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林下籽

林下籽又名“林下参”,即采用人工方式把园参种子播撒到山林之中,仿造野山参的生长条件,令其自然生长。并在约10年后进行采收。林下籽具有人为干扰少、生长周期长和绿色安全等优点, 同时也与野山参具有相近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林下籽已于200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正式收录,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标准《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中。

形态特征

艼:多具线状或蒜瓣状的不定根,细长,有时超过主根长度,向下顺生,称之为“顺长艼”。

体:灵体、笨体都有,多为二腿,单一者少。

皮:黄白色,细嫩、光滑,粗皮者少。

纹:横纹浮浅。无横纹者俗称“白胖小”。

须:柔软细嫩,珍珠点不明显。

根据人工介入其生长过程的程度将人参分为园参、林下籽和野山参 3 种,其中林下籽与野山参生物性状较为相似,但其性状特征与园参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可从以下方面对林下籽和园参进行鉴别:林下籽芦挺直,少弯曲;园参芦短而粗,多弯曲。 林下籽形体自然,变化较大;园参形体较为扭曲。林下籽纹浅或无纹;园参断纹较多,且色深。林下籽皮嫩而细,稍显光泽;园参皮糙而皱,无光泽。林下籽须较多且较长;园高丽参相对较长,多为断须。

野山参与新标准中的“林下籽”的主要区别

野山参是自然繁衍,“林下籽”是人工播撒种子,并非自然繁衍,带有人工的痕迹。野山参的种子基因是野生遗传,“林下籽”是园参的种子,并非野生遗传基因。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人参的生长过程都是在荒野的自然环境中生长,没有人工管理。“林下籽”生长若干年以后,具有野山参特征,即:“林下籽”必须具有原始野山参的“野”和“老”,“五形”“六体”特征与野山参相近,才能称作野山参。按照国家《野山参分等质量》新标准的定义,野山参可以是天然野生的,也可以是人工播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并具有野山参特征的“林下籽”,所以,新的国家标准涵盖的野山参范畴是比较大的,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野山参产品资源。

林下籽的年限识别

十年生的林下籽具有如下特征:芦根挺直,主根胖而圆乎乎,虽已成形,但显稚嫩。十五年生的林下参籽有如下特征:芦头拐弯,参体开始横卧而生。主根胖而有凹陷,初见不规则的圆柱。二十年生的林下参具有如下特征:芦头压缩成萦迂曲旋状的鹰脖芦,主根外表有凹有凸还有体须,体征逐年貌似丹参

化学成分

林下籽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根、芦头、花蕾、茎和叶等均可入药。各部位化学成分种类相同但所占比例不同,其中,主根中大多含有皂苷芳香油多肽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和无机化合物元素等活性成分;须根常含有皂苷、多肽、多糖和蛋白质等活性成分;茎中皂苷、氨基酸、多糖和蛋白质等活性成分占主要比例;叶中大多含有皂苷、多糖、蛋白质和无机元素等活性成分;皂苷、多糖、挥发油、氨基酸和黄酮等活性成分在花蕾中占据主要比例。除此之外还含有蛋白质、黄酮、维生素有机酸等化学成分。

栽培技术

林地选择

林下籽种植地多以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树龄宜在20a以上,树高10~15m,尽量不要选择樟子松油松等林地。林下参喜欢斜射光或散射光,忌直射光和强光,郁闭度为 0.6~0.8时对林下籽的生长最为有益,种植期间可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林间郁闭度做适度调整。选择树木茂密、林冠开阔、海拔在300~1000m的山坡为宜。一般而言,较为适宜的坡度范围是10°~25°,有助于土壤保水和排水,并提供充足的阳光照射。坡向以西南或东南,半阴、半阳为宜。林下籽栽植应选择土壤结构疏松、肥力充足、通风性强的区域,土层总厚度应大于30cm、土壤表层的腐殖质层厚度应大于10cm。土质以总有机质含量7%~15%、含沙量25%~40%、土壤湿度30%~ 35%,pH值5.5~6.8的微酸性棕色森林土或黄、黑沙土为佳。

