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海胆(学名:Eucidaris tribuloides,英文名:Heterocentrotus mammillatus Linnaeus),又名石笔海胆,是一种长海胆科海胆。
铅笔海胆形状浑圆,有刺,但刺粗壮、不尖锐,刺顶钝,一般具有毒性,但不会主动攻击,而是用于防御。铅笔海胆的形态、发育和分子遗传特征使其成为一个有趣的物种。铅笔海胆是大西洋沿岸地区的一种海胆,属于拱齿目(Camarodonta)的一个物种。铅笔海胆于4月产卵,我国分布于海南省及西沙群岛、南沙等沿海。
铅笔海胆的体色随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壳截面为椭圆形,很厚,坚实。背面隆起,口面平坦,围口部大,口缘不凹陷。口面的大棘极粗,其长度约等于壳径或更长些;棘基部为圆柱状,上端膨大成球棒状或黑三棱状。口侧的大棘末端扁平,呈鸭嘴状,其长度从赤道部到围口部逐渐减小。反口面的大棘短而粗壮,大小不等;顶端平滑,呈多角形。大棘的颜色变化很大,通常为深浅不均的褐色,也有时带灰色或黑紫色,末端常有1~3条浅色环带;扁平的大棘的末端常为红色。中棘为楔形,呈铺石状生在壳的表面,呈白色、褐色或者黑紫色。
古时候人们常用它们的刺在石板和石片上面作画。
铅笔海胆最初是由拉马克(Jean Baptiste Lamarck)所命名。
形态特性
铅笔海胆是一种海洋生物,属于海胆类。形状和其他海胆一样,身体浑圆,有刺。可它们的刺却粗壮、不尖锐、刺顶钝锉,不具有杀伤力,也没有防御能力,主要用于防御,所以藏身于礁石缝隙中。
铅笔海胆的体色随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胆体椭圆形,壳坚厚。长轴较长,可达8-10cm。反口面隆起,口面平坦,围口部特别宽大,周缘不凹陷。大棘极强大粗壮,长等于或大于壳的长径,其基部为圆柱状,上端膨大成球棒状或黑三棱形。口面的大棘扁平,末端扩大成鸭嘴状。反口面另有大小不等、短壮的大棘,顶上平滑呈现多角形,中棘为楔形,密集于壳的表面。
通常体色美丽,大棘一般深浅不均匀的浅褐色或灰褐色,也有带灰色或黑紫色,末端常有1-3条浅色环带,口面的大棘末端常为红色。中棘为白色、褐色或紫黑色。
分布范围
铅笔海胆大多分布于大西洋两岸,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及西沙群岛、南沙等沿海。
生长环境
栖息于沿岸珊瑚礁的洞穴中,有时可见于水深25米处,幼小时也常栖息于潮池中。
生活习性
铅笔海胆习惯夜间活动以及底栖。在日间,它们会用其大刺将自己牢牢的挂在石上或石缝间。它们很少会远离自己的地方。夜间,它们主要吃珊瑚及海绵。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2-28
石笔海胆:栖息于沿岸珊瑚礁洞穴 4月产卵.海南日报.202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