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吊钟花属

吊钟花属(粉黛:Enkianthus),是杜鹃花目杜鹃花科的一个属,本属约13种。其分布于日本、中国东部至西南部、越南北部、缅甸北部至东喜马拉雅地区。

吊钟花属植物是落叶或极少常绿灌木,稀为小乔木,枝常轮生;冬芽为混合芽。叶互生,全缘或具锯齿,常聚生枝顶,具柄。单花或为顶生、下垂的伞形花序或伞形总状花序花梗细长,花开时常下弯。果时直立或下弯,基部具苞片;花萼5裂,宿存;花冠钟状或坛状;雄蕊10枚,分离,通常内藏、花丝短,基部渐变宽,常被毛,花药卵形,顶端通常呈羊角状叉开,每室顶端具1芒,有时基部具附属物,顶孔开裂;子房上位,每室有胚珠数枚。蒴果椭圆形,室背开裂为5爿。种子少数,长椭圆形,常有翅或有角。

吊钟花属植物的花较美丽,叶至秋季变红色,较鲜艳,为良好观赏树木。其中铃儿花(E. quinqueflorus Lour.)是花卉中的珍品。

形态特征

吊钟花属植物是落叶或极少常绿灌木,稀为小乔木,枝常轮生;冬芽为混合芽。叶互生,全缘或具锯齿,常聚生枝顶,具柄。单花或为顶生、下垂的伞形花序或伞形总状花序花梗细长,花开时常下弯。果时直立或下弯,基部具苞片;花萼5裂,宿存;花冠钟状或坛状,5浅裂;雄蕊10枚,分离,通常内藏、花丝短,基部渐变宽,常被毛,花药卵形,顶端通常呈羊角状叉开,每室顶端具1芒,有时基部具附属物,顶孔开裂;子房上位,5室,每室有胚珠数枚。蒴果椭圆形,5棱,室背开裂为5爿。种子少数,长椭圆形,常有翅或有角。

分布

分布范围

吊钟花属植物分布于日本、中国东部至西南部、越南北部、缅甸北部至东喜马拉雅地区。

生境

吊钟花属植物常生岩石上,性喜酸性无石灰质的湿润壤土,较耐荫。

繁殖技术

吊钟花属植物可用播种、插条和压条等法繁殖。

铃儿花花为例,通过对其进行了2种留叶方式、3种扦插基质和不同浓度促根剂的扦插育苗实验,发现果园土+2对叶插穗+1000倍根旺促进剂处理吊钟插穗的生根效果较好。以泥炭土和干河沙按体积1∶1混合作为播种基质,播种后50d种子开始萌发,发芽率为22.4%-51.4%,种子发芽后45d幼苗株高可达1-2cm,吊钟花实生苗种植3年开花率达75%以上。在4月份对2-3年生的枝条进行圈枝育苗,在圈枝后的2-3个月有不定根生成。在组织培养繁殖技术上,通常选择铃儿花当年生的幼嫩枝条或茎段为外植体,可使用MS、1/2MS或B5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经过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诱导培养以及室外炼苗对吊钟花进行组织培养繁殖,可达到较高的生根率和试管苗移栽成活率。

用途

吊钟花属植物的花较美丽,叶至秋季变红色,较鲜艳,为良好观赏树木。其中吊钟花(E. quinqueflorus Lour.)是花卉中的珍品。

下级分类

模式种

吊钟花

形态特征

吊钟花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3(-7)米;树皮灰黄色;多分枝,枝圆柱状,无毛。冬芽长椭圆状卵形,芽鳞边缘具白色绒毛。叶常密集于枝顶,互生,革质,两面无毛,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3-)5-10厘米,宽(1-)2-4厘米,先端渐尖且具钝头或小突尖,基部渐狭而成短柄,边缘反卷,全缘或稀向顶部疏生细齿,中脉在两面清晰,侧脉6-7对,自中脉羽状伸出,连同网脉在两面明显;叶柄圆柱形,长(5-)l0-15(-20)毫米,灰黄色,无毛。花通常3-8(-13)朵组成伞房花序,从枝顶覆瓦状排列的红色大苞片内生出,苞片长圆状椭圆形、匙形或线状披针形,膜质;花梗长1.5-2厘米,绿色,无毛;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2-4毫米,先端被纤毛;花冠宽钟状,长约1.2厘米,粉红色或红色,口部5裂,裂片钝,微反卷;雄蕊10枚,短于花冠,花丝扁平,白色,被柔毛,花药黄色;子房卵圆形,有5条脊痕,无毛,花柱长约5毫米,无毛。蒴果椭圆形,淡黄色,长8-12毫米,具5棱;果梗直立,粗壮,绿色,长3-5毫米,无毛。花期3-5月,果期5-7月。

分布

铃儿花分布于中国的江西省福建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生于海拔600-2400米的山坡灌丛中。越南亦有分布。

参考资料

吊钟花属.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1-31

Enkianthus.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31

吊钟花属.中国生物志库.2025-01-31

吊钟花属.植物智.2025-01-31

吊钟花属.中国植物志.2025-01-31

Sect. Enkianthus.植物智.2025-01-31

Sect. Monanthus.植物智.2025-01-31

Sect. Racemus.植物智.2025-01-31

吊钟花.植物智.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