的妻室。在发情期,雄海豹便开始追逐雌海豹,一只雌海豹后面往往跟着数只雄海豹,但雌海豹只能从雄海豹中挑选一只。因此,雄海豹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争斗,狂暴的海豹彼此给予猛烈地伤害:用牙齿狠咬对方有些雄海豹的毛皮便因此而撕破,鲜血直流。战斗结束,胜利者更和母海豹一起下水,在水中交配,而其它海豹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继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妻子”。

海豹的繁殖特点是:产仔、哺乳、育儿必须到陆上或冰上来。

海豹的发情期在12月,妊娠时间为9个月,幼崽出生在次年11月初,平均每次生产一只小海豹。小海豹生长到4~6周时断奶。雌、雄性海豹均2~4年性成熟。不同种类的海豹繁殖的时间有少许差异,但区别不大。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2009年,欧盟立法禁止了商业捕杀所得的海豹产品在欧盟区的贸易,俄罗斯政府也禁止了俄罗斯的商业性海豹屠宰。

在美国,国际海豹日(InternationalDayoftheSeal)是每年的3月22日。

加拿大的“国际反对商业猎取海豹行动日”(InternationalDayofActionAgainsttheCommercialSealHunt)设定在每年的3月15日。

中国的环保团体则把3月1日作为国际海豹日。

图册来源

参考资料

海 豹.中国科普博览.2013-12-13

海豹日,晒海报.果壳网.2013-07-05

海豹捕食南极企鹅血腥瞬间:虎鲸成其唯一天敌.新浪探索趣图.201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