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岩寺,原名昆山寺,位于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昆山南面。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传说这座寺院在宋代时便曾是蔡襄的修身之处。虎岩山又称伏虎岩,山高322米,虎岩寺就坐落其山腰位置。寺内有历朝人士书题的多处石刻,文化气息浓郁;相传蔡襄年少时曾和舅舅卢锡一道在寺内山洞中苦读经书,后来还留下了亲笔所书的“伏虎胜境”碑;如今周边还有观音亭、石龟驮印、仙人脚掌印、12米高的送子观音石雕像、地藏王菩萨像等众多景点。
地理位置
泉港虎岩寺,位于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昆仑山南的虎岩山间,传说,这座寺院在宋代时便曾是蔡襄的修身之处。虎岩山又称伏虎岩,山高322米,虎岩寺就坐落其山腰位置。
建筑结构
虎岩寺临崖砌石高筑,坐东面西,由大雄宝殿(“三宝殿”)、观音殿、斋厨、禅房、游廊和庭台等组成,供奉三宝、观音和伏虎祖师。据介绍,清嘉庆《惠安政书》载有伏虎岩名字的来历: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至1016年)有僧道养在山中隐居,他精习律乘,能够伏虎,每每早出暮归,虎伏山下等待,因而得名。从虎岩寺的历史算来,迄今已有千年。
主要景观
伏虎岩
明朝官员黄元亨(字幼嘉)有诗赞颂伏虎岩:“徒倚依林末,轻风送夜熏。山开疑有月,树隐半为云。流水人偏静,谭经虎共闻。落花兴未倦,挥尘看星文。”可惜此时不在夜里,否则真想见见满天“星文”的样子。寺后天蓝云浮市,山林繁茂,蔓藤缠绕,香花碧草争奇斗艳,兼且岩幽,有泉水涌流其间。
枷棕榈
寺旁挺立千年枷棕树,传说已有千年历史。此树巍然挺立,树盖纷披,浓荫覆寺,一点也没有老气横秋之状。如今,公路已直接修到寺前,上山的路十分平坦、舒服。车在山腰时,远远便能望见刹宇亭台兀立苍翠之间,石阶梯崇,欲攀云端。
怪石
伏虎岩山中多峭岩怪石,那些石块或参差横出,或偃蹇嵯峨,摆下各种姿态,令人眼花缭乱。当地人把这些石头唤作“雷公石”、“山米石”、“池龟石”、“群龟竞走石”……有的是单纯来源于荒渺神幻的遐想,有的则有活灵活现的传说故事。而岩间古木,罅隙新茸,杂生其间,摇曳一山日华风光。
“伏虎胜境”石刻
沿枷棕树下的石阶向前缓行,一块破损的崖刻突然出现在半路,只见上面写着“伏虎境”,第三个字已然不见,第四个字左上部也缺了一角。“这就是蔡襄亲笔所题的‘伏虎胜境’碑,可惜已经残损。
据介绍,蔡襄是北宋仙游枫亭人,官至端明阁大学士,曾两任泉州市太守,并主持修建了闻名于世的泉州洛阳桥。蔡襄是泉港峰尾卢家的外甥,幼年长住外祖父家,曾与其年纪相仿的舅父卢锡在虎岩寺中一起读书习文。蔡襄自福州市移任泉州时,曾到过涂岭。当他重游少年读书处—虎岩寺时,便题下“伏虎胜境”四字以表感恩之情。在虎岩寺前左侧的岩石上,还有一块石刻上面也写着“伏虎胜境”,却是后人摹仿蔡襄的字迹另刻上去的。
水岩洞
虎岩寺的“水岩洞”(也称清泉石室)颇有名气。这个山洞约有30平方米,顶上是一块长12米、三层楼高的巨大磐石市。洞中冬暖夏凉,有泉水自洞壁淌流而出,四时不竭,铮琮有声,故称水岩洞。据说一逢雨季,便有细小水帘悬于洞口,泉声悠扬,听者如聆琴韵。洞中有石桌、石凳,洞顶岩石上刻有“水岩洞”三字。据释祥清介绍,洞中磐石顶部有一块异石,如以石块敲击其左侧会有“咚咚”之声,敲击右侧则会发出“当当”声,当地人称之为钟鼓石。
“黄喉拟水龟驮印”奇观
除了水岩洞,虎岩寺内还有包括观音亭、石龟驮印、仙人脚掌印、12米高的天然石雕送子观音像、地藏王菩萨像等众多景点。在寺庙左方,元朝至正年间县达鲁花赤游伏虎岩的纪志石刻尚存,字迹依稀可辨:“再扣禅门秋已深,岩生花卉零落菊溜金;人情险处从头讲,佛也低眉感不禁。”细细读来,倒是颇具禅韵。
观音亭位于虎岩寺左旁山下,左边是观音大殿,右边是两间厢房,内奉观世音。殿前大门口有一平台,正中间放着一个鼎形辉绿石雕成的大香炉,平台下面则是一个长方形的放生池,池中居然满是大大小小的乌龟。“这里有天然的‘石龟驮印’奇观,你看那块巨石,像不像一只大龟在池边饮水?”循着郑居士所指的方向看去,真见在池边水中有一块形似乌龟头的巨石,通体褐黑,似要低首汲水。从左侧观看,整块巨石与岸连为一体,而观音亭外观如同一只“玉印”,此景恰似一只大乌龟驮着玉印要游向远方,十分有趣。
