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描绘了两位坚强少女的成长历程,同时照亮了美国历史迷幻却被遗忘的一个篇。让我们感悟到对待人生应有的信念,以爱与勇气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虽然不是所有离别都能盼来重逢,但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内容简介
1854到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9岁的小姑娘薇薇安就是其中之一,可是好运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对她而言,登上孤儿列车只是命运悲欢的大幕掀开的微微一角。被收养后再被抛弃,再到给另一家看孩子做杂活……如今的薇薇安·迈尔91岁了,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寄养”“抛弃”后,漫长的人生让她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多到不敢回忆。一次偶然的善心之举让薇薇安结识了孤儿莫莉,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再次将她淹没。在两个人的交往中,薇薇安寻回了生命中已经忘却的回忆,而莫莉也渐渐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真正意义。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在18世纪有很多被抛弃的孩子住在纽约大街上,当地政府为这些流落街头的孩子建起了孤儿院。但是在纽约地带弃儿人数增长过快,因此政府必须找出对策——纽约决定把这些孩子送到中西地带的农场去,孩子们于是搭上了去往得克萨斯州、阿肯色州、内布拉斯加州和俄克拉何马州的火车——这就是所谓的“孤儿火车”。此后,1861年4月12日到1865年4月9日的南北战争,仅仅士兵死亡就达75万之多,9万人成为孤儿。一样的悲剧在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时重演了,自杀率飙升了3倍,每年十多万人非正常死亡留下了很多孤儿。于是无数辆“孤儿列车”出现了,将这些孩子送到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和农庄。火车每到一站,都有些人来选走几个孩子。有些孩子受到很好的照顾,找到了安全的家,还有爱;有些孩子过得不太好,只是从一个悲惨的处境,换到另一个悲惨的处境。
作者到北达科他访亲时,偶然发现了一本由西沃德堡历史学会出版的纪实类书籍,书名叫《风云百年1883-1983:詹姆斯敦与斯塔茨门县》,书中有篇文章题为“世人称之为‘孤儿列车’,它如大草原一般可供许多孩子为家”,尤其浓墨重彩地提到了作者的丈夫的祖父弗兰克·罗伯森及其兄弟姐妹。
在此之前,作者从未听说过孤儿列车,在研究这一家族历史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尽管孤儿列车确实会在北达科他州的詹姆斯敦停留,孤儿也会在当地接受领养,但其实罗伯森家族来自密苏里州。作者因此萌生了兴趣,很想了解美国历史上这一鲜为人知的时期。
作品评价
媒体评价
我读过的最震撼的一部小说,我希望甚至是恳求你们,把《孤儿列车》列为你要看的下一本书。在未来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你都不会忘记它曾经带给你的感动。——《那不勒斯日报》
关于命运悲欢以及感人至深的友情,克兰以生动的叙事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主人公的经历让人感同身受,久久不能忘怀。——《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人着迷……作者生动的笔触,让人仿佛跟着主角一起走过人生。看着同样渴望家庭归属的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惜,十分感动人心。——《今日美国》
一个关于失去、适应与勇气的故事,读来发人深省。作者以充满同情的笔调,细腻地呈现美国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篇章,并反思当今社会的寄养家庭体系。——《图书馆杂志》
名家点评
@美国作家 玛莉萨·桑多:我爱莫莉和薇薇安这两位严肃、不平易近人却又有着真性情的女性。两人的故事片段互相穿插交叠。跟她们一块儿踏上旅程,看到了这些我以前从不晓得的历史片段让人心碎,对家庭、家乡的孤寂更是揪心。
@美国作家 卡西·玛莉·邦奇南:作者将两个南辕北辙的人巧妙地拼在一起,一个是91岁的爱尔兰人,从困苦的乡村生活移民到纽约,然后又流落到美国中西部。另一位则是寄养家庭系统下的受害者。两人都从过往的孤寂和艰辛中挣脱出来。《孤儿列车》这迷人的故事一展开就扣人心弦。
@美国作家 凯瑟琳·肯特:两位主角坚强又勇敢,故事感动人心又难以忘怀。揭示追求归属、追求家庭、追求肯定都是人共同拥有的渴望,也是我们势必要踏上的旅程和追寻的目标。
@美国作家 莫妮卡·伍德:我爱这本书。引人入胜的故事、鲜活的历史面貌、高尚却可人的角色。《孤儿列车》让我心碎,却又让我庆幸自己识字。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娜·克兰(Chr istina Baker Kline)生于英国,长在美国,最受英美读者喜爱的小说家之一。《孤儿列车》是克兰最知名的代表作。该书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当时销量已经突破150万册,已连续85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榜前5名,当时仍然在榜。这本书同时也是《今日美国》和独立书商协会的在榜畅销书,是美国20多家读书俱乐部的首推图书,众多知名作家都对其赞誉有加,该书位居美国亚马逊友情类小说第1名和成长小说第2名。2015年2月加拿大版上市,空降畅销排行榜冠军。
《孤儿列车》是克兰笔下最具情感浓度的一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写尽人生至情,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命运在一个人的身上所呈现出的悲欢离合,也让我们感悟到对待人生应有的信念,以爱与勇气去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