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冯·弗里希(1886年11月20日-1982年6月12日),德国-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行为生态学的奠基人。他对蜜蜂属的感知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次解释了蜜蜂摇摆舞的含义。1973年,他因对动物行为模式及其社会行为规律的研究而与康拉德·洛伦茨和尼可拉斯·丁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物经历
他的父亲是泌尿学家。他先在一所文法学校学习,1905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第二学期即转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哲学,后又回维也纳大学学习动物界,1910年获得该校动物学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以小鱼的颜色适应性和光感觉为论题。
同年他成为慕尼黑大学动物研究所的赫特维希(RichardVonHertwig)的助手,并在德国度过其学术生涯。在维也纳医学院时,他最初的研究涉及凤蝶总科、甲虫和虾的复眼的色素,进入动物研究所后,便从事蜜蜂属的行为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主要在维也纳的家中从事蜜蜂行为的研究,他的两个叔叔则担任他的助手。
1921年他出任罗斯托克大学动物研究所教授和主任,1923年到布雷斯劳大学教授动物界,1925年返回慕尼黑大学接替其老师赫特维希的职位,并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负责建立更先进的动物研究所,该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毁坏。
1946年,他到奥地利卡尔·弗朗岑斯格拉茨大学执教,1950年,他回到德国慕尼黑大学重新开放的动物研究所,1958年从该所退休后仍继续从事科学研究。
学术成就
他从1909年开始研究鱼类的颜色变化,继而研究鱼类和蜜蜂属的辨色能力,证明了鱼类具有辨别颜色和亮度的能力而且辨声能力超过人类。1919年以后专门从事蜜蜂视觉、嗅觉和信息传递的研究,他证明蜜蜂能够辨别除了红色外所有的色彩,甚至可以看到紫外光。以及蜜蜂除了视觉味,也同时具有嗅觉,因此蜜蜂能够辨识12种相近的花朵气味。由于蜜蜂在采访花蜜和花粉的同时,也接受了该花朵的色泽、形状、香味、滋味等综合刺激,所以才会有重复采访同一种植物花蜜和花粉的行为机制的诞生,而其此项的研究,为动物感觉生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49年他发现蜜蜂属能感知偏振光,并能利用太阳的位置和地磁场等确定空间的方位,提出了“地磁的日周期性波动是蜜蜂‘时钟’的外界因素”的论断。他还发现蜜蜂能感知声波及其他波动,并用以传递有关的信息。
弗里希因其对蜜蜂的信息研究而著名。他发现了蜜蜂间存在的一种简单语言,用以传达花蜜的距离及定向(orientation)。根据他的研究,蜜蜂能够利用舞蹈来传达蜂蜜的所在处:当侦察蜂发现一处蜜源时,它飞回巢就先放出气味,并且在垂直的蜂巢表面上跳舞。基本上分成两种舞步:圆舞(rounddance)与摇尾舞(waggledance)。圆舞是表达蜂蜜就在附近,摇摆舞则是传递蜜源与蜂窝距离的讯息,蜜源距离愈远,蜜蜂属摆尾的时间愈长,而且在摆尾时发出的嗡嗡声愈久。还没有外出采蜜的蜜蜂确定蜜源的方向和距离后,就能省去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很快地找到蜜源,这是一种有效率的沟通方式。一开始很多人都难以相信蜜蜂具有这么奇妙的沟通能力,不过,在生物界争论了十来年后,最终证明他的发现是正确的。最近的研究表明:采集蜂在回巢时以“8字舞”的方式进行信息沟通并不是蜜蜂与生俱来的本能——2023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谭垦和团队因为这个颠覆学界认知的发现首次登上了《科学》封面。它揭示了脑容量很小的无脊椎动物也具备“言传身教”的能力,相互交流和学习是蜜蜂属社会取得成功的基石。
主要著作
弗里希的著作包括《蜜蜂的生活》《动物建筑》《蜜蜂的舞蹈语言和定位》等。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动物感觉生理学奠定了基础,还对动物行为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发现蜜蜂能够通过舞蹈传递复杂的信息,如食物来源的距离和方向。他还证明了蜜蜂具有色彩视觉,并能够利用太阳、偏振光和地磁场进行导航。他的研究揭示了蜜蜂具有内部时钟和空间嗅觉的能力,这些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蜜蜂以及更广泛的动物行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