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英文名:Department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单位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建立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1981年)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任系党总支/系党委书记为刘顺厚,系主任为李卫华。
复旦大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科学系,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复旦大学高分子研究所。1981年,该系成为首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1985年,该系成为首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04月,成立高分子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研究所,首任系主任为杨玉良教授,研究所所长为江明教授。1994年02月,建立“国家教委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1998年05月,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经教育部统一评估,名列化学与生物组第一。1999年09月,开放实验室晋升为首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名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02月,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7年08月,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通过教育部考核评估,批准为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10月,该系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12月,该系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验收。2016年10月,召开“第一届聚合物分子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EP-1,MEP-2016)。2017年11月,完成由邯郸市校区到江湾校区的整体搬迁工作,顺利入驻江湾校区化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楼。2020年,高分子科学系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培养基地,2021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高分子科学系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实验技术人员16人、管理人员12人),博士后等其他科研人员83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人。
2022年,彭慧胜、杨武利、王芳、丁建东等人因《“顶天立地”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于同隐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彭慧胜、王忠胜、陈涛、孙雪梅和陈培宁凭借《基于取向纳米结构的高性能纤维太阳能电池》项目,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发展历程
复旦大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科学系,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复旦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创立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成立高分子教研室,新设高分子化学专业。
1981年,首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1985年,该系成为首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04月,学校下发《关于成立高分子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研究所的通知》,成立高分子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研究所,首任系主任为杨玉良教授,研究所所长为江明教授。
1994年02月,该系建立“国家教委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1996年06月,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8年05月,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经教育部统一评估,名列化学与生物组第一。由教育部推荐参加1999、 2004年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被评为良好类实验室。
1999年09月,该系开放实验室晋升为首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名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随后,在2002年02月,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7年08月,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通过教育部考核评估,批准为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年01月,该系化学学科(含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通过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批准为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12月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验收。
2014年7-8月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被评为良好类实验室。2016年05月,举办高分子科学报告会暨于同隐教授百岁华诞庆祝活动;同年10月,召开“第一届聚合物分子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EP-1,MEP-2016)。
2017年11月,该系完成由邯郸校区到江湾校区的整体搬迁工作,入驻江湾校区化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楼。2018年9月 , 举办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创建和江明院士从教60周年暨高分子科学系成立25周年学术报告会,同年9月,主办“第二届聚合物分子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EP-2,MEP-2018)。
2020年,高分子科学系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培养基地,2021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3年5月 ,该系举办复旦大学校友会高分子科学系分会成立大会暨于同隐先生铜像落成仪式;同年10月,举办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
2025年2月13日,《自然》(Nature)主刊发表了一项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成果《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提出了打破“电池基础设计原则中锂离子依赖共生于正极材料”的理论,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成功设计了锂载体分子。这种载体分子就像药物一样,可以通过“打一针”的方式注入到废旧衰减的电池中,精准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为“退役电池”的处理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也生动诠释了AI何以赋能科研。
科系规模
科系设置
高分子科学系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设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设有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有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科学系本科专业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生专业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自2004年起招收化学工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7年均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科系建设
高分子科学系沿着“分子设计—化学合成—结构与性能—加工成型—材料及应用”这一聚合物分子工程的构架,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大分子组装、天然及生物大分子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同时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在通用高分子的高性能化、特种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能源和电子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高分子系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建立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实验”“高分子工艺”“生物医用高分子”“光电能源高分子”等6个教学团。
师资力量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科学系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实验技术人员16人、管理人员12人),博士后等其他科研人员83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人。
该系新型纤维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研究成果两度发表在Nature上,先后获得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美国化学会全球10项“顶尖化学研究成果”。
教学特色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科学系为研究型的教育单位。在学生培养中,注重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注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服务、奉献精神的培育。每年大约招收30名本科生、65名硕士研究生和65名博士研究生。
本科人才培养瞄准国际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本科荣誉项目“2+X培养”及本研贯通的“卓博计划”等创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高分子系本科阶段必修课、荣誉课程及研究生一、二年级的学位基础课的知识点和知识模块,遴选出“高等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两门研究生专业核心课作为本研贯通课程,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进阶二路径,开放供大四学生选修,形成梯度明显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自2021年以来,遴选出卓博学员13位。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6篇,除了出国深造的同学外,全部继续在本系攻读研究生。近5年,本科生毕业升学深造率高达80.8%。
