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前身是于1960年成立的安徽大学无线电系,后历经调整与演进,于2010年5月更名为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教职工105人,在校本科生1839人,硕士研究生424人,博士研究生24人;有5个教学系,开设5个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安徽省重点学科5个。
历史沿革
1960年,安徽大学无线电系成立。
1984年,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
1994年,开始招收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
1995年,开始招收无线通信研究方向及多媒体通信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
1996年,电路与系统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1997年,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
2002年,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2003年,获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博士学位授权,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2月,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
2006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物理电子学二级博士学位授权。
2007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8年,通信与信息系统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2009年,电子科学与技术成为省级A类重点学科,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成为省级B类重点学科。
2010年5月,更名为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有5个教学系,开设5个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与通信系统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有安徽省重点学科5个,其中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4个。
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
师资队伍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有教职员工105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教授24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9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0.42%;有国家优青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
人才培养
截至2015年9月,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安徽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安徽省实验教学中心、安徽省规划教材、安徽大学重点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多个。
2019年,学院有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安徽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通信工程
安徽省规划教材:《多媒体通信技术》《电子线路实验与设计》《物联网概论》
安徽省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安徽大学重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安徽大学重点建设专业:通信工程
安徽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安徽大学应用性示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注:项目名单不全。
教学成果
截至2017年12月,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文理交融寓教于研,211地方综合性大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二等奖)
安徽省教学成果奖:《“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二等奖)
注:奖项名单不全。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6月,学院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现代成像与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实验室:安徽工业节电与用电安全省级实验室、安徽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省级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频谱感知与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感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拥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工作环境,学术氛围浓厚,科研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以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联机收录200余篇。出版著作1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
学术交流
学院十分注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2004年以来,先后邀请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来院进行讲学,成功举办了三届“海峡两岸电子科技学术交流会”。
科研成就
2012年-2017年12月,学院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项、国家“863计划”8项、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发项目83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国防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文化传统
截至2017年6月,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下设主席团、学生会团支部、综合办公室、团学新闻中心、文体拓展中心、学术科技中心、实践服务中心等部门。 每年开展荧光夜跑、“新星杯”辩论赛、新生中秋晚会、拔河比赛、雷锋日活动、寝室文化大赛、阳光礼仪模特大赛等学生活动。
获得荣誉
学院始终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积极贯彻实施以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质为内容的“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在全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内外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屡获佳绩。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使我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平均超过97%。
学院坚持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首位,2006年学院党委被
评为“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目前全院师生正群策群力,团结奋进,为使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学院介绍.安徽大学.2019-03-09