代表人物
古时候,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都讲究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才是修身最理想的结果,所以,古代许多儒家子弟一生都在“修身”中度过。
僧人道养和蔡襄二人,是虎岩寺传说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人物,故元代诗人南史隐有联颂虎岩寺曰:“养公昔日留诸偈,伏苍岩之白虎佛法丹心;忠惠当年此读书,驾碧海之青龙文章经济。”元朝泰定年间,逸士连应元曾将此联镌刻于岩石之上,可惜这块岩刻如今已经不知去处了。倒是我们在寺庙的右侧大石上发现了另外一首诗,“昔日方壶老应玄,来人世不知年;玉皇大帝未有催归诏,留作昆山市作地仙”。有人说这首诗是伏虎禅师道养写的,但也有人说是南史隐所撰,莫衷一是。
蔡襄曾在洞中刻苦读书
蔡襄的外祖父叫卢仁,是宋时烽火岛上(现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自然村)一位以教书为生的清修文士。其女卢节嫁给了仙游枫亭的蔡,并产下蔡襄。卢仁老先生一向十分注重对子孙的教育,《惠安县续志》载称:“宋,卢仁,字惟良,从学张栻……力追古作,有文名,累举进士,不得志有司。家贫授生徒自给,不肯毫干求于人……课子孙不令稍懈……”而另一段史载则更清楚地记述了卢仁之子卢锡与蔡襄在虎岩寺读书一事,“女适莆田市蔡氏,生襄,谥忠惠。子锡祥符中与蔡襄读书伏虎岩,以处士终。”
宋祥符九年(1016年),卢仁将儿子卢锡和外孙蔡襄送到虎岩寺读书,并经常抽空自己前来授课。“那时,卢锡和蔡襄长年累月在虎岩寺后的‘水岩洞’中刻苦攻读儒学经典,他们还在洞旁搭了竹屋作为憩所。那竹屋虽早已湮灭,但在岩壁上至今仍找得到当时凿石架竹时留下的岩孔。”我们到寺后认真查看,果然见一面崖石上,有十几个圆孔,显然是人为凿出来的,凿口被风吹雨蚀得已经变色,十分醒目。
卢锡与蔡襄年事相仿,心地纯善的舅甥二人在虎岩寺静心修身,这对他们以后的言行举止、心境胸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据说,蔡襄在卢仁外公的精心教导下,在虎岩寺修习了《论语》、《大学》、《中庸》等书,且学成了隶、草、行等多种书法,后来蔡襄所写的《茶录》、《荔枝谱》也是在此萌芽的。
赵祯天圣八年(1030年),18岁的蔡襄“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市第一,名动京师”(欧阳修《蔡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由于他为官清明节廉正,颇得皇帝器重,官至端明殿学士。据《宋史》载:后来蔡襄“以母老,求知福州市,改福建路转运使”。继而,他为实现母亲宏愿,转任泉州市太守,其间主持建造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的洛阳桥,由卢锡“职其事”,舅甥二人也皆名垂青史。
史料记载
清嘉庆《惠安政书》载有虎岩寺的来历:北宋有僧(名应玄,法名道养),(据《凤阿连氏坝头族谱》“隐士得道”载:“讳应玄,致爽公七子,六宣义公之孙,隐于六都虎岩寺)隐居昆山,道行高深,能伏虎。逢下山皆叫虎看护寺院,返期必有携肉之。一日,僧将肉藏于身后,笑于虎曰:“吾今无肉喂汝,愿以吾躯代之。”言毕,头入虎口,虎不慎,口合僧亡。虎误伤其主,不胜悲伤,遂跳崖自毙,义不独活。另载:道养禅师,精研药理学,常寻百草于群山,沸熬汤药,送至患者家中以解病疾,深得邑民景仰。后人深感其德,用其羽化之灰和泥塑成神像,尊奉为:伏虎祖师。《螺阳文献》载元诗人南史隐七绝诗一首:
仙庐佛寺首鳞差,下有三间隐者居。
得道能令龙虎遁,突渠驯服弗工夫。
虎岩寺在群山环抱中,古刹亭台,峭岩怪石,清泉幽洞,古木修篁,四时景色迷人,是修身养性、诵诗读经好所在。明诗人黄幼嘉(名元亨,字幼嘉,号二易,官任四川合州知州,前黄镇人)有诗赞曰:
