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忠信之道

《忠信之道》是一份战国时期的楚竹书,属于郭店楚墓竹简的一部分,于1993年10月在湖北省沙洋县四方乡郭店村被发现。这份竹简共有9枚,长度在28.2至28.3厘米之间,两侧平整,编线间隔约为13.5厘米。竹简上的文字详细描述了忠诚和诚信的不同体现,并最终得出结论:“忠,乃仁之本质;信,即义之所依。”

简文内容

文字释读

1. 不讹不诈,方能彰显忠诚的极致;不欺骗无知之人,才是信任的最高境界。忠诚积累起来便能得到人们的亲近,诚信累积起来就能获得他人的信赖。若有人具备了忠诚和诚信,却得不到人民的信任,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最纯粹的忠诚如同大地一般,孕育万物却不求回报;最坚定的信用犹如时光流逝,一切终将到来且不会停滞。忠诚的人没有欺诈的行为,守信的人也不会背叛他人。君子应当做到这一点,因此他们既不欺骗活着的人,也不违背对逝者的承诺。

2. 坚持长久而不改变,这才是忠诚的极致;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保持常态,这就是信任的极致。最纯真的忠诚没有虚假,最真实的信任不会背叛。这就是所谓的忠诚和信任。伟大的忠诚不需要言语去修饰,伟大的信任无需约定。不需要言语就能滋养众生的土地,不需要约定就能遇见的天空。像这样能够包容万物的,正是忠诚和信任。

3. 口头承诺却没有实际行动,君子不应这样做;内心冷漠却外表亲切,君子也不应该这样做。所以,为了取悦民众而去行动,君子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以上三种行为,忠诚的人不会去做,守信的人也不会去做。

4. 忠诚作为处世之道,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尽职尽责,人们的生活也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诚信作为处世之道,万事万物都能顺利成长,各种美德也能得以建立。君子施行忠诚,因此能够赢得亲朋好友的爱戴;他的言论真实可靠,因此能够被人接受。忠诚是仁爱的具体体现,诚信是正义的必然要求。因此,古代圣贤之所以能够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忠诚和诚信。

释读备注

文字释读工作由李零完成。由于竹简中没有篇章符号,只有第八枚竹简上有重文号(表示为一条横线),因此按照内容将其划分为四个章节。需要注意的是,简文中的一些字词经过专家考证后进行了补充或修正,例如“心疏(而形)亲”中的“形”字,是由周凤五提出的解释,详见其发表的文章《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

简文研究

简文与子思学派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儒宾在其著作《子思学派试探》中指出,《忠信之道》中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道德政治观念,带有浓厚的子思学派色彩。他认为,文章中提到的“忠信并举”理念,强调学者们应该努力学习和积累知识,达到“至忠”和“至信”的境界,这样才能使百姓自然而然地对他们产生信任和依赖。杨儒宾还注意到,《忠信之道》中的一些表述,如“至忠如土,至信如时”和“似天地也者,忠信之谓也”,并不常见于《论语》的风格,反而与《中庸》中孔子所说的“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等类似的观点更加接近。此外,他还提到了《忠信之道》中关于“口惠而实弗从,君子弗言尔;心疏(而形)亲,君子弗申尔”的说法,这一段内容与《礼记·表记》中孔子的教导有着相同的来源。杨儒宾认为,《忠信之道》中将忠信与仁义相结合的做法,虽然不是孟子独有的主张,但在《孟子》一书中较为突出。他推测,郭店出土的儒家竹简中频繁出现的仁义并举的现象并非偶然,可能是《子思子》原有篇章的一部分,尽管他也承认其他儒家学派也可能声称对此文拥有版权。

简文与儒道关系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李刚在《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的思想倾向》一文中分析,《忠信之道》总体上属于儒家范畴,但它在儒家文献中显得颇为独特。文章强调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同时关注民生问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无为而治倾向,似乎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李刚指出,《忠信之道》中的一些句子,如“至忠如土,为物而不伐;至信如时,毕至而不结”,与楚简《道德经》中的“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囗而弗居”相似,但它们的语气却不像儒家那样明显。《忠信之道》中还有“大忠不兑,大信不期。不兑而足养者,地也;不期而可要者,天也”的表述,这与《老子》中的“大方无隅”以及《庄子·齐物论》中的“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囗,大勇不忮”等语句在语法和思想上都有相似之处。李刚认为,从《忠信之道》中体现出的无为而治思想来看,这篇文章深受道家影响,具有宇宙论色彩。文中提到的忠诚和诚信就像土地和时间一样,孕育万物而不求回报,不背弃也不虚伪,诚实守信,让万物自然生长,这些都是明显的道家观点。

简文与齐系文字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语言系的周凤五在《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一文中指出,《忠信之道》的书写字体呈现出“结体较长,笔画均匀,具有篆书的特征”。特别是《忠信之道》的字体笔画更加粗壮,展现出“丰中首尾锐”的特点,其中一些汉字如“仁”、“而”、“皇”、“情”、“皆”、“用”、“甚”、“者”、“治”等都保留了齐国文字的结构,与楚国简帛文字有很大的区别。周凤五推断,《忠信之道》的底本可能源自齐国的儒家学者之手,因为它的传入楚国的时间相对较短,尚未经历多次转抄而导致的文字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五行》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字体,比如“者”字就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楚国简牍常用的,另一种则与《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相同,显示出齐国文字的特点。周凤五认为,《忠信之道》的字体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契合,表明它是楚国学者最近从齐国传抄、引入的一部儒家经典,保留了较多齐国文字的形态结构和书法风格。

参考资料

【再回首——纪念郭店楚简出土三十年⑨】《忠信之道》:先秦儒家文献中唯一专论“忠信”之文.湖北日报.2024-08-30

什么是“忠信之道”——“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篇细读(米继军).豆瓣.2024-08-30

什么是“忠信之道”——“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篇细读【可编辑版】.豆丁网.2024-08-30

河南工人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