种子选择及催芽处理

选种之前要优先考虑该品种对当地气候、温度、海拔等因素的适应性以及抗逆性。选种时还应选择经过认证和检验的优质种子,确保种子的质量和纯度。同时,种子外观要完整、大小要一致,在选择时,应该检查种子是否存在可见的褐斑、霉斑或其它霉变现象。在种子催芽之后,应该进行二次筛选,以确保 “炸口”清晰,小麦胚芽饱满。种子采收后需要进行催芽处理才能播种。先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 1~2 d。种子控干后即可与干净的细河沙按 1:3 的比例充分混匀,湿度保持在 30% 左右, 然后转移到阴凉、背风、排水良好的土坑内覆土后进行催芽 。催芽时间一般需要 60 d 左右,前期温度控制在 20~22 ℃为宜,中期为 10~20 ℃,后期温度为 8~16 ℃。待种子“炸口”85% 以上,可装入干净布袋中,放在通风干燥冷库中待播。催芽处理能 够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

播种及管理

播种前需要先对林地进行清理,如灌木、禾本科杂草等。播种时土壤温度一般需达到 10 ℃及以上。林下籽的主要播种方式有点播、条播和穴播。 条播是将种子均匀撒在一定宽度的播种行上,播种距离 8~10 cm。条播可以提高播种效率,更好地保持整齐的株行距,但对土层破坏较大。点播是通过打孔将种子逐个点在播种行上,每个点位播 1~3 粒种子,株行距为 10 cm×20 cm。点播适用于种子数量有限或者对苗期管理较为严格、管理标准较高的情况。通过点播可以有效控制种子的分布和株密度,便于后期的管理。穴播是将种子播于 4~5 cm 深的播种穴中,每个穴位播 3~5 粒种子,株行距为 10 cm×20 cm。穴播有利于种子的保护和萌发,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苗期生长,适合林间土壤较松软的地带。

栽植前期要尽量减少人畜对参地的干扰和破坏。在林下籽种植的前 3 年,应及时清除禾本科杂草、枯枝和倒木等。人工拔草时要避免破坏土壤结构,以免损伤参苗根系。栽植中期要加强林间植被的综合抚育,根据林下籽生长状态、林间条件及郁闭度,适时进行修枝、抚育。雨季要严防雨水沉积,定期清理排水沟。对于 6~8 年生的林下籽,保苗率应该在 60% 左右;而对于 9 年生及以上的林下籽,保苗率应在 15% 左右。后期应加强对自然环境的观测,定期踏查,及时调整林间光照强度,注意排水防涝、 避免寒冬和早春冻害,尤其重视病虫害发生。

病虫鼠害的防治

林下籽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地下和地上虫害的侵扰。地下虫害一般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地上虫害一般为草坪螟。其中,发生最为常见的虫害为金针虫,一旦受到虫害,林下籽幼苗会枯萎倒伏、干瘪、衰弱,甚至会导致死亡。可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药剂毒杀等方法进行防治。可将林下籽种植区域周围禾本科杂草清除干净作为防虫带,对害虫进入到参地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鼠类活跃度高,日常食物一般以植物的根状茎、幼苗为主,能够严重破坏人参植株,降低生长发育效率,进而影响林下籽产量与品质。为了有效地控制鼠害,可安装捕鼠夹进行人工捕杀。也可在林地清理干净后先施药,再根据生长期林间鼠害情况,适当散布毒饵。

除此之外还应对常见的锈腐病、红皮病、立枯病等病害进行防治。

采收

采收一般在每年的春季开花前或者秋季参叶部分萎黄后进行。采收时,需要谨慎处理,以确保不会损害根部。首先,清理目标植株周围区域的落叶和禾本科杂草;然后,使用镐或小铲等工具轻轻挖掘,剥离主根、支根和须根的土壤,尽可能保持根系的完整性;最后,将参放入容器中,可以使用青苔、草皮或柔软的腐殖土进行填充,以保护参体免受损害。这样有助于保持林下籽的高品质和价值,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

参考资料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