徒倚依林末,轻风送夜薰。
山开疑见月,树隐半为云。
流水人偏静,谭经虎共闻。
落花兴未倦,挥看星文。
据《惠安政书》载云:宋泉郡太守蔡襄(名忠惠)曾由其外祖父卢仁(泉港峰尾卢厝人)遣于虎岩寺读书,后功成名就官至端明殿学士,为宋代大名臣。虎岩寺山门“伏虎胜境”为蔡襄亲笔所书,明崇祯年间因尼师增建庭台小阁而凿去一半,乃摹仿其字迹另刻于寺前左侧岩石上。元诗人南史隐为此特撰联一副:
忠惠当年此读书驾碧海之青龙文章经济
养公昔日留诸偈伏苍岩之白虎佛法禅心
寺旁石崖刻有元朝至正年间惠安县尹(元称达鲁花赤)纪游题刻,文日:“惠安县达鲁花赤、显校尉烈子正公,因接济军马报余,游昆山市(即虎岩山)访隐士。涂岭巡检王经、张普禄罕同来者。至正六年丙戌重九后三日题。”
明代诸生朱秩(前黄镇三朱人)游虎岩寺,见满山花草争芳,树木葱茏,岩石竞奇,泉水蕴秀,兴致而发,题诗一首:
伏虎事空几十春,洞门泉石对斜。
我来也是伏虎侣,为唤山灵扫白云。
民国二十四年,居士章寿卿、陈春桂、吴成法等主持修虎岩寺。章寿卿,涂岭望族,爱国进步绅士。曾于虎岩寺与地下党朱汉膺相识,受进步思想启蒙,多次资助中共惠安工委。1930年9月,惠北暴动失利,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处于低潮,章寿卿资助革命活动一事被告发,被迫离乡避祸,后于家人买通关节,得于返家。当他再次到虎岩寺已是深秋,时已秋风萧瑟,芳草萋萋,百花凋零,昔日故人已去,不禁感慨万千,挥笔呵成七绝诗一首:
再扣禅门秋已深,岩生花卉零落菊留金;
人情险处从头诉,佛也低眉感不禁。
获得荣誉
1981年,虎岩寺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经泉港区政府批准以“保护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建。千年古刹,重现光彩。
保护状况
虎岩寺历经千百年风雨,历尽沧桑。1981年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泉港区政府批准以“保护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建,千年古刹,重现光彩。
为更好地保护泉港区特殊文物古迹,弘扬佛法禅宗,泉港区宗教局任命释祥清法师为虎岩寺住持兼法人代表。释祥清法师,1967年生,泉州洛江人,自幼志心向佛,1987年在南平风山寺礼上惟下光法师为师。1999年担任泉州南少林寺常务理事,参与泉州少林寺重建工作;多次率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出国交流,成果丰硕;2006年11月率团赴台参加澎湖县《泉州—澎湖首届文化周交流活动》,武僧团精彩的表演深得海峡两岸人士的好评。
住持主寺务来,订立发展规划,争取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力量,传播南少林武术文化为己任,四年来暑假培养了一批批能独立、自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学生,得到家长的肯定。道路交通,寺院面貌均大有改观,后山石阶铺筑,香客游人上山礼佛游憩已属易事。放生池扩大整理,两条硬化道路使与镇区交通更为便捷,在后山天然巨石雕造一尊12米送子观音大佛像和3米的地藏王菩萨,正在筹建念佛堂、斋堂及僧舍。并拟重建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藏经阁、五观堂、天王殿、地藏殿等殿宇和其它配套设施,总占地面积五百多亩。
随着虎岩寺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前来拜的香客络绎不绝,现时的大殿已难以承载日益增加的游客,虎岩寺未来的发展有待于海内外各界人士、广大信众的热心帮助和齐心护持,届时,虎岩山昆明市郊野公园形成,虎岩寺将是一处礼佛观光旅游的最佳胜地。
参考资料
伏虎岩与虎岩寺.泉港区人民政府.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