对外交流
国内
高分子科学系与中石化、上海华谊、金发科技等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实践项目等,推动学科资源和科研资源的转化应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实践机会,深化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国外
高分子科学系形成“世界顶尖科学家合作指导、一流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引领性前沿问题国际研讨”的国际化育人模式。邀请M.Levitt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合作指导,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多伦多大学E.Sargent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H. Dai院士、英国牛津大学P. Bruce院士等为本科生做前沿讲座。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康涅狄格大学等签订教学合作框架协议,支持“本科荣誉项目”优秀学生赴国际一流大学学习或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高分子科学系,拥有有6个科研数据库,分别是:材料性能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电池材料数据库、树脂材料数据库、高分子化学反应数据库、高分子物理标准数据库。
科研平台
1994年2月,依托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科学系建立“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更名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12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高分子科学系,完成软物质冷冻透射电镜高端表征平台和高能材料与电堆系统测试平台的建设工作,有效解决了生物医药、催化剂、锂电池等多个研究领域中的表征瓶颈问题。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先后完成了高分子加工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更新了24台套高分子工艺类设备,共计158.1万元,实验基地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双创示范基地。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享仪器平台拥有96台套、总价值2.1亿元的仪器设备,建成全国最齐全的高分子科学相关领域测试仪器群。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13年12月通过科技部验收。2014年参加评估,为“良好”类实验室,属于化学学科领域。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丁建东教授,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江明院士。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7人,其中研究人员68名,管理人员1名,技术人员8名(含租赁制人员共13名),包括中科院院士4名,科技部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或牵头人10名,长江特聘教授10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等。
实验室积极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等。承担科研项目方面,新立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近200项、总经费3.5亿元、到账总经费3亿余元,包括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5项,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2项、重大项目1项,另外还主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并承担各类横向科研项目百余项,立项总经费过亿元、到账总经费八千余万元。
共享仪器平台
共享仪器平台,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目前秉持一系列高分子材料表征与成型加工设备,规模共计96台/套,其价值2.1亿元人民币。该平台以上海市为起点,辐射覆盖全国范围,构筑了通用高分子与聚合物表征系统、功能材料结构性能表征系统,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性能检测等三大核心系统,其中蕴藏着八个独立的子平台。通过这三大核心系统的协同作用,得以完整地呈现出“分子设计——化学合成——构效关系——加工成型——功能应用”等全链条分析测试与表征服务,展现出聚合物分子工程的完整谱系。2022年,高分子科学系和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的“上海市聚合物分子工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获得认可。
高分子科学智能研究中心实训平台
高分子科学智能研究中心实训平台是高分子科学智能研究中心专注于人工智能学生教学的实训平台,其里面有二三十门针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实训课程。
学术成果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科学系依托复旦大学的办学资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将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在通用塑料、特种材料、医用材料、汽车材料、电子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期刊论文
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方面,共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1800篇,署名第一完成1200余篇,包括Nature 2篇, Science 1篇, CNS子刊50余篇,其中第一单位33篇。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方面,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
杨玉良,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科学家、教育家,中国高分子凝集态物理开拓者之一。研究领域涵盖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方向,建立了研究高分子固体结构、取向和分子间运动相关性的三项新的磁共振试验方法;发展了高分子多相体系、液晶和囊泡等软物质的斑图生成及其临界动力学的场论方法。发表论文300余篇及多部著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10余项。
江明,中国科学院院士,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大分子自组装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的聚合物胶束化的新途径,获得了核-壳间由非共价键连接的聚合物胶束和空心纳米球,形成了胶束化的“非嵌段共聚物路线”。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 奖(2011,2003)、均聚物冯新德奖(2011)、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二等奖(1989)等多项奖励。
彭慧胜,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科学系系主任。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构建出具有多尺度螺旋取向结构的高分子复合纤维,揭示了电荷在高曲率纤维表界面分离与传输的机制,赋予纤维器件发电、储能、显示等重要功能。在Nature等期刊上发表了360多篇论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 98项。获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第一完成人)、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和 2023年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
教材课程
“高分子物理”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高分子化学”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高分子化学”“聚合物拓扑结构概论”等课程获评上海市重点课程;“聚合物拓扑结构概论”获评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课程。《高分子实验》教材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高分子物理》教材入选学校首批“七大系列百本精品教材”邀请制项目,《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实验》教材入选“七大系列百本精品教材”评审制项目,均纳入学校“双一流”项目建设。
管理团队
历任系主任
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是于同隐教授。历任系主任是杨玉良教授(1993-1995)、府寿宽教授(1995-1999)、杨玉良教授(兼,1999-2005)、武培怡教授(2005-2012)、汪长春教授(2012 - 2019)、彭慧胜教授(2019 - 2024),现任系主任是李卫华教授。
历任系党总支/系党委书记
姜良斌(1994-2002)、李尧鹏(2002-2007)、张炜(2007-2012)张志芹(2012-2020)、刘顺厚(2020-至今)。
科系文化
高分子科学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树立服务国家意识,着力构建“科研报国、学术诚信、科学素养、学术交流、创新创业、实验安全”六位一体的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切实提升科研育人实效。
荣誉奖项
国家级奖励
省部级奖励
教师主要学术性奖励
研究生的重要国际学术奖励
大学生创新创业代表性奖项
参考资料
本系简介.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2025-02-13
旦院你来 | 高分子科学系.微信公众号“复旦招生”.2025-02-13
管理团队.管理团队.2025-02-13
获得奖项.获得奖项.2025-02-13
院系环游⼁高分子科学系:凝「聚」青春,「高」材卓识.微信公众平台.2024-07-10
三十而立!复旦高分子的“一流之路”.微信公众平台.2024-07-10
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 历史大事记.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 历史大事记.2025-02-13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AI 赋能科研,复旦大学开发新分子,“打一针”让电池复生.央广网.2025-02-13
追求卓越、科研报国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本科教育教学.复旦大学教务处.2025-02-13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2025-02-13
数据库.数据库.2025-02-13
实验室概况.实验室概况.2025-02-13
共享仪器平台.共享仪器平台.2025-02-13
实训平台.实训平台.2025-02-13
院系巡礼丨高分子科学系.复旦